同题短文二篇《论读书》

文档属性

名称 同题短文二篇《论读书》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19 21: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
论读书教学目标:
1、了解求知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念,充分认识知识的重要价值。
2、准确把握和理解两篇随笔的主旨。
3、学习两篇随笔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大量修辞手法进行论证的写作手法。
4、比较两篇随笔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异同。
教学重点:
1、了解求知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念。
2、比较两篇随笔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异同。
教学难点:
比较两篇随笔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异同。
作者简介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非常重视知识和科学的作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就出自培根之口。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等。 著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可以“勤苦学习,追求知识,或者能更好地把所听到、看到或学会的东西记住”,即使是“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也必须经过读书、教育,才能够学会应当怎样做人” 。由此可见,读书求知对一个人的发展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检查预习解释下列词语并给红色的字注音。运筹:
弛惰 :
轻鄙:
狡黠 :
形而上学: (chóu)制定策略;谋划。
松懈懒惰的意思。
(bǐ)轻视;看不起。
(xiá)狡诈。
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
的部分。 理清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6段)主要阐述读书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主要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主要阐述知识的重要作用。
严文井的《论读书》大致也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读书,人才更像人”的论断,阐明了读书对人的促进作用。
第二部分:(第2~10段)具体论述读书的态度、作用、方法和目的。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以“读书,人才更像人”作结全文,呼应开头,指出人创造了书,但书对人也有改造的作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体会主旨 1. 两篇随笔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论述了哪些共同的问题? 参考:两位作者都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的看法,都强调了知识的重要价值,尤其是知识对人的重要改造作用。 提示: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都是以议论为主的随笔,两篇随笔都是以“读书”为中心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论述了很多共同的话题。2.两篇随笔中作者的写作角度是否相同? 提示:关于“读书”这个话题,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应细读两文进行比较。 参考:弗兰西斯·培根以其哲学家的眼光,从哲学的高度对“读书”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精辟透彻的阐述,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严文井以其亲身经历,从读书人的视角阐述了自己对“读书”的体会和见解,亲切之中发人深思。 3. 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主要阐述了哪些读书方法? 提示: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知道弗兰西斯·培根的《论书》一文中阐述读书方法的地方在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 参考:文中第7、8段运用比喻的手法,阐述对不同的书应该视其内容的优劣和质量的高低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作者用“浅尝” 比喻“读其中一部分”,用“吞咽”比喻“知其梗概”,用“仔细咀嚼”比喻“通读,细读,反复读”,用“已被蒸馏过的水”比喻内容被删减或缩写过的好书。作者用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读书观念。 4. 严文井的《论读书》是怎样阐述读书的作用的? 提示:严文井的《论读书》注重阐述了读书的作用,作为一个有作为的作家,严文井对这个问题认识应该是深刻全面的。 参考:作者在第1段便开门见山地提出“读书,人才更像人”的论断,阐明了读书对人的促进作用。第2段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正确认识自己对求知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自己的求知经历举例进行了说明。第3段指出对待书本要树立正确的态度,然后以自己虽好学但没有考上大学为例,说明盲目迷信书本的危害。第4、5段举例论述读书的作用。 5. 两篇随笔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都是名家谈读书的随笔,围绕“读书”这个话题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很多话题,详读两篇文章,加以比较,归纳中心论点。 参考:一篇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一篇说“读书,人才更像人”。虽然说法不同,但都强调了求知对人的重要促进作用。 小结课文 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都是以议论为主的随笔。两篇随笔都是以“读书”为中心话题。围绕这个话题,两位作者都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的看法,都强调了知识的重要价值,尤其是知识对人的重要改造作用。两文笔法都比较灵活,论述的内容都比较广泛。 1. 词语积累
运筹 弛惰 轻鄙
狡黠(xiá) 形而上学
2. 阅读《林语堂论读书》,与课文中两短文做比较,加深对读书意义的理解。 课后作业佳作欣赏 运用比较阅读法,比较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的《论读书》以及《林语堂论读书》的异同。合作探究 1. 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文中所不理解的语句。
2. 分析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
(1)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
(2)即使在那些令我失望的书面前,我还是感觉有收获。
(3)教科书不过是古往今来的各种书籍当中的一小部分,你不得不尊敬它们,但不必害怕它们,更不要被它们捆住手脚。为此,我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我没考进大学,我并不认为自己不好学。
(4)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 难点理解1. 两篇随笔的语言各自有什么特点? 提示:不同的作家语言风格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语言特点也往往不一样,阅读两文,加以比较,分析对比两文各自的语言特点。 参考:培根的语言简约凝练、深刻隽永,多用整句;严文井的语言朴素平实,通俗易懂,多用散句。 2. 两篇随笔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提示:在上节课分析文章结构时已经初步接触了两文的论证方法,两文都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参考: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以道理论证为主,兼以比喻论证、归纳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如: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证明“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观点;用“书籍好比食品”、“一本书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等比喻,论述了不同层次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的观点。严文井的《论读书》以举例论证为主,兼以假设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如:论述自己对读书的看法时,始终以自己的读书体会为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为了论述对待知识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这一观点,运用假设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3. 举例说明两篇随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弗兰西斯·培根和严文井在两篇随笔中都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参考: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大量使用排比句,加强了语言气势,增强了论证力度。例如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等。此外,还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等。
严文井的《论读书》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例如:第6段中,作者说:“书籍默不作声,带着神秘的笑容等待着我们。”用拟人手法把没有生命的书籍写得形神毕肖,宛如眼前。用“美妙的音乐” 比喻好书,用“刺耳的噪声”比喻坏书,用“小夜曲”、“牛鸣”、“苍蝇的嗡嗡”、“狮吼”、“魔鬼的歌唱”来比喻不同类型的书籍,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课堂练习 1. 下列词语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运筹(chóu) 弛(chí)惰
B.轻鄙(bǐ) 咀(zǔ)嚼 
C.狡黠(xiá) 嗡(wēng)嗡 
D.挑剔(tī) 吹嘘(xū)
2. 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句式,写一段文字。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B课堂练习 3. 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被公认为是谈读书的经典名篇,文中许多语句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请从文章中摘录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做到能诵会背。
4. 古今中外,不同人对读书有着不同的看法。结合本课两篇随笔,谈谈你对读书有什么新的认识。 课后作业 1.课后阅读《林语堂论读书》,并与本课所学两篇短文作比较,谈谈它们关于读书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2. 搜集与“读书”相关的名言佳句并进行交流。 下课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