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案(打包10套)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21.6M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中图版 | ||
科目 | 地理 | ||
更新时间 | 2018-08-14 07:31:50 |
C.64
(2)如果A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地形有关,则该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
(3)丙处与丁处相比,________处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的风较温暖湿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压 低压 A
(2)山地(山峰、高地)
(3)丙 丙处等压线比丁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所以丙处的风力较大 丁 丁处多吹偏南风(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
解析 (1)从气压状况可知甲处是高压,乙处是低压。从气压值可知甲、乙两处气压差在50~60 hPa之间,故最大值选A。(2)从等压线数值可知A为低压,它可能是山地。(3)丙处等压线密集,风力较丁处大。丁处多吹偏南风,温度较高。
14.读“华北地区某城市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3)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几率________(大于或小于)郊区,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下图画出城区和郊区近地面的等压面及等温面示意图。
答案 (1)热岛 由郊区吹向市区 (2)A
(3)大于 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4)略。
解析 第(1)题,城区气温高,而郊区气温低,反映了城市具有的热岛效应。第(2)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的热量。第(3)题,由于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强烈及烟尘多,导致城区降水几率大于郊区。第(4)题,近地面,城区等压面向近地面弯曲,等温面向高空凸出,郊区相反。
第3课时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3.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4.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
(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
(3)六个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现规律性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判断
1.全球气压带、风带南北半球对称分布。南北半球风带名称相同,风向也相同。( × )
2.地球自转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 × )
探究点 气压带和风带
航海家们发现,进入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那时,很多帆船都载着许多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马匹相继死掉,吃不完的马肉只好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称为“马纬度”。
(1)除“马纬度”外,地球上还有哪些海区是无风地带?
(2)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画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3)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会形成三圈环流。试把下图补充完整,并完成①~④题。
①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规律。
②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④气压带和降水有何关系?
(4)在下列四幅图中标注节气,并解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答案 (1)南北纬5°之间海区。
(2)
(3)
①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②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近地面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空气减少形成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相遇,暖而轻的西风带爬升到冷而重的东风带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近地面空气减少形成低气压带。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向高纬运动的高空气流,在30°纬线附近被迫下沉堆积形成,为动力成因。而极地高气压带为高纬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为热力成因。
④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4)
三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的热量差异。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地面热量状况发生变化,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之变化。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纬度
成因
气流方向
热力
性质
气
压
带
赤道低
气压带
(1个)
0°附近
热力原因:终年受热,气流上升
上升
湿热
极地高
气压带
(2个)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终年寒冷,气流下沉
下沉
冷干
副极地
低气压
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南北两股冷暖气流(极地东风和盛行西风)相遇在副极地地区形成极锋,暖空气上升
上升
冷湿
副热带
高气压
带(2个)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地转偏向力迫使流向极地的高空气流在副热带下沉
下沉
干热
风
带
极地东风带(2个)
南北纬60°~90°
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2个)
南北纬30°~60°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2个)
0°~30°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干热
读“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③,乙——④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根据纬度位置和风向判断,①②③④四个近地面风带分别是信风带、西风带、信风带、西风带。其中属于北半球的风带是①②,属于南半球的是③④。第2题,甲、乙两风带属于南半球,分别是信风带和西风带。
(2018·长沙高一检测)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C 2.B
解析 根据地球呈顺时针的自转方向,可知该图所示为南半球部分区域。C气压带位于南纬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处风带为南半球的西风带。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示意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该图所示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乙盛行东北风,干燥
C.丙盛行东南风,干燥
D.丁盛行上升气流,湿润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丁所在等压面和等温面关系的是( )
5.图示季节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昼长夜短
B.华盛顿昼短夜长
C.堪培拉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 3.C 4.B 5.B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为上升气流,湿热,A错;乙地为东南信风带,B错;丙地为东南信风带,干热,C正确;丁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D错。第4题,丁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丁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温较高,所以等温面也向高空凸起,因此B正确。第5题,从图中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应为北半球冬至日,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6.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A是______________带,B是______________带,
C是______________带,D是______________带。
(2)在B、D、F代表的风带内画出风向箭头。
(3)低纬环流在近地面包括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填字母),风带有____________(填字母)。在图中标注低纬环流的环流方向。
(4)在A、C、E、G四地中,属于上升气流的是__________,属于下沉气流的是________。在图中标注分布地区的中心位置的纬度数。
答案 (1)赤道低气压 东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 盛行西风
(2)略。(B为东北风,D为西南风,F为东北风)
(3)C A B 标注略。(顺时针)
(4)A、E C、G 标注略。(A→0° C→30°N E→60°N G→90°N)
(2018·北京高一检测)读“三圈环流图”,回答1~2题。
1.空气上升或流向较高纬度,水汽易遇冷凝结产生降水。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和风带有( )
A.a、b、e B.b、c、d
C.a、d、e D.c、d、e
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a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上升;d为西风带,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第2题,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两侧为西风带(西南风)和东北信风带(东北风)。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地区大气环流示意图”,甲和乙位于地面,丙和丁位于高空。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各点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列是( )
A.乙甲丙丁 B.甲乙丙丁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4.M地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根据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可知四地气压是乙>甲>丙>丁。第4题,M地位于北半球,风向向右偏,所以M地为西南风。
(2018·哈尔滨考试)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5~6题。
5.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关于①③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上升、冷湿
B.①带介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C.③带为西风带,盛行西北风
D.某地如果常年受③带控制,气候寒冷干燥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故为北半球冬季。第6题,①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湿热;③为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北风。
(2017·济南高一检测)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等热带地区,虽然气候炎热干旱,但是依旧身着宽松的白衣长袍。据此完成7~8题。
7.常年影响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区的气压带、风带是( )
A.盛行西风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8.气候炎热干旱,但是依旧身着宽松的白衣长袍的原因不可能是( )
A.白色对太阳辐射反射强
B.长袍利于汗液大量散发
C.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灼伤皮肤
D.减轻风沙对皮肤的伤害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等热带地区,多热带沙漠气候,是常年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的。第8题,西亚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地面多沙漠,白色衣服对太阳辐射反射强、能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灼伤、减轻风沙对皮肤的伤害。
(2018·福州高一月考)读“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盛行东南风
B.10°~20°盛行东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东北风
10.甲、乙两幅图反映的时间与P地季节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9月份、秋季
C.甲表示12月份、冬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图中纬度向北增大,为北半球,甲图中副热带高压带移到了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的气压带分布图。此季节,0°~20°N被信风带控制,盛行东北风,A错误、B正确; 20°N~30°N被副热带高压带控制,C错误;30°N~40°N被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D错误。第10题,由上题结论知甲图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分布图,表示12月份、冬季,C正确;乙图中副热带高压带移到了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的气压带分布图。
(2018·河南洛阳高一月考)下图为“全球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处降水偏少的原因是( )
A.多上升气流
B.多下沉气流
C.多气旋控制
D.寒流影响
12.图中②处的盛行风向是(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读图,根据图示的纬度,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图中①处对应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受其影响①处降水偏少,B对。上升气流、气旋控制区是多雨区,A、C错。寒流影响导致沙漠延伸到西海岸,不是降水量少的主要因素,D错。第12题,读图,根据纬度,图中②处位于40°S~60°S之间,位于南半球的西风带范围内,盛行风向是西北风,A对。
13.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纬度为0°、30°、60°、90°的点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处为________(上升、下沉)气流;B是_______风带,它是________环流圈的组成部分。
(3)D所在的风带若在南半球吹________风。
(4)在极点上空观察F风带,其风向呈________时针方向运动。
答案 (1)A C E G (2)上升 东北信 低纬
(3)西北 (4)顺
解析 由对流层的高度与近地面温度呈正相关可知,A处位于0°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以上升为主;B为东北信风带;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为西风带,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F为极地东风带;G为极地高气压带。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的大气环流状况,请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一般地,A地降水量比B地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C气流来自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该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降水情况怎样?为什么?
(4)请说出A、B、C、D四处风向的差异。
答案 (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向南半球发生位移,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应该在南半球,对于北半球来说,此时是冬季。
(2)多 A地气流由较低纬向较高纬流动,流动过程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凝结,降水较多;而B地气流向低纬流动,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凝结,所以降水相对较少。
(3)副热带高气压带 降水少。 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冷凝。
(4)A是西南风,B是东北风,C是西北风,D是东南风。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向南半球发生位移,应为北半球的冬季。第(2)题,A地气流由较低纬向较高纬流动,有利于水汽凝结,降水较多。第(3)题,C气流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冷凝,故降水少。第(4)题,A为西南风,B为东北风,C为西北风,D为东南风。
第4课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2.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3.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完整。
2.北半球
(1)特点:气压带相对破碎。
(2)原因:陆地面积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
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区。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区。
(4)季风环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是形成南亚夏季风的主要原因。
思考 为什么东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季风区,而北美洲却没有显著的季风现象?
答案 亚欧大陆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而北美洲和大西洋面积相对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对比不如亚洲明显,因此季风现象不显著。
判断
南亚夏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
二、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
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赤道低气压带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气候
西风带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探究点一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每年4~6月为印度的热季,此时的印度大部分地区都已经热到了极点,最高气温甚至能突破48℃,只能靠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缓解酷热。而西南季风的形成与气压中心密切相关。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2)北半球冬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3)北半球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4)东亚和南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盛行风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下图中标出东亚与南亚的盛行风向。
答案 (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3)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特别是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4)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温暖、干燥
炎热、湿润
分布区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答案 1.B 2.A 3.C
解析 图示亚洲被①亚洲低压控制,应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为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探究点二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一 墨西哥简图。
材料二 两城市气候资料统计表。
城市
平均海拔/m
1月
7月
年降水总量/mm
气温/℃
降水/mm
气温/℃
降水/mm
墨西哥城
2 240
13.4
9
16.2
183
738
坎昆
53
22.9
26
27.4
162
989
(1)图中甲地是玛雅文明的发源地,试说明该地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2)结合材料二,对比分析墨西哥城和坎昆气候特征的不同点及其原因。
答案 (1)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成因:该地东部沿海有暖流经过,空气中水汽多;常年盛行的东北信风将暖湿空气吹向甲地,受地形的抬升,降水丰富。
(2)不同点:坎昆全年高温,墨西哥城全年气候温和;坎昆比墨西哥城的年降水量多,降水季节变化小。
原因:坎昆位于沿海平原,海拔低,气温高;受海洋的影响大,降水多而季节变化较小。墨西哥城位于高原内部,海拔高,气温低;高原周边有山脉阻挡水汽进入,降水较少而季节变化大。
解析 第(1)题,墨西哥的气候受到信风、洋流、地形和纬度的共同影响,气候多种多样。墨西哥东南部的尤卡坦半岛地处低纬度,地势较为低平,沿岸多平原,西为墨西哥高原,海拔较高。墨西哥东部沿海受墨西哥湾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空气中水汽丰富,常年盛行的东北信风将暖湿空气吹向甲地,受地形的抬升形成降水,形成狭长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第(2)题,结合表格中两地的降水和气温可知,坎昆全年高温,墨西哥城全年气候温和;坎昆比墨西哥城的年降水量多,降水季节变化小。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主要从海拔、地形等方面分析。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
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下图为“某校高一同学绘制的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①②③④四幅示意图中,符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若甲地常年受该气压带控制,则有关该气候类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气候特征表现为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D.该类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
答案 4.B 5.A
解析 第4题,图①根据风带Ⅰ确定甲为低气压,根据风带Ⅱ确定甲为高气压,前后矛盾。图②根据风带Ⅰ确定甲为低气压,根据风带Ⅱ确定甲也是低气压,根据风向判断甲应为赤道低气压带。图③根据风带Ⅰ确定甲为高气压,风向右偏;但据风带Ⅱ确定风向左偏,与实际不符。图④根据风带Ⅰ确定甲为高气压,根据风带Ⅱ确定甲为低气压,前后矛盾。第5题,已确定甲为赤道低气压带,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
图表特征:等降水量线图是描述某地区降水量多少及分布的地图,它是等值线图中的基本形式之一,判读的关键是抓住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根据材料,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根据材料,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由文字材料可知,该图为“年降水量分布图”,应抓住年等降水量线的特征来解读。再结合图例,仔细观察年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大小、疏密、走向。
首先明确要求描述的区域是“美国西部”,并不是西部沿海。然后明确描述的对象是年降水量,从图中观察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大小和变化趋势,得出分布特点:第三,对照降水量与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对应关系,寻找其内在关联性。
根据材料,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分布特点:大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北部降水空间差异较大。
成因: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降水多,西部的山间高原、盆地因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
下图为“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图(单位:mm)”。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的冬季主要盛行(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2)据图示信息可推断,该区域( )
A.地势大致东高西低
B.东、西部地域差异显著
C.最大湖泊为内陆湖
D.全年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区域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北半球西风带风向是西南风,故B项正确。第(2)题,结合图中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信息可知,该区域降水西多东少,西侧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所以地势应该是西低、中高、东低,故A项错误;受山地影响,东、西部地域差异显著,故B项正确;由经纬度知图示湖泊应由幼发拉底河入海,属于外流湖,故C项错误;该处为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故D项错误。
(2018·安徽合肥期末)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为某月份三个不同大气活动中心,且乙活动中心达到一年中势力最强盛值。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所示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图示月份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少雨 B.温和多雨
C.高温多雨 D.寒冷干燥
3.图示月份图中①②③三处的主导风向分别是( )
A.①西北风 ②东北风 ③东北风
B.①东南风 ②西南风 ③东南风
C.①东南风 ②西南风 ③东北风
D.①西北风 ②东北风 ③东南风
答案 1.C 2.C 3.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甲、乙所在的位置可知,甲是印度低压,乙是夏威夷高压,当夏威夷高压达到一年中最强盛时,是7月份。第2题,7月份,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第3题,①位于东亚,②位于南亚,7月份,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③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7月份该地是东南风。
(2017·广州期末)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状况。读图回答4~5题。
4.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
A.两种气候类型 B.三种气候类型
C.四种气候类型 D.五种气候类型
5.图中五个地区中,纬度最低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答案 4.B 5.A
解析 第4题,图中显示有热带沙漠气候(①②)、地中海气候(③④)和温带海洋性气候(⑤)三种气候类型。第5题,三种气候类型中热带沙漠气候(①②)纬度最低。
6.(2018·海口高一检测)读“北半球某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图是____(1或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图中气压中心的影响,C点盛行________风,D点盛行________风。
(4)D地7月盛行西南风,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 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太平洋上形成低压中心 (2)冬季大陆气温低,形成冷高压 (3)西北 东北 (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 第(1)题,从图中亚欧大陆上存在一个高压中心,太平洋上存在一个低压中心可知,该图是北半球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第(2)题,1月,大陆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中心。第(3)题,此时,东亚盛行西北风,南亚盛行东北风。第(4)题,南亚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
下图为“大陆空气柱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 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 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2.a图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a图中大陆上气流下沉,会形成高压,由此判断图示为冬季。相反,b图表示夏季,大陆形成低气压。第2题,a图中空气柱表示亚洲高压中心,它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2018·岳阳质量检测)读“世界部分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3~4题。
3.甲地气压值可能为( )
A.1 006 B.1 008
C.1 014 D.1 020
4.此季节,南京的天气特征多为( )
A.高温多雨 B.温暖湿润
C.寒冷干燥 D.低温少雨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图上显示亚洲大陆上为高压中心,可以判断为1月份,此时南半球为夏季,南美大陆为低压中心,甲附近气压值为1 008,甲小于1 008,可能为1 006。第4题,北半球1月份为冬季,南京低温少雨。
(2018·菏泽期末)2017年5月,南亚的印度大部分地区受高温热浪的影响,死亡人数超过2 200人。下图为“南亚季风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导致印度高温热浪天气的原因是( )
A.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B.东南信风带影响
C.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D.西风带影响
6.有关南亚夏季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盛行西南风,来自低纬度的海洋
B.由气压带、风带移动而形成
C.影响之下,加剧印度的高温旱情
D.影响之下,印度半岛进入雨季
答案 5.C 6.C
解析 第5题,根据印度纬度范围可知,导致印度高温热浪天气的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C对。第6题,南亚夏季盛行西南风,来自低纬度的海洋,A正确。南亚夏季风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B正确。夏季西南风影响之下,带来丰沛降水,印度半岛进入雨季,能缓解印度的高温旱情,C不正确,D正确。选C。
下图是“某一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8.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9.由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 7.B 8.A 9.C
解析 第7题,从风向可以看出,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左偏,故图示表示的为南半球,a点位于中纬西风带上,南半球的中纬西风为西北风。第8题,据b点的地理坐标(23°26′S,135°E),可知b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第9题,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是由于常年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而形成的;地中海气候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受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而形成。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0~12题。
10.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如果图中风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最不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 10.A 11.C 12.B
解析 第10题,①为西南风,为北半球西风带,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处于偏北(北极圈以北)位置,因而可推知,①为夏至日;同理,根据风向和气压带可推知,②为夏至日,③为冬至日,④为二分日。第11题,根据风向可知,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影响,都有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第12题,地中海气候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而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影响,③图中有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1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1或7)月季风图。D的风向为________风,E的风向为________风。
(2)A、B、C三地中,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3)盛行D季风时,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成因上,E季风与D季风的最大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 东南 西南 (2)B (3)高温多雨
(4)E季风主要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影响,D季风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14.下面图1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世界海陆分布的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气压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
(2)在图上画出②所在风带的风向。
(3)图1中甲图气压带、风带位置比乙图____(偏北或偏南),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中E地常年在④的影响下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四幅图中图________能反映图2中D海沿岸气候特征,该地属于________气候,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赤道低气压带 终年高温多雨
(2)画图略(提示:②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
(3)偏北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此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偏北
(4)全年温和多雨
(5)乙 地中海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或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
第5课时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学习目标] 1.了解气团、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分类和特点。2.分析说明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3.能够判读简易天气图,并进行天气特点及天气形势分析。
一、气团和锋
1.气团
(1)概念:气团是指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
(2)类型:
①根据气团的温度特征,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②根据气团的湿度特征,可分为海洋性气团和大陆性气团。
2.锋
(1)概念: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称为锋。
(2)锋面特征:
①锋面自地面向高空朝b冷气团一侧倾斜,其上侧一定是a暖气团。
②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差异很大。
③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雨区在冷空气一侧。
(3)分类:
①冷锋
②暖锋
③准静止锋
判断
1.冷气团的温度一定比暖气团低。( × )
2.锋面活动一定都能带来降水。( × )
二、气旋和反气旋
1.气旋
(1)概念:气旋是指低压中心周围形成的一个空气漩涡。
(2)水平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北半球气旋的气流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气旋的气流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3)垂直运动:在垂直方向上,气旋中心的空气上升,因而,气旋过境时,云量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
2.反气旋
(1)概念:反气旋是指高压区出现的空气漩涡。
(2)水平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北半球反气旋的气流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反气旋的气流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3)垂直运动:在垂直方向上,反气旋中心的气流下沉,因而,反气旋过境时,通常会带来晴朗、干燥的天气。
思考 台风和寒潮各属于何种天气系统?其产生的源地有何差异?
答案 ①台风:属于低压(气旋)系统;台风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②寒潮:属于锋面系统;寒潮形成于大陆内部的冷高压地区。
探究点一 锋与天气
中央气象台2017年2月20日18时发布的寒潮蓝色预警显示,受强冷空气影响,20日20时至22日20时,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南部、黄淮西部、江淮西部、江汉东部、江南中西部、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将下降8 ℃以上,部分地区降温超过12 ℃。此次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雨雪范围广;二是雨雪强度强;三是雨雪影响大。
(1)判断以下天气现象是由哪个天气系统带来的。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一场春雨一场暖”
③“一场秋雨一场寒”
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⑤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⑥冬春季节的沙尘暴
⑦寒潮
⑧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冷锋__________________;暖锋__________________;
准静止锋______________。
(2)在下图中画出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气温变化曲线。
(3)在下图中画出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曲线。
答案 (1)①③⑤⑥⑦ ② ④⑧
(2)
(3)
锋面系统的类型及天气特征比较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符号
剖面
示意图
气团位置
冷气团密度大,在锋面下;
暖气团密度小,在锋面上
锋面坡度
较大
较小
很小
雨区位置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降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阴雨天气
暖气团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我国典型天气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
一场暖”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冷暖锋的判断
(1)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看符号
(2)依据锋面结构图的特点判断
①看冷气团的运动方向
②看锋面坡度
③看降水区的位置
(3)依据气温、气压的变化来判断
①冷锋影响下的温压变化:气温逐渐降低,气压逐渐升高。
②暖锋影响下的温压变化:气温逐渐升高,气压逐渐降低。
读“锋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属于暖气团控制下的是( )
A.a、b B.a、c
C.a、d D.b、d
2.图中a、b、c、d四点位于雨区的是( )
A.a、b B.a、c
C.a、d D.b、d
答案 1.B 2.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暖气团位于冷锋锋前、暖锋锋后;雨区位于冷锋锋后、暖锋锋前。
探究点二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2016年12月26日,超强台风“洛坦”在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沿海登陆,以每小时20~25千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27日以后,强度迅速减弱,在南海西南部海域逐渐减弱消失。
(1)分析南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水平方向上气流运动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2)请绘出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气流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处于气旋、反气旋不同方位的风向。
(3)低气压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行?高气压时呢?这种运动情况对天气有何影响?
(4)在下面图中画出气旋、反气旋过境时的气压变化图。
答案 (1)水平方向上,气旋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气旋的气流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而南半球气旋的气流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反气旋恰好与气旋相反,气流从高压中心流向四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反气旋的气流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而南半球反气旋的气流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2)
北半球气旋: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北部:偏东风。南部:偏西风。
北半球反气旋: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北部:偏西风。南部:偏东风。
(3)低气压:气流上升。高气压:气流下沉。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低气压中心气流以上升为主,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多阴雨天气。高气压中心气流以下沉为主,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常出现晴朗天气。
(4)
气旋与反气旋的对比分析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气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
高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
水平气流与风向
北半球
逆时针向中心辐合
顺时针向四周辐散
南半球
顺时针向中心辐合
逆时针向四周辐散
垂直剖面图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典型的天气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2018·宜宾高一检测)读图,回答3~4题。
3.从所处半球和气压场分布状况看,它属于( )
A.北半球、高气压 B.北半球、低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
4.该气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是( )
A.阴冷潮湿 B.晴朗干燥
C.高温多雨 D.阴雨绵绵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散,故为北半球高压中心。第4题,高气压中心为下沉气流,形成晴朗天气。
探究点三 锋面气旋
在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气旋往往和锋面联系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锋面气旋。下图中P1、P2、P3表示等压线,甲处箭头表示风向。
(1)上图中天气系统位于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反映的是地面还是高空的情况?判断理由是什么?
(2)锋面气旋系统属于______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看属于________。
(3)上图中甲地目前在__________气团控制之下,不久将经历________天气过程。
(4)从图中可以看出锋面常发育在____________附近,即__________线附近。此时A、C两地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5)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那么降水主要在A、B、C、D的哪几处?
答案 (1)北半球的近地面情况。判断理由:风向右偏,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2)低 气旋 (3)暖 冷锋过境
(4)等压线弯曲最大点的连线 低压槽(槽) A地吹偏北风,C地吹偏南风。
(5)A处和D处。
锋面气旋的判读(北半球)
(1)确定锋面位置:在低气压(气旋)中,低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气流在低压槽处相遇辐合上升,形成锋面。
(2)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F、G处为偏北风,E、H处为偏南风。
(3)确定气流(气团)的性质:图中F、G都在锋面的北侧,风从北方吹来,来自高纬度地区,而E、H正好相反,故F、G处气温比南面的E、H处气温低,确定F、G处受冷气团控制,E、H处受暖气团控制。
(4)确定锋面性质与移动方向:根据图中E、F、G、H各点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质,可确定AB为冷锋,CD为暖锋。而且还可确定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5)确定锋面气旋控制地区的天气:由图可知,气旋的前方为CD暖锋控制,故在锋前G处等地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AB冷锋控制,故在锋后F处等地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晴暖天气。
(6)雨区分布:由于冷气团密度大,所以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由此可知锋面降雨一般分布于冷气团一侧,雨区主要分布在冷锋锋后、暖锋锋前。
(2018·辽宁调研)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一时刻地面天气系统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四条线中,能形成暖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当图示天气系统影响我国时,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沙尘暴 B.干旱
C.泥石流 D.暴雪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根据所学的锋面气旋知识,低气压中心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丙、丁为低压槽的位置,丙、丁分别为冷锋、暖锋所在的位置。第6题,根据所学的天气系统知识,此时应为北半球的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出现的地理现象主要是与冷锋天气有关的现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多暴雨的夏季。
图表特征:锋面气旋图的实质就是等压线图的一部分。近地面的气旋往往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锋面存在于低压槽上,该天气系统多见于温带地区,是造成温带地区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
下图为“某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下列地区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A.江苏大部分地区遭受冻害
B.重庆发生滑坡、泥石流
C.青海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
D.浙江沿海受台风袭击
(2)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江苏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
下图为“某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1)~(2)题。
本图为“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图中为冷锋。
1.图示江苏位于冷锋锋前,冷锋过境前后,气温将会降低,气压先降低再升高。
2.重庆位于冷锋附近,降水较多,地形起伏大,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
3.青海气压较高,天气明朗。
4.图示浙江沿海没有气旋活动,不可能受台风袭击。
(1)该日,下列地区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
A.江苏大部分地区遭受冻害 B.重庆发生滑坡、泥石流
C.青海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 D.浙江沿海受台风袭击
(2)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江苏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
(1)B (2)B
下图为“某日某时刻欧洲西部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1)~(2)题。
(1)受不同天气系统影响( )
A.甲地风向为东南风
B.乙地狂风暴雪
C.丙地有连续性降水
D.丁地雨过天晴
(2)与同纬度大陆东岸地区相比,该区域( )
A.日出时刻晚,白昼时间短
B.气温较高,年较差较大
C.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D.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受不同天气系统影响,甲地风向为西南风,A错误;乙地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B错误;丙地位于暖锋锋前,有连续性降水,故C正确;丁地位于冷锋锋前,天气将由晴转阴雨,D错误。第(2)题,与同纬度大陆东岸地区相比,该区域日出时刻晚,白昼时间相等,A错误;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与之相比该区域冬季气温较高,夏季气温相当或偏低,年较差较小,B错误;该区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C错误;该区域降水季节变化小,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D正确。
(2017·佛山高一检测)下表为“我国某地区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资料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日期
天气
气温
26日
白天
晴
高温
4 ℃
夜间
小雪
低温
-3 ℃
27日
白天
小雪
高温
6 ℃
夜间
晴
低温
-4 ℃
28日
白天
晴
高温
2 ℃
夜间
晴
低温
-8 ℃
1.下列锋面天气图中画法符合此次天气变化的是( )
2.28日,该地区的昼夜温差变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单一暖气团控制,晴朗天气为主
B.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
C.暖锋过境后,天气转晴
D.大气运动以上升气流为主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由表可知,此次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降低,故为冷锋过境。第2题,冷锋过境后,受单一的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故昼夜温差变大。
(2018·湖南湘东五校联考)下图为“2017年12月22日12:00局部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甲地天气系统及可能出现的天气是( )
A.高气压 阴雨连绵 B.低气压 狂风暴雨
C.反气旋 晴朗干燥 D.气旋 晴朗无风
4.当乙处锋面系统在北京过境时,北京( )
A.太阳辐射大量增加 B.大气逆辐射将减弱
C.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D.地面吸收热量增多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甲地等压线越往里气压值越大,可判断为高压(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故选C。第4题,据图可知,乙为冷锋天气系统,经过北京时,常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太阳辐射减弱,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吸收热量减少,A、B、D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将会增大,出现大风天气,C正确。
5.读下面“北半球某天气系统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箭头表示________,实线箭头表示______。
(2)从气压状况分析,甲表示________,乙表示________。从气流状况分析,甲表示________,乙表示________。
(3)一般情况下,受甲控制的地区,多________天气;当乙过境时,常出现________天气。
(4)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半球气旋的东部吹________风,反气旋的东部吹________风。
答案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2)高压 低压 反气旋 气旋
(3)晴朗 阴雨
(4)偏南 偏北
解析 甲图中心气压高,风向外吹,是反气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内向外,过境时常出现晴朗的天气。乙图中心气压低,风向里吹,是气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外向内,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
读“北半球天气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受暖气团控制的点是( )
A.③和⑤ B.④和⑧
C.①和⑦ D.②和⑥
2.对图示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天①地气温高于②地
B.城市出现晴朗天气
C.②地气温未来会升高
D.⑤⑧两地有连续性降水
3.甲图表示的锋面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锋面气旋
答案 1.C 2.A 3.A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甲图为冷锋天气,①为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③④为冷锋后,受冷气团控制。乙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⑤为冷锋后,⑥为暖锋前,均受冷气团控制;⑦为冷锋前,⑧为暖锋后,均受暖气团控制。第2题,①地因离锋面较远,受冷气团影响不明显,故①地气温最高。②地未来将受冷气团控制。乙图中⑤、⑥两地可能形成降水,⑦、⑧两地处在暖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城市因处在气旋中心区域,盛行上升气流,易形成阴雨天气。第3题,从甲图中的冷、暖空气的箭头可判断出是冷锋,所以A正确。
(2018·山东济南高一月考)读“某地5月5日前后的天气情况统计图”,完成4~6题。
4.造成这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最有可能是( )
A.冷锋 B.地形雨
C.准静止锋 D.暖锋
5.与造成这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无关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
B.我国冬半年的寒潮
C.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D.华北地区的一场秋雨一场凉
6.图中该地的这次降水过程是( )
A.冷气团气流下沉形成
B.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C.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冷气团气流上升形成
答案 4.A 5.A 6.B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看到,此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并伴有阴雨天气,可知此为冷锋过境,5月冷锋过境,如果速度较快,易产生暴雨天气。第5题,我国冬半年的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华北地区的一场秋雨一场凉,都为冷锋过境。第6题,此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并伴有阴雨天气,可知此为冷锋过境,降水过程是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的。
2016年12月26日,超强台风“洛坦”登陆菲律宾,该国多地因暴雨发生洪灾。回答7~8题。
7.形成“洛坦”的天气系统是( )
8.图中曲线a、b、c、d表示“洛坦”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7.C 8.A
解析 第7题,台风是热带气旋,气旋垂直方向上中心气流上升,水平方向上四周气流向中心辐合。第8题,气旋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2018·长春月考)如图为“世界某地区2015年某日某天气系统的风流场(某一时刻气流运动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9~10题。
9.该地可能位于( )
A.北美洲 B.南美洲
C.欧洲 D.大洋洲
10.据图可知( )
A.甲降水最多 B.乙地吹东南风
C.丙海水温度最高 D.丁地气压最低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该天气系统气流呈顺时针辐合,则其为南半球的气旋(低压中心),可知图中虚线为南回归线或者南极圈,结合海陆轮廓可判断此处应为澳大利亚西部沿海地区。第10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低压中心位置(甲)降水并非很多;由图中气流方向可知乙处吹东北风;丙为图中纬度最低处,海水温度最高;丁处在低压中心外围,气压并非最低。
(2017·德州高一检测)读“某天气系统经过德州前后的气温、气压、降水、风速变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该天气系统到达德州的时间是( )
A.1日 B.3日
C.29日 D.31日
12.该天气系统南下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是( )
A.寒潮 B.洪涝
C.台风 D.干旱
答案 11.D 12.A
解析 第11题,冷锋过境有降雨天气,根据降水日期,判断该天气系统到达德州的时间是31日,过境前、过境后天气晴朗。第12题,根据图中气温曲线,过境时是冬季,该天气系统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是寒潮。我国洪涝、台风主要在夏季出现,干旱主要出现在春季。
(2018·陕西西安高一期末)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此时,图中a、b、c、d四地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13.C 14.D
解析 第13题,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转,受摩擦力作用与等压线有一定夹角。所有过程都垂直于等压线向左偏。选择C。第14题,a、b处于高压脊附近,不可能出现降水;c、d处于低压槽附近,低压槽上形成暖锋。南半球锋面气旋南部为冷气团,d在锋前冷气团一侧,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15.(2018·云南昆明高一期末)读“甲、乙两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性质上看,甲图中的B是________气团,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地。
(2)甲图为________锋天气图,该锋面过境后,E地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F处是________气压中心,该天气系统位于________(南或北)半球。
(4)从垂直方向上看,乙图所示天气系统中心气流运动方向为________,在其控制下为________天气。
答案 (1)冷 C
(2)暖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高 北
(4)下沉 晴朗
解析 第(1)题,根据冷暖气团的性质,不难判断出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据图分析,此时C地受暖气团控制,气温最高。第(2)题,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锋面爬升的气流方向箭头,与锋面另一侧的冷气团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该锋面为暖锋天气图,其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第(3)题,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和数值,不难判断出F处为高压中心,根据气流的偏转方向,可判断该高压中心位于北半球。第(4)题,高压中心气流下沉,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多为晴朗天气。
16.读“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A处于______________气压控制下,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
(2)图中虚线(a、b、c)附近易形成冷锋的是________,b系统过境后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①②③④地中,风速最大的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天气形势出现在春季,那么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有可能出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灾害性天气。
(5)甲地风能资源丰富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 晴朗
(2)c 晴朗、气温升高、气压下降
(3)②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
(4)风沙(沙尘) 寒潮
(5)离冬季风源地近;地形相对平坦、摩擦力小;冬季风强、持续时间久
解析 第(1)题,图中A处的气压由中心向四周降低,属于受高气压控制,是反气旋天气系统,中心气流下沉,因此天气以晴朗为主。第(2)题,图中a虚线所在部位为高气压的高压脊,因水平气流辐散,不会形成锋面;虚线c和b所在部位为低压槽,因水平气流辐合会形成锋面,结合北半球的气旋是逆时针辐合,可判断c处易形成冷锋锋面,b处易形成暖锋锋面;暖锋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会出现晴朗天气,且气温升高,气压降低。第(3)题,在等压线分布图中,往往等压线分布较为密集的地方,单位距离内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因此风力也会较大。第(4)题,从图中显示的区域轮廓看,此时我国的西北地区受高压控制,应是晴朗天气;内蒙古高原东部受低压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北地区会受暖锋活动的影响,天气变化明显;华北平原则会受冷锋活动的影响,天气变化剧烈。第(5)题,甲地离冬季风源地近,地形相对平坦、摩擦力小,冬季风强、持续时间久,风能资源丰富。
第1课时 地质作用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能量来源。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3.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类别
示意图
运动方向
岩层变化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球表面
受力变形,岩层发生褶皱
巨大的褶皱山脉、绵长的断裂带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球表面
沿地球半径方向上升或下降
地势起伏变化、海陆变迁
3.地震
(1)概念: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2)成因分类
4.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思考
1.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形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
答案 这是因为渤海位于地壳构造运动的下沉地带,泥沙入海后,很快沉积或随洋流流入黄海,即内外力互补。
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的结果?
答案 从形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探究点一 内力作用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 000km。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 000m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
(1)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
(2)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何种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 (1)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背离的水平运动形成的。
(2)岩浆活动。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比较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运动方向
水平挤压
水平张裂
地壳抬升、地壳下沉
对地表的影响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形成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运动形态
举例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
相互关系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018·日照期末)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湾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地震
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湾海岸( )
①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
③以垂直运动为主
④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是岩浆活动的结果。第2题,根据三根大理石柱和海平面的关系可知是以垂直运动为主;据图可知该地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探究点二 地质构造与地貌
2017年1月12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背斜首口页岩气预探井开始压裂施工。背斜是褶皱的基本形态之一,多埋藏有石油、天然气。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3)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4)假设该地地下有煤层,在甲、乙两处挖煤易发生哪些事故?
答案 (1)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2)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层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4)甲处易透水,乙处易瓦斯爆炸。
1.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背斜
向斜
判读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谷地
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脆弱,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P处向斜成山;M处背斜成谷
2.地垒和地堑的比较
组合形式
岩层运动方向
地表形态
例证
图解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常形成块状山地
华山、庐山、泰山等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不适合建水库大坝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4.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地球构造理论。其基本观点包括:
(1)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的方向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板块背离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板块相撞(相对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升并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图A为背斜,B为向斜)
2.“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4题。
3.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4.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内外力共同作用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库区是一个背斜,而背斜谷是岩层受张力作用被侵蚀而形成的。第4题,该地区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所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
(2)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的先后顺序?
(3)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图中找出岩层的弯曲方向或岩层的新老关系,找出发生断裂位移的地带。
1.判断地质构造:向斜、断层。
2.判断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岩层弯曲变形,说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断裂错位说明地壳发生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
3.判断地质构造形成的先后顺序:丙处岩层断裂,且岩层是弯曲的,说明该处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层。
4.判断地质作用形式:甲处表面岩层缺失,说明发生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乙处有新的沉积,说明该处出现沉积作用。
(1)图中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
(2)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的先后顺序?
(3)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1)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断裂并发生位移为断层。
(2)断裂处岩层不连续且是弯曲的,说明先有褶皱后有断层。
(3)岩层弯曲说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断裂错位说明发生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
读“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现的内力作用主要有( )
①固结成岩 ②褶皱 ③沉积作用 ④岩浆侵入 ⑤断层 ⑥侵蚀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2)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的侵入 B.断层的发生
C.页岩的沉积 D.褶皱的发生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发生了弯曲,形成背斜构造,所以有褶皱作用;众多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属于断层构造;有明显的花岗岩层,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选B。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是:先是众多岩层发生褶皱弯曲,然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再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形成断层,最后在表层发生页岩的沉积,故本题选D。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
1.“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大气
D.流水
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D.板块运动形成的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根本能量”是关键词,“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与其所对应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组合正确的是( )
A.S—向斜—山谷 M—背斜—山地 V—断层—山谷
B. S—背斜—山谷 M—向斜—山地 V—断层—山谷
C. S—向斜—山谷 M—断层—山谷 V—背斜—山地
D. S—断层—山谷 M—向斜—山谷 V—背斜—山地
4.图中所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
A.山地 B.高原 C.丘陵 D.平原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地质构造的判断可从图中岩层弯曲方向分析。第4题,地形判读注意图中地势起伏情况及海拔,山地海拔大于500米且地势起伏较大。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D处,属背斜的是__________。
(2)从地形上看,C处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处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两处找油气应在________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__________处。
(4)A、B、C、D四处,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山岭 向斜槽部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
(3)D C
(4)C C为向斜部位,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及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第(1)题,从形态上看,中间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凹陷的为向斜。第(2)题,向斜槽部由于长期受挤压,岩层变得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比较发育,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第(3)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易于储水。第(4)题,由于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较为牢固、稳定,适合修建地下隧道,向斜部位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
2017年1月28日,四川宜宾筠连县发生4.9级地震,震区内有房屋倒塌现象,周边地区震感强烈。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该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活动引起
B.地壳运动引起
C.山崩和滑坡引起
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
2.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约旦地沟的形成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虽然火山活动也能引起地震,但筠连地震发生时并没有火山喷发。第2题,云南路南石林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地貌,属于外力作用;崇明岛是流水携带泥沙沉积而成;澳大利亚大堡礁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约旦地沟处于大陆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3.在内力作用下,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答案 A
解析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沿浆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它们都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4~5题。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
A.c和a挤压而成
B.b和d挤压而成
C.c和b挤压而成
D.a和b挤压而成
5.红海的成因以及今后面积的变化是( )
A.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B.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缩小
C.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缩小
D.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c)与印度洋板块(b)碰撞挤压而成。第5题,红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向斜成谷
B.乙处背斜成山
C.从1~4,岩层年龄渐新
D.甲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7.图中甲地貌的成因是( )
A.岩层受到挤压,岩层向下弯曲
B.背斜顶部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C.向斜受到挤压,岩石断裂形成谷地
D.岩层不连续地沉积
答案 6.D 7.B
解析 第6题,由图中的地貌可以看出甲为谷地,乙为山岭,从岩层的弯曲状态可以判断甲为背斜,乙为向斜。所以甲处为背斜成谷,乙处为向斜成山。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第7题,背斜成谷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原因是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下图为“某种地形的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判断图中甲地为哪种地质构造( )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海沟
9.依地势的高低起伏来判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地层的软硬程度,由硬至软的排列应为( )
A.乙、丙、丁 B.乙、丁、丙
C.丙、乙、丁 D.丙、丁、乙
答案 8.B 9.A
解析 由岩层的弯曲状况,可以判断出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地势高低不同,显示了受侵蚀的程度,从而反映了岩性的坚硬程度:乙—丙—丁。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有关图中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为向斜,b处为背斜
B.abcd岩层关系由新到老
C.abcd岩层形成后曾发生地壳水平运动
D.c岩层一般不含化石
11.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瓦斯爆炸和井喷事故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答案 10.C 11.A
解析 第10题,根据岩层的弯曲状态可以判断,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a处为背斜,b处为向斜,A错、C对;在沉积岩中均有化石存在的可能;c岩层形成晚于b岩层。第11题,a(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b(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据此可判断答案为A。
(2018·济南期末)为解释某种地理现象或事物的成因,张老师在地理课上就地取材用书本进行了现场演示。下图为张老师演示过程中的一组照片。据此完成12~13题。
12.张老师通过演示解释的地理现象或事物是( )
A.火山爆发 B.褶皱
C.地震 D.断层
13.通过图1向图2的变化,张老师也演示了( )
A.板块挤压碰撞 B.岩块断裂上升
C.岩层水平挤压 D.外力侵蚀搬运
答案 12.B 13.C
解析 第12题,岩层受到挤压发生弯曲,形成的地质构造叫做褶皱。第13题,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不断发生弯曲。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
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
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和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答案 (1)谷地 山地 背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
(3)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解析 (1)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地质构造是指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而地形则是指山地、谷地等。(2)甲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为背斜,背斜易形成山岭,但从图上看该地的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极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3)乙地地质构造,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即岩层的年龄和岩层的弯曲方向。(4)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和断层处都不能建隧道。
15.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厘米×30厘米的竹片(或__________)2片。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______。
答案 (3)木片、三合板(有塑性的材料即可)
(5)(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6)①内力 ②内、外力 ③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解析 该题通过实验的形式来考查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的有关知识。实验材料必须有塑性才能模拟出岩层的弯曲变形等情况。褶皱、断层和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表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第2课时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主要特征。3.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关系。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1.总体表现: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重力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
2.主要类型
风化作用
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侵蚀作用
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搬运作用
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沉积作用
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判断
1.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没有本质区别。( × )
2.风蚀蘑菇和沙丘都是风力作用形成的。( √ )
3.沙丘、沙陇、冲积扇、三角洲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 √ )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结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
(1)转化的岩石:如岩石的名称。
(2)循环环节
3.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
(2)外力作用: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
判断
1.花岗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 )
2.岩浆岩和其他两类岩石可以直接转化。( × )
3.只有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形成的。( √ )
探究点一 外力作用
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1)“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
(2)判断我国风力、流水、冰川、海浪四种外力作用的主要发生区域。
(3)尝试用关系图描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之间的关系。
答案 (1)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也是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2)风力作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流水作用——湿润半湿润区;冰川作用——高山冰川分布区;海浪作用——滨海地区。
(3)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图所示: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蒙古高原的裸岩荒漠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力从蒙古高原搬运来的,b为风力搬运作用。华北平原则是流水从黄土高原上搬运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c为流水搬运作用,d为流水堆积作用。第2题,c为流水搬运作用,可造成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
探究点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17年1月,古生物学家在史前湖底发现灯笼西红柿的化石,大约来自5 200万年前,其叶脉纹路仍然清晰可见。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推断形成灯笼西红柿化石的岩层属于哪类岩石吗?
(2)该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3)补充完成常见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
答案 (1)沉积岩。
(2)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一些芦木被掩埋在下面,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3)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和气孔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砾岩、砂岩、石灰岩、页岩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
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依据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模式图可总结基本规律,如下表: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等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岩石类型判读
(2)地质作用判读
(2017·武汉高一检测)左图是由柱状节理及其发育的墨绿色玄武岩构成的岛屿,远远望去,犹如镶嵌在蓝天碧海之中的一块墨玉;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3~4题。
3.有关该岛岩石形成的原因是( )
A.海水常年的侵蚀作用
B.河流携带的泥沙固结变质
C.岩浆侵入地壳缓慢冷却
D.岩浆喷出海底快速冷却
4.该玄武岩石柱林的主要形成过程与图中序号直接相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海底快速冷却形成的。第4题,图中甲、乙和变质岩通过④指向的丙为岩浆,由丙到甲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
图表特征: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具有怎样的转化关系?
(2)判断图中箭头的含义。
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找准岩浆是判断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找准图中箭头的指向。根据箭头指向来分析转化关系和箭头的含义。
1.沉积岩、岩浆岩均可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2.变质岩和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3.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
4.三类岩石都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①岩浆:三进一出。②岩浆岩:一进三出。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1)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具有怎样的转化关系?
(2)判断图中箭头的含义。
(1)各类岩石都可以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但都不能直接形成岩浆岩,三类岩石都可以直接形成岩浆。
(2)把握图中每个箭头代表的地质含义,判断出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是内力作用。
受地质作用影响,湖南省张家界石英砂岩岩峰林立,安徽省黄山多球状“怪石”。图甲、图乙分别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张家界和黄山风光图片;图丙是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图中a、b、c表示三大类岩石。读图完成(1)~(3)题。
(1)根据图片判断,图甲、图乙山体岩石类型分别是图丙中的( )
A.c b B.a b
C.b a D.a c
(2)根据图片判断,形成图乙山体岩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化侵蚀、重熔再生 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
C.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3)形成张家界的峰林、黄山的“怪石”景观的最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流水侵蚀 风化作用 B.流水堆积 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 流水侵蚀 D.风化作用 流水堆积
答案 (1)B (2)B (3)A
解析 第(1)题,石英砂岩为沉积岩,球状“怪石”是花岗岩受风化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丙中b为岩浆岩,a为沉积岩,c为变质岩,所以正确选项为B。第(2)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图乙山体岩石为岩浆岩。岩浆岩是在岩浆侵入或喷出地表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冷却凝固形成的,所以B项正确。第(3)题,张家界的峰林是由岩石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而形成的。黄山的“怪石”是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后棱角受风化磨蚀形成的。
(2018·江西南昌高一月考)读图,完成1~2题。
1.银川平原的形成原因是( )
A.地壳下沉,风力沉积
B.断裂下沉,冰川物质堆积
C.地壳抬升,河流侵蚀
D.断裂下沉,黄河泥沙沉积
2.图中所示黄河河段的水系和水文特征是( )
A.水渠纵横,支流众多
B.水深流急,河床呈现“V”字形
C.多水多沙,河水浑浊
D.结冰期长,可能发生凌汛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读图, 银川平原的形成原因是因岩层断裂下沉,形成地堑,再由黄河泥沙堆积形成,D对。第2题,图中所示黄河流经银川平原,多灌溉水渠,但支流很少,A错。平原地形,落差小,流速减缓,河道宽广,B错。由于还未流经黄土高原区,河流含沙量较少,河水清澈,C错。纬度较高,结冰期长,且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可能发生凌汛,D对。
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a——海浪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4.b景观中的瀑布为黄果树瀑布,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a图显示的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b图是瀑布景观,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的。c图是高山地区冰川作用的杰作,d图则是火山活动形成的。第4题,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最多的季节是夏季,故而流水侵蚀作用最显著的季节是夏季。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哪类岩石?请简述判断理由。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简述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哪种岩石?
(4)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______,简述理由。
答案 (1)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2)标注略(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岩石顶端即地表)。 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3)变质岩。
(4)A 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解析 由图可知,A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B类岩石的下半部分,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注在地表。A与B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不会存在化石。
(2017·桂林期末)读甲、乙两图,回答1~2题。
1.甲图的地貌名称是( )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背斜
2.乙图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答案 1.C 2.B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3~4题。
3.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4.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侵蚀、堆积、搬运
C.堆积、搬运、侵蚀 D.搬运、堆积、侵蚀
答案 3.D 4.A
解析 在河流上游,由于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作用表现为侵蚀,河谷较深;在河流中游,水流速度下降,流水作用表现为搬运,河谷变浅变宽;在河流下游,水流速度最慢,流水作用表现为堆积,河谷最浅最宽。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6.“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搬运作用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暴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第6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2018·山西太原教学质检)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图1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自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2中的①~④所示(图例Ⅰ~Ⅳ分别代表不同岩层)。读图完成7~9题。
7.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8.该处三级陡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地壳抬升 D.冰川侵蚀
9.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2类似的是( )
A.华山陡崖 B.海蚀崖
C.雅丹地貌 D.峡湾地貌
答案 7.C 8.A 9.B
解析 第7题,读图知,岩层Ⅲ最先遭受侵蚀,说明Ⅲ岩性最松软。第8题,太行山东侧为半湿润区,降水较多,外力作用应以流水作用为主。第9题,华山陡崖为断层所致,为地垒;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峡湾地貌为冰川地貌;海蚀崖为海蚀地貌。
(2018·四川成都诊断)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 B.③——固结成岩作用
C.④——地壳下沉 D.⑤——高温熔化
答案 10.B 11.A
解析 第10题,甲为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乙为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第11题,图中序号与其所代表的地质作用的组合:②——外力作用,③——冷却凝固作用,④——重熔再生作用,⑤——变质作用。
12.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图。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和淀积作用形成;②为内力作用下岩石发生变形、移位形成的地貌;③为风蚀蘑菇;④为火山喷发。
(2018·济宁一中期末)下列图中,图1是河流某段的平面示意图,甲、乙、丙、丁是沿A~B作的河床剖面图,箭头表示水流方向。读图完成13~14题。
13.甲、乙、丙、丁四图中,河床形态和水流状况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4.关于该河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岸为凸岸,以侵蚀为主
B.A岸为凹岸,以堆积为主
C.B岸为凸岸,以堆积为主
D.B岸为凹岸,以侵蚀为主
答案 13.B 14.D
解析 第13题,A为凸岸,河岸较缓;B为凹岸,河岸较陡,垂直水流向下,由此可知乙图正确。第14题,河流A岸为凸岸,以堆积为主,B岸为凹岸,以侵蚀为主。
15.根据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
a.长江三峡______ b.楼兰古城______
c.“天山一号”冰川______ d.西北“魔鬼城”______
e.“鱼米之乡”______ f.“黄土高坡”______
(2)请用地质作用解释下列地貌景观的成因。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
以上六种地貌形成的能量都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给旅游参观者解说D图中①②③的具体名称: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
答案 (1)a—A b—C c—D d—F e—B f—E
(2)流水侵蚀 流水堆积 风力堆积 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太阳辐射(或地球外部)
(3)冰斗 角峰 “U”型谷
16.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双选)( )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答案 (1)岩浆岩 变质岩 (2)AC (3)③ ②
(4)甲:花岗岩。乙:大理岩。
解析 根据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①表示冷凝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沉积岩是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的,一般具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家庭装潢用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岩属变质岩。
第1课时 水循环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理解水循环的原因及意义。
1.概念:自然界中的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主要环节
字母
类型
主要环节
A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大气水分输送,h降水,d地表径流,e下渗,f地下径流
B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C
陆地内循环
g蒸腾和蒸发,h降水
3.原因
4.意义
思考
1.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水资源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什么?
答案 否。陆地水体的补充和更新主要靠海陆间循环完成。在一定时间内,海陆间循环的速度及参与循环的水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即能补充给陆地的水体有限。在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如果能保证水资源的利用速度和数量不超过水循环的速度和数量,水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否则,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
2.大量砍伐树木会给当地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 大量砍伐树木造成蒸腾减少,水循环减弱,气候变得干旱,因失去植被覆盖而导致下渗减弱,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弱,水循环周期变短。
3.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们比较容易施加影响的是哪一环节?
答案 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中,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进而改变下垫面特点。如修水库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跨流域调水调节径流的空间分布。
探究点一 河流补给类型与水文特征
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1%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淡水资源极其有限。下图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
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1)图中河流补给类型有哪些?最主要的是哪种补给?
(2)哪一种补给是单向的?
(3)河水与湖泊水之间是怎样互相补给的?画出示意图。
(4)河水与地下水之间是怎样互相补给的?画出示意图。
(5)试比较长江、黄河在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四个方面的差异。
答案 (1)大气降水、冰川水、湖泊水、地下水补给等。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类型。
(2)冰川水补给河水。
(3)当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河水补给湖泊水;当河水水位低于湖泊水位时,湖泊水补给河水。
(4)当河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时,河水补给地下水;当河水水位低于地下水水位时,地下水补给河水。
(5)流量:长江>黄河。
含沙量:黄河>长江。
结冰期:长江无结冰期,黄河有结冰期。
汛期:长江汛期较早,且持续时间长;黄河汛期较晚,持续时间较短。
1.河流主要的补给形式
补给
水源
补给季节
补给结果及原因
影响因素
中国分
布(主要)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以我国为例)
雨水
雨季
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并在雨季形成汛期
降雨量
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
春季
温带、寒带的冬季积雪,春暖后融化,但因积雪量较少,仅形成春汛
气温高低和积雪量
东北
地区
永久性冰雪融水
夏季
温度较高的夏季,冰雪融化,形成夏汛,冬季温度降低,冰雪封冻,河流断流
气温高低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
全年
对河流径流量起着调节作用
湖泊水与河水的相对水位
普遍
地下水
全年
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水源
地下水与河水的相对水位
普遍
2.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水文特征要素
特征描述
影响因素
流量
大或小
①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降水量多少决定;②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水位(汛期)
水位高或低,水位变化的大或小(汛期长或短)
决定于河流的补给类型:①分布在湿润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②分布在干旱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决定
含沙量
大或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凌汛
有或无
发生凌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②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
下图为“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
A.1~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2.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
A.冰川、地下水 B.雨水、地下水
C.雨水、海洋水 D.海洋水、冰川
3.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
A.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大
B.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小
C.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小
D.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大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1题,图中a表示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说明长江处于丰水期,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第2题,洞庭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冰川补给,故排除A、D两项;海洋水不可能补给洞庭湖水,也不可能补给长江水,故排除C项。第3题,退耕还湖能扩大洞庭湖的库容,提高对长江的蓄洪(a)补枯(b)能力。
探究点二 水循环
我国将争取在2020年前后,发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作为国际上首个对全球陆地、海洋和大气水循环要素进行综合观测的地球科学卫星,它对深化理解水循环有重要作用。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1)图中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有什么不同?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2)由图分析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哪四大圈层?
(3)由图分析在水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施加影响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答案 (1)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为海陆间循环;在陆地上的为陆地内循环;在海洋上的为海上内循环。
(2)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3)地表径流和下渗。
1.水循环类型及特点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
河流流量和水位变化
河流含沙量变化
直接影响的环节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地表径流、下渗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下渗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变化平缓
减少
下渗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变化平稳
减少水库下游河流含沙量
地表径流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地表径流
跨流域调水
水源区河段流量减少
地表径流
取用河流水
流量减少
地表径流
取用地下水
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径流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②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蒸发
5.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图中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4.B 5.D
解析 第4题,图中水循环的环节中,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第5题,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对水循环环节中地表径流施加的影响。
图表特征: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反映河流流量的大小及变化,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是河水的空间来源和时间变化的总体反映。
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3)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本图图名为“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横坐标为时间,左侧纵坐标为流量,右侧纵坐标为温度。
1.读纵横坐标代表的名称单位及数值。
2.读流量变化曲线可判断流量大小、丰水期和枯水期。
3.结合流量变化与温度变化可判断河流水文特征。
4.确定河流的补给类型。
(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3)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1)相同点:影响因素均为气温。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是夏季冰川融水所致。
(2)4~5月,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加,季节性积雪的融化量不断减少,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同时,农业用水量较大,致使河流流量较小。
(3)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冬季断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4)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沿岸过度使用水资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
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大气降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
(2)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南地区
(3)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早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 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 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答案 (1)A (2)D (3)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降雨量与径流量变化的关系判断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所以A正确。第(2)题,据上图分析可知,该河流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5月~10月),降水集中在夏季。推断可能为我国东南地区的河流,所以D正确。第(3)题,结合选项分析可知,如果①流量曲线测得的时间早于②曲线,有可能是流域内大面积开荒种田,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流量变化加剧。如果②早于①,有可能是上游修建水库或大面积植树造林,使河流流量得到调节,所以C正确。
(2018·河南郑州高一月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对于水循环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B.塑造地表形态
C.使地表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D.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建设三峡工程,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个环节施加了重要影响(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水循环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海陆间水循环可以调蓄地表径流,但就多年平均值而言,海水蒸发和径流注入的值是相对稳定的。第2题,三峡工程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洪,它可以调蓄长江径流,反映人类对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
(2017·石家庄五校联考)每年4~6月,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河流常常发生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汛”,即白天河流流量很大,夜晚则洪峰消退。据此完成3~4题。3.此类洪水的直接补给水源主要是( )
A.大气降水
B.高山冰川融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湖泊水
4.“一日一汛”反映了当地( )
A.冰雪融化迅速 B.昼夜温差大
C.降水变率很大 D.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每年4~6月,该地白天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大量快速融化,导致河流流量大,形成洪峰;夜晚降温快,气温较低,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小,河流流量变小,洪峰消退。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一日一汛”反映了当地昼夜温差大。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水循环过程,给图中未标明箭头的直线标出箭头。
(2)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A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3)由A与B组成的水循环叫____________;由D与E组成的水循环叫____________。
(4)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个环节关系最密切?________(填字母)。
(5)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环节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6)环节B与E水量较大的是________。
答案 (1)A↑ C← D↑
(2)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3)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4)F
(5)C (6)E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甲中能反映图乙中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③
2.这种陆地水体相互关系可能发生在( )
A.里海沿岸 B.青海湖沿岸
C.密西西比河下游 D.黄河下游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乙中枯水位和洪水位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位关系可知,在两个时期内,地表水的水位都高于地下水的水位,所以全年范围内都是地表水的水位高于地下水的水位。第2题,黄河的下游为“地上河”,河水水位始终高于地下水的水位,一年中都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2018·湖南高一月考)下图为“我国某水库2009年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年内变化情况图”。读图回答3~5题。
3.该水库的流入水量最大值出现在( )
A.5月 B.6月
C.7月 D.8月
4.该水库蓄水的最低水位大致出现在( )
A.3月下旬 B.7月中旬
C.9月上旬 D.12月下旬
5.该水库可能位于( )
A.海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答案 3.B 4.A 5.C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该水库的流入水量最大值出现在6月。第4题,图示5~10月的入库水量都大于流出水量,则水库蓄水量不断上升,10月之后,流出水量开始大于流入水量,则水库水位开始下降,故10月时水库水位达到最高值,3月下旬水库水位最低。第5题,根据该地区入库流量的变化,5~6月、8~9月流量大,7~8月较小,判断该地区为长江流域。5~6月受梅雨影响,8~9月受锋面雨和台风雨的影响,降水丰富;而7~8月在副高控制下,降水少。
(2018·重庆高一月考)近年来,黄河内蒙古河段(图中石嘴山至托克托)河床不断抬高,形成类似下游的“地上河”,河道摆动频繁。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该河段水文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明显的夏汛
B.越往下游,径流量越小
C.有凌汛现象
D.水能丰富
7.该河段形成“地上河”,泥沙主要来自( )
①流水搬运上游黄土至该河段沉积
②风力搬运附近沙尘至该河段沉积
③河岸崩塌,泥沙在河床沉积
④附近灌溉农业区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泥沙在河床沉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6.D 7.A
解析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形成“地上河”河段的主要外力作用表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一般落差小,所以水能资源不丰富。第7题,该处农业生产主要引黄河水灌溉,则水由黄河流向农田,故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泥沙不可能在河床沉积。
(2018·黑龙江哈尔滨调研)全球水循环包括大循环和小循环。下图是“全球水循环模式图”。读图,完成8~11题。
8.甲的含义是( )
A.大气水 B.海洋水
C.冰川水 D.地下水
9.图中既属于大循环又属于小循环的环节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⑤ D.⑤⑥
10.实践证明,干旱的内流区大面积造林最终可能导致干旱加剧,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大气水体总量减少
B.地表水下渗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地表水体总量减少
C.向区域外输送的大气水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水体总量减少
D.向区域外输送的地表径流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水体总量减少
11.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图中各环节水体运行量发生变化,其中与海平面上升直接相关的是( )
A.①减少 B.④增加
C.⑤减少 D.⑥增加
答案 8.A 9.C 10.C 11.B
解析 第8题,图中表示大循环的过程是⑤—①—③—④,其中⑤表示海水蒸发,①表示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③表示降水,④表示流向海洋的地表径流,②表示陆地蒸发和蒸腾,⑥表示海洋降水。所以甲、乙是大气水,丙是陆地水,丁是海洋水。第9题,由上题可知③⑤既是海陆间大循环的环节,也分别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环节。第10题,干旱区大面积造林,会造成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增加,最终导致该地区水体总量减少,故C正确;干旱区蒸发旺盛,地表径流少,造林不足以使该区更湿润,因此降水量、地表径流不会增加,故A、B、D错误。第11题,在水循环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这五个环节中,只有径流的多少与海平面上升有关,故B正确。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 D.地表径流减少
13.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答案 12.C 13.C
解析 第12题,图a显示:在流域Ⅰ、Ⅱ、Ⅲ三个阶段开发过程中,居民点逐渐增多,植被逐渐减少。植被覆盖率的下降,会使植被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流域内蒸发、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气候恶化,A、B项错误;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层变薄,植被根系减少,下渗量及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C项正确。第13题,在流域开发过程中,随着植被覆盖率的下降,植被枝叶和凋落物对降水的截留、阻滞作用逐渐减弱,流域内汇水速度逐渐加快,相同一次暴雨过程,洪峰出现的时间会逐步提前,地表径流量逐渐增加。
14.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拥有奇特的水体景观。但近年来湖泊水位显著下降,严重影响了其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环境。读下列材料,运用水循环原理等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九寨沟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统计图。
材料二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1)①②④⑥⑦⑧⑨⑩分别代表水循环的什么环节?
(2)九寨沟湖泊1~4月为枯水期,各湖泊水位多在4月达到年内最小值;5月各湖泊水位明显升高。请结合材料简析九寨沟湖泊水位这种变化特征的成因。
(3)6~10月为九寨沟湖泊的丰水期,结合材料二简析这种水位变化特征是通过哪些水循环过程形成的。
答案 (1)①—植物蒸腾、②—大气降水、④—地表水蒸发、⑥—海水蒸发、⑦—水汽输送、⑧—地表径流、⑨—下渗、⑩—地下径流。
(2)1~4月份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量极少,九寨沟区域降水较少,导致补给湖泊的地表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小于湖泊的蒸发(③或④)和下渗(⑨)。4月份这种损失累积至最大,湖泊水位达年内最小值。5月份降水明显增加,气温回升致使冰雪融化,流入湖泊的地表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补给量增加,水位明显升高。
(3)6~10月份,海水蒸发(⑥)旺盛,大量水汽通过夏季风(⑦)输送到九寨沟地区,形成大量降水(②),通过地表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大量补给湖泊。
15.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海区丰富渔业资源的形成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2)在B处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为水循环中的________,它对海洋和陆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促使这种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是________能和________能。
答案 (1)海陆间循环 C
(2)地面沉降(或地面建筑物倾斜、坍塌)、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
(3)水汽输送 调节海洋和陆地的热量和水量平衡
(4)太阳 重力
解析 图示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为海陆间循环,在太阳辐射、重力作用下,不断补充陆地水,调节海陆间热量和水量的平衡。大陆架地区由于海水较浅,光热较好,入海河流常带来大量无机盐使饵料充足,渔业资源丰富。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潜水位下降严重的地区会形成地下漏斗区,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还会引起海水入侵,使地下水水质变坏。
第2课时 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理解洋流分布模式,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结合实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世界洋流的分布
1.概念:海洋表层海水大规模的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运动。
2.影响因素
(1)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2)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改变洋流的运动方向。
3.分类(按性质)
4.分布规律(以北半球冬季为例)
(1)分布
大洋环流
海域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洋流
太平洋
A北赤道暖流,D日本暖流,
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B南赤道暖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C西风漂流,H秘鲁寒流
I千岛寒流
大西洋
J墨西哥湾暖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P本格拉寒流
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
印度洋
Q厄加勒斯暖流,R西澳大利亚寒流
(2)规律
①在北半球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的大洋环流和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的大洋环流。
②在南半球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的大洋环流。
③南纬40°附近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逆夏顺。
思考
1.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吗?
答案 不一定。同纬度海区通常暖流水温高于寒流,但是决定洋流水温高低的主要因素还是纬度位置,低纬度寒流水温往往高于高纬度暖流。例如,加那利寒流水温高于北大西洋暖流。
2.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一定是暖流吗?
答案 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且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的洋流是暖流。如果洋流只是从低纬流向高纬,则不一定是暖流。例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深层水温低于表层水温),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仍然是寒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
(1)平衡全球热量: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2)沿岸气候
2.对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易形成较大的渔场。
3.对航海:海轮顺着洋流航行速度较快,寒暖流相遇容易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
4.对海洋污染物:能加快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和净化,但同时扩大了污染范围。
思考
1.同是纬度40°~60°的海域,北半球是暖流,为什么南半球却是寒流?
答案 ①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必然影响周围海水的温度。②南极大陆伸出的冰舌进入海洋后形成冰山,融化吸收大量热量致使海水温度降低。③南极大陆强劲的东风加剧了周围海水降温。
2.我国明朝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为什么数次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夏季返回?
答案 在古代,航海依靠的动力是风和洋流。冬季我国沿海盛行西北季风和自北向南流的沿岸流,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季风和自东向西流的洋流,夏季相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动力,加快速度,故郑和是为了利用季风和洋流而选择冬季起航,夏季返航。
探究点一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2016年8月4日,据俄罗斯“informing”新闻网消息,北半球洋流突然越过赤道,而洋流变化或将导致冬季和夏季互换,这将是一场新的气候灾难。下图为“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图”。
(1)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向是怎样的?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向是怎样的?
(2)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东西两侧的洋流性质有何差异?
(3)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流向是怎样的?大洋东西两侧的洋流性质有何差异?
(4)据图分析北太平洋暖流与南半球西风漂流成因是否相同?性质是否相同?
(5)若下图所示为太平洋海域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图,写出图中字母所示的洋流名称。
答案 (1)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大洋的东侧是寒流,西侧是暖流。
(3)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4)成因相同,两者都是由西风吹拂而成,但性质不同,西风漂流是寒流。
(5)A是东澳大利亚暖流,B是西风漂流,C是加利福尼亚寒流,D是北赤道暖流。
1.世界洋流的分布
海区
洋流分布规律
南北
半球
环流
方向
模式
热带、副热带海区(北印度洋海区除外)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
顺时针
南半球
逆时针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
北半球
逆时针
北印度洋
海区
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
冬季
40°S~60°S附近
西风漂流
寒流
2.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在北印度洋海域,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域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
季节
冬季
夏季
图示
盛行风
东北季风
西南季风
季风洋流流向
向西流
向东流
洋流系统组成
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寒、暖流的判断
(1)根据流向判断:
一般而言,由较低纬度海区流向较高纬度海区的洋流为暖流,由较高纬度海区流向较低纬度海区的洋流为寒流;上升流是寒流,下降流是暖流。如图1中A为暖流,B为寒流。
(2)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
海水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海水等温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凸出,表明该海区有寒流流经;等温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凸出,表明该海区有暖流流经。如图2中箭头既表示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也表示洋流的流向,C处有暖流经过,D处有寒流经过。
(2017·南昌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大洋某海区洋流环流简图”,两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盛行风。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该海区洋流分布及其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
B.顺时针方向流动
C.与同半球反气旋流向一致
D.大洋东岸为暖流
2.图中①②③④洋流名称分别是( )
A.西风漂流、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B.秘鲁寒流、西风漂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南赤道暖流
C.西风漂流、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D.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风带知,30°以北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30°以南为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所以该图为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流动。大洋东岸为寒流,与南半球反气旋气流方向一致。第2题,根据180°经线可判断该环流为南太平洋环流,则①为南赤道暖流,②为东澳大利亚暖流,③为西风漂流,④为秘鲁寒流。
探究点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北大西洋暖流,又名北大西洋西风漂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之一,是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下图为“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图”。
(1)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看,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卑尔根最冷月均温比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高出近20℃,原因是什么?
(3)图中洋流对欧洲西部气候有何影响?
答案 (1)温带海洋性气候。
(2)卑尔根位于亚欧大陆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而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则受千岛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图中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类型
影响
实例
气候
在高低纬之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上升
影响大陆沿岸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北美东海岸降水丰富;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地的荒漠环境;南美大陆东西两岸的气温差异
寒流降温减湿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运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拉布拉多寒流常携带冰山,且其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渔场的形成与分布
(1)由果及因法。
鱼类汇集←饵料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2)分布定性法。
①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②热带和副热带渔场: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这里的渔场主要是由于离岸风导致的上升流形成的。
(2018·贵阳高一检测)读“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简图”,完成3~4题。
3.甲渔场的成因主要为( )
A.寒暖流交汇 B.上升补偿流
C.径流入海 D.人工养殖
4.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的洋流为(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3.A 4.A
解析 第3题,甲渔场为纽芬兰渔场,是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形成的。第4题,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图中①②③分别为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
(2017·广东广州月考)如图为“某海域洋流简图”,图右侧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据此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海区位于南半球
B.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
C.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
D.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
2.流经①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 )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从图中风向可知图示为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图,①为暖流,②为寒流,③洋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第2题,流经①处的洋流是向北的暖流,由此可知C图正确。
(2018·石家庄会考练习)下图为“世界洋流分布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 )
A.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大陆东岸为寒流 D.大洋西岸为寒流
4.图中( )
A.洋流①对欧洲西部气候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B.洋流②对南美洲西岸气候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C.P处因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海雾,不利于航行
D.P海域污染物不会影响欧洲西岸海域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暖流。第4题,①为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起增温增湿作用;②为秘鲁寒流,对南美洲西岸起降温减湿作用;P处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海雾;P处海域污染物会随北大西洋暖流漂至欧洲西岸海域。
5.读“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处洋流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2)②③代表的洋流中,主要受东北信风吹拂而形成的是________。
(3)④代表的洋流对沿岸气候有________作用。
(4)分析A处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5)一艘货轮从下图中的B城市返航至C港口,选择甲、乙航线中哪条较为合理?为什么?
答案 (1)秘鲁寒流 (2)②
(3)增温增湿
(4)寒暖流交汇。
(5)乙航线。 既能顺东北信风,又可顺北赤道暖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
解析 图示为“太平洋大洋环流图”,①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东侧,为秘鲁寒流。②为由东北信风吹拂而形成的北赤道暖流,③为北太平洋暖流。④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图中A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因此形成世界性大渔场。从B城市到C港口,沿甲航线逆风逆水,速度慢,沿乙航线顺风顺水,节省燃料。
下图是模拟洋流系统的一个实验装置,在透明水槽的内侧分别安放4只风扇,且假定F1和F2表示大洋西侧。据此回答1~2题。
1.若同时开启风扇F1和F4,则该装置模拟的洋流系统是( )
①北太平洋中低纬洋流系统
②北太平洋中高纬洋流系统
③南大西洋中低纬洋流系统
④南大西洋中高纬洋流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分别在水中悬挂冰块和加热器以表示北半球的寒流和暖流,以下悬挂位置合理的是( )
①F3附近悬挂冰块,F2附近悬挂加热器
②F2附近悬挂冰块,F3附近悬挂加热器
③F4附近悬挂冰块,F1附近悬挂加热器
④F1附近悬挂冰块,F4之间悬挂加热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F1、F4风扇同时转动,将会形成逆时针的洋流。在大洋环流中是逆时针的洋流有:北太平洋中高纬洋流系统、南大西洋中低纬洋流系统。北半球中低纬的洋流系统是顺时针。第2题,若在F2附近悬挂冰块、F3附近悬挂加热器,即大洋西侧为寒流,东侧为暖流,则表示北半球中高纬度寒暖流分布;若在F4附近悬挂冰块,F1附近悬挂加热器,即表示北半球中低纬度寒暖流分布。
(2018·山西太原高一月考)下图为“太平洋部分海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图中,表示①处洋流流向及其附近海域等温线的是( )
4.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洋流①携带的冰山常危及航行安全
B.洋流②延长了上海至旧金山的船只航行时间
C.世界性大渔场最有可能位于②③两海域之间
D.洋流④对欧洲西部气候的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①②位于回归线上,属于北半球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圈部分,呈顺时针运动,③④位于极圈上,属于北半球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圈部分,呈逆时针运动,①处应为北半球寒流经过区。第4题,洋流①纬度低,不会携带冰山,洋流②缩短了上海至旧金山的船只航行时间,世界性大渔场最有可能位于②③两海域之间,洋流④位于太平洋,对欧洲影响较小。
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
①大气沉降 ②河流输入 ③海洋运输 ④海底上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
A.西北 B.东南
C.东北 D.西南
答案 5.C 6.C
解析 第5题,由材料可知,“垃圾洲”是由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因此不可能来自大气沉降和海底上泛,而河流和海洋运输中产生的这类垃圾会在海洋中聚集,从而形成“垃圾洲”。第6题,甲地漂浮物会随着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漂向东北方向。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读“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完成7~8题。
7.①地的洋流名称是( )
A.本格拉寒流 B.厄加勒斯暖流
C.日本暖流 D.墨西哥湾暖流
8.若我国一商船6月份从④海域回国,此时商船( )
A.顺风顺水 B.逆风逆水
C.顺风逆水 D.逆风顺水
答案 7.C 8.A
解析 第7题,该海域位于我国东南部,为日本暖流。第8题,6月份④海域盛行西南风,受其影响,洋流向东流动。
(2018·湖南百校联考)伞式洋流发电是通过“伞”带动工作索周而复始的运动,进而带动发电机运转发电。读“某海域的伞式洋流发电站示意图”,完成9~10题。
9.如果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南半球,则洋流G的性质和地理位置可能是( )
①暖流 ②寒流 ③大洋东岸 ④大洋西岸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如果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美国本土附近某海域,则洋流G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A.加剧了沿岸环境的荒漠化
B.增加了湿、热程度
C.扩大了温带的范围
D.降低了干、热程度
答案 9.B 10.A
解析 第9题,据图示信息可知,洋流G自北向南流动。若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南半球,则洋流G为暖流,位于大洋西岸。第10题,若该伞式洋流发电站位于美国本土附近某海域,自北向南流动,则为加利福尼亚寒流,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加剧了沿岸环境的荒漠化。
读“某季节大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洋流的循环模式所处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①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 )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东南信风
答案 11.B 12.C
解析 第11题,由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该海域为北印度洋。据洋流的流向可知,该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第12题,此时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因此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向东流。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艘轮船自城市A航行至城市B,在洋流的作用下其航行速度较________,当航行至丁海峡时,其航行速度会______,请说明原因。
(2)说出洋流①的名称,并简析①对甲地气候的影响。
(3)分析图中丙处能形成大规模渔场的原因。
答案 (1)快 减慢 因为丁海峡处的洋流为西风漂流,洋流流向与航行方向相反。
(2)秘鲁寒流。 秘鲁寒流对流经地区降温、减湿,促使了甲处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扩大了甲处热带沙漠气候南北方向上的延伸范围,使其接近赤道。
(3)在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下,丙处形成了上升补偿流,使得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鱼类的饵料丰富,因而形成了大型渔场。
解析 (1)由图中陆地轮廓可知该区域位于南美洲南部;根据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在图中陆地东侧有巴西暖流,向南流,大陆西侧有秘鲁寒流,向北流,轮船自城市A向城市B航行方向与洋流运动相同,所以轮船航行速度较快。当航行至丁海峡时,由于丁海峡处的洋流为西风漂流,洋流流向与轮船航行方向相反,所以其航行速度减慢。(2)根据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可知,洋流①位于南美洲大陆西侧,是秘鲁寒流;秘鲁寒流对流经地区降温、减湿,促使了甲处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而且使热带沙漠气候直逼海岸;扩大了甲处热带沙漠气候南北方向上的延伸范围,使其接近赤道。(3)丙处渔场为秘鲁渔场;该地区位于回归线附近,处在东南信风的影响下,风向由陆地吹向海洋为离岸风,表层海水随风运动,底层海水上升,在丙处形成了上升补偿流,使得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鱼类的饵料丰富,因而形成了大型渔场。
14.(2018·广东肇庆高一期中)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驱动索马里洋流的西南风的成因。
(2)判断图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3)7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
(4)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答案 (1)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向北运动。
(2)寒流。依据:因为索马里洋流从水温低于24℃的海区流向水温高于24℃的海区(索马里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
(3)较多。依据:因为该季节这里受离岸的西南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泛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易形成渔场。
(4)夏季盛行西南离岸风,较为干燥;冬季盛行东北风,气流仍然较为干燥;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夏季沿岸寒流(或上泛冷水)也会加剧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
解析 (1)该地西南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直射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受风力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大致向北运动。(2)图示索马里洋流从水温低于24℃的海区流向水温高于24℃的海区,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所以为寒流。(3)从鱼类饵料多少分析鱼群的多少,因为7月份这里盛行西南风,为离岸风,受此影响,沿岸表层为离岸流,垂直方向上形成涌升流,使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生长,鱼类的饵料丰富,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4)从影响降水的因素和风向分析,该地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为离岸风,较为干燥,降水少;冬季该地盛行东北季风,从大陆吹来,较为干燥,降水少;从气温分析,因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从洋流分析,该地沿岸有寒流,降温减湿,加剧了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