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知识点
?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2、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3、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0、像池塘里的(物和非生物)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1、制作生态瓶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为:①瓶子去盖 ②铺沙装水 ③种植水草 ④放上鱼虾。
12、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群落)。
13、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56年我国建成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实验一:种子发芽是否必须有水?(见课本3页)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用到的材料:纸巾、绿豆6粒、不漏水的盒子2个、水、记号笔。
两个小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水 。
实验的方法:(1)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小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2)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在盒子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把种子放在洞上。(3)往一个盒子的纸巾上滴水,一个不滴。(4)给两个盒子用记号笔标明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
实验现象:几天后,滴水的盒子中的绿豆发芽了,没有滴水的盒子内的绿豆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实验二: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见课本7页)
我们想研究的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我们的猜想: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用到的材料:两盆生长状况相同的绿豆芽。
实验的方法:把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过一段时间观察。
我们要改变的条件:阳光。
我们不改变的条件: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实验现象:一周后,阳光下的绿豆芽茎和叶都是深绿色的,经比较粗;黑暗处的绿豆芽茎和叶呈淡黄色,茎又细又长。
实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光”知识点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4、? 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和物体的(距离)有关。
5、?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6、??古代的人发明了(日晷)观测仪计时。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8、??一天中(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时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阳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钟。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例子有:额镜、反光镜和潜望镜。
12、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面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制作的,奥运圣火的火种就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13、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制得了氧气。
14、(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5、深色比浅色升温快,表面粗糙比表面光滑升温快。
吸热本领最强的是表面黑色的粗糙物体。 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6、影响物体吸收光和热的因素有:物体表面的颜色、物体的光滑程度和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
17、太阳能热水器一般包括:太阳能集热器、绝热贮水箱、支架、连接管道、控制系统。
18、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排列组成的美丽光谱。
19、看不见的光线包括:(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γ射线、无线电波)等。
实验一:设计一个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的实验。
实验材料:卡纸4张、夹子4个、手电筒、剪子1把。
我的猜想: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过程:(1)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枚硬币。(2)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3)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4)用手电筒的光靠近最近卡纸的小孔,这时在纸屏上会出现光斑。(5)把第二张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
实验现象:手电筒的光被卡纸挡住了,纸屏上没有光斑。
实验结论: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二: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并画出设计图。(设计图参照课本40页)
实验材料:大纸盒、泡沫塑料、黑涂料、饮料瓶、锡箔纸、透明塑料纸、温度计。
升温和保温措施:1、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箔纸反光。2、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纸盖住。3、盒子用其他物品垫起来可以变换角度。4、盒子的内外全涂成黑色。
制成后效果如何及原因:升温速度慢。原因可能与太阳光照射角度没有垂直,锡箔纸粘贴粗糙不整齐。
改进措施及设计图: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太阳光角度,使其与太阳光垂直。另外重新粘贴锡箔纸,使其反光效果好。(效果图也参照课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