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上 2.1《光和影 》教学设计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4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需要通过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2 可以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 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纸包牛奶,多种色笔,尺子,自带饮料瓶(罐)
四.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五.教学流程
(一)引入
出示手影PPT,教师以喜欢玩手影游戏吗一句问话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请一位学生上台来表演,关注他选定的做手影的位置,从他是否有意识地找寻光这一点入手进入今日主题《光和影》。
(二)主要教学过程
1.影子形成的条件 光源
从刚才的手影(当光照射时,手遮挡了一部分光,于是幕布上呈现了手影)入手提问影子产生需要那些东西,视学生回答的情况,结合人影、车影、皮影等图片总结影子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屏。
产生影子必需要光,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那些物体会发光,再以学生所提的事物展开讨论,于思维碰撞中领悟自己能发光的,且正在发光的才是光源。
2.影子的特点
问: 玩手影游戏时,你有什么发现吗?就此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仔细探讨,请几位学生发言(择一二要点记录于黑板上),在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的基础上提出影子产生确有如此的特点吗?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进行光和影的关系的研究。
实验一
抓住同学发言中提到的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移动有关系思考。同学们简单设计实验(结合书本实验一的图加以利用),谈谈这个实验的实验内容(主要解决移动什么,记录什么的问题),实验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移动的问题)。同时,教师配合同学的发言在讲台桌上演示实验的过程,各小组同步找五个典型的位置作出各自影子的记录,以便于比较。教师注意用言语引导学生领会这五个位置的特点,为后面进行影子形成的特点的总结表述做铺垫。然后根据所记录的影子,紧扣学生发言要点:1影子总在光源的另一侧;2影子的长短情况等最后同学们可总结影子形成的特点。
这个实验采用师生同步可免除学生对于书本所给图中的光源移动方式的误读。
实验二
利用同学发言中提及的造成影子大小变化可能的原因的基础上,同学用实验器材来尝试,后指挥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演示时注意动作中的刻意停留,语言上对实验条件的暗示。最后学生总结影子形成的特点。要对光源和屏间的距离不变这一前提作出强调。
这个实验的影子变化清楚单一,不如第一个实验似的复杂。另外书本的实验图容易被一些学生当做实验时物体要作阶梯式移动,通过教师演示后,学生的读图能力会有所提升。
实验三
依照你们的经验,光源从不同的侧面照射物体时看到的影子一样吗?在刚才的两次实验中其实已经有答案留给我们了。同组同学讨论一下,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告诉学生投影的概念:光源从不同的面上直射物体时形成的影子。用牛奶罐做后同学用自带的饮料罐再做做这个实验。让学生把第一个实验中所用的纸立起来当屏来进行实验。
因为长方体不同侧面的投影都是长方形,只是大小不同,请学生用自带的饮料罐做这个实验,可避免学生认为这又是一个影子大小变化的情况。综合后可引导得出结论:投影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对投影在生活,艺术等方面的应用作介绍。
最后回顾三个实验,对照(对比)最初学生所说的几点(记在黑板上的),加深光和影的联系即影子形成特点的印象,表扬同学们在生活中的细致观察,以及在实验中的严谨态度,积极思考。
(三)结束部分
观赏手影视频活动,看看是否符合以上的规律。
六、作业设计;1再做做手影游戏;2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