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曹刿论战》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曹刿论战》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19 21: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曹刿论战《左传》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同“遍”,遍及、普遍)(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动词,击鼓)( 战胜)(倒下)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 今义: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可以凭表示可能,许可参与隔开,不连接案件,官司监牢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语的不同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
其 吾视其辙乱
其乡人曰
(所以)(缘故,原因)(听从)(跟随)(这样,如此)(他们的,指齐军的)(他的,指曹刿的)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何以战?
译句:
必以分人。
译句:
战于长勺。
译句:
再而衰
译句:凭什么去作战?一定要把它们分给别人。在长勺作战。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论战前战中战后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
远 谋战前战中战后取信于民捕捉时机分析胜因讨论: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他为什么要“请见”?
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官僚贵族;天地神灵;〈否定〉 广大人民〈肯定〉。)曹刿为什么要肯定第三个条件?鼓驰未可可矣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齐人三鼓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曹刿为什么要在“齐人三鼓”后,才曰“可(鼓)矣”?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看到了什么?
(齐人三鼓正是“彼竭我盈”之时。)(“惧有伏焉” )(“辙乱旗靡”)远谋: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精神;
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
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三﹑取胜而不知胜因;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处落在曹刿的“谋”字和“论”字上。)(本文重点是写“论战”,故战前对话写得详;战争过程写得略;曹刿用谋写得详;庄公问计写得略。)内容小结: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 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 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和军事上 的 ,说明必须 ,运用正确的 ,并掌握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取信于民长勺彼竭我盈辙乱旗靡远见卓识杰出才能取信于民战略战术战机口头作业:
理解背诵课文
书面练习:
作文题目:我心目中的曹刿形象
要求:①围绕课文,发挥想像;②300字以上。
知识迁移:
想想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并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