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树人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全册导学案
引言
【学习目标】
了解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过程】
1.奇妙的物理现象
(1)关于“活动0.1 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的教学
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出猜想,要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要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蜡烛燃烧的实验,结果不惟一,玻璃罩的大小和蜡烛高低会影响实验结果。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可以控制条件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
(2)关于“活动0.2 动手做一做”的教学
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各种发现,不刻意追求学生得出完整观察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
(1)关于“读一读”的教学
通过阅读使学生能对科学家艰辛探究的历程以及其中渗透的科学精神有所感悟。
(2)关于“活动0.3 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教学
设置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同时通过这个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于哪些因素会影响放入回形针的数量问题,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例如,杯子的大小不同、材料不同、装入的水温不同、水中添加物等……是否会影响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在此基础上设计研究方案,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研究。
3.典型例题
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
引言---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如图所描绘的物理现象,实验或生活中肯定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是( )
A.在清水杯中加食盐能使鸡蛋浮起来 B.加热盛水烧瓶的颈部金鱼安然无恙
C.玻璃罩里燃烧的长蜡烛先熄灭 D.从树上落下的苹果所在的位置
2.关于“猜想”,下列给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猜想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猜测 B.猜想一定要是正确的,否则就是谬误
C.猜想有时会与客观事实相差很大 D.猜想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验证
3.做完“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实验,小强对实验的结果感到非常吃惊,同时对决定放入回形针多少的因素进行了猜想.下列猜想中,肯定不合理的是( )
A.杯子的组成材料 B.杯口的大小 C.杯里所盛的液体 D.杯子的价格
4.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一般是( )
A.猜想——结论 B.实验——结论
C.猜想——实验——结论 D.结论——实验——猜想
5.将文具盒平放在桌面上,用手拉动时感觉所需力的大小;再将两枝圆铅笔垫在文具盒下后,仍用力拉动时,你会感觉到所需的力( )
A.比第一次大 B.比第一次小 C.两次一样大 D.说不清楚
6. 壹元硬币的外观具有银白色的光泽,一些同学认为是铁制的,在探究中,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吸一下”.“拿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结论 B.评估 C.猜想与假设 D.进行实验
7.为了探究隔着透明物体看物体会有什么变化,请你选择下表的物体,并隔着它们观看近处书上的字,把观察的结果按要求填入表中.
透明物体 两个表面 字的大小变化
盛水的圆柱形玻璃杯 都是凸面
近视眼镜片
平板玻璃
8.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请你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一下,提出一些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填入下表中.
物 理 现 象 提 出 问 题
一、声音是什么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一般规律的方法。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重点难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学习过程】
1.声音的产生:请同学们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的传播:
(1)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当同学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如果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试一试你还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吗?
(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中, 再把瓶内空气逐渐抽出,声音有何变化?
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是一种波: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
(1)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在空气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
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
4.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要测量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慢,需要测量出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1)空气中的声速:340m/s。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ld >v液>v气。
5.典型例题
例1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产生_______而发声的;在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_传入耳的。
一、声音是什么---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3.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这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声体在振动时,压缩了附近的空气形成 相间的波动,并由近及远地向四周传播,这就形成了 .
5.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8.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
9.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
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C.我们能听到波浪排击礁石的声音
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
10.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
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
11.最近日本又发生了一场地震,有关研究人员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关于被埋在城市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 )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隙就钻,从废墟里爬出来 D.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12.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 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 (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 .
二、声音的特征
【学习目标】
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了解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了解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重点难点】
声音的三特征及其决定因素,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学习过程】
1.引入新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如桌子、凳子、铅笔盒和尺子等比较它们发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新课教学
(1)探究声音强弱(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可以让鼓发出的声音大一些?特别响时鼓面的振动有何特点?怎样大家都能看到鼓面振幅的大小?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表示振动的幅度
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引导学生讨论:音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按照表格的内容设计实验并得出结论:锯条的音调与锯条振动快慢的关系
振动部分长度 振动快慢 声音高低
1/4锯条长
3/4锯条长
结论
频率表示振动的快慢。 单位:赫兹(Hz)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3)音色:介绍古代编钟,音色优美。
得出结论: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3.典型例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 B.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
C.一个人的音色是不会改变的 D.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不会变的
(2)弦乐演奏前常常调弦,要使弦发出的声音调变低应把弦调 一些,以使它振动地 .A.紧 B.松 C.频率变大 D.频率变小
二、声音的特性---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2.新年联欢会上,小王在演出前调节二胡弦的松紧程度,他是在调(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3.图中小明同学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他研究的是 ( )
A.音色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音调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D.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4.如图所示,用硬卡片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拨木梳的粗齿与细齿,卡片发出声音的主要区别是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音调的 B.收音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响度的
C.一个人音色是不会改变的 D.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会改变的
6. 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探究声音的 (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7.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 )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8.如图所示,7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
A.水振动,水的高度 B.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高度
9.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 (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填“音调”或“响度”)。
10.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指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
11.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____图和____图;响度相同的是_ __图和_____图.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学习目标】
能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重点难点】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噪声的分辨。
【学习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轻音乐片断(声音优美、令人愉快)播放嘈杂的吵闹声、喇叭鸣叫声、建筑工地的隆隆声、工厂机器运转轰鸣声……(声音难听、令人厌烦)
2.新课教学
(1)乐音和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来源:引导学生讨论噪声的来源,师生共同对噪声来源进行简单分类。
(3)噪声的危害(板书)
①噪声的危害性:噪声被列为当代社会的主要污染之一,其危害表现在:使人心烦意乱、神经紧张,损害人的听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工作。
噪声还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声音的级别和人的感觉:
人们用分贝(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dB,90dB以上的噪声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③不同级别的声音对人的影响(教材P16表格内容)
(4)噪声的控制
⑴控制噪声声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阻断噪声的传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典型例题
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 B.几位同学在家里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 D.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2.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 B.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D.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
3.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
A.关闭房间的门窗 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4.优美动听的音乐 ( )
A.在任何环境下都属于一种好听的声音
B.在任何环境下都属于一种刺耳的噪声
C.在不同环境下可能是属于扰人心烦的噪声
D.声音响度大时就是噪音,响度小时就是乐音
5.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大雪过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少 B.大雪蓬松而多孔,对声音有吸收作用
C.大雪过后,银装素裹,声音被反射 D.大雪过后温度低,声音传播速度变慢
6.如图所示,是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 ( )
A.噪声的产生 B.噪声的传播
C.噪声的接收 D.以上三种均是
7. 控制噪声是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A.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号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装有消声器 D.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
8.我市一些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 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 .
9.小华在家里修理桌子时,有敲击物体的声音,为了避免干扰隔壁的小明学习,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门窗关闭严实;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 处控制噪声;第二种是
在 中控制;第三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
10.如图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乐音的波形。请举例说明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学习目标】
了解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重点难点】
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次声波的来源及其危害。
【学习过程】
1.探究“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
学习:
(1)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2)频率高于20000Hz长声波叫做超声波;
(3)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4)人和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表。
2.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人耳可听声音相比,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因而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讨论分析:声呐形成的声波、胎儿的B超图像,超声波速度测定器。教材中五幅超声波的应用分别利用了超声波的什么特点?
3.次声波
举例引出结论:
(1)次声波,频率在20HZ以下,它能很容易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很远,而且无孔不入。
(2)火山爆发、地震、核爆炸都产生相伴随的次声波。乘坐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时感觉疲倦,这也是因为它们摆动产生了次声波的缘故,所以次声波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过渡:对自然现象产生的次声波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些现象的特征和规律。利用这些规律,用于对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的监测和预报。
4.典型例题
(1)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给人们造成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灾害。地震时产生的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电磁波”)对建筑物、人的平衡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由于它的破坏性大,并且它的频率低于 Hz,人耳却无法直接听到,所以要尽量远离地震源。
(2)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
B.超声波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大
C.次声波就是没有传播介质使人听不到的声音
D.超声波可以透过一定厚度的真空向前传播
2.关于超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能获得较集中的能量,可以进行超声清洗
B.超声波的穿能力比较好,可以穿透任何物体
C.超声波能够成像,人耳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D.超声波缺乏方向性,且不稳定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利用强超声波对钢铁、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割加工
B.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C.利用超声波能够预报地震、侦察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
D.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列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就可以接受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
5.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 )
A.海的深度 B.相距很远的两高山之间的距离
C.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D.很长的钢管的长度
6.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象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
A.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
B.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C.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
D.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
7.超声波具有 、 、 的特点。
8.蝙蝠飞行时依靠发出的 产生的回声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的。
9.地震前会有一些预兆,好多小动物如鸡、狗、老鼠等会有异常行为,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小动物听到了地震前地壳发出的
10.利用超声波测量海底地形或确定鱼群、潜艇等水下目标的位置的仪器叫 ,它是模仿了 (填一生物名)的生理功能制成的。
11.一艘国际商船在“火地岛”发现了多年前失踪的“马可波罗”号帆船,而船上的一切物品却完好无损,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些遇难者的死亡之迷,原来他们都死于风暴产生的 。
声现象复习(1)
【学习目标】
知道声音的产生的条件,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知道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具有能量;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了解发声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知识梳理】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停止发声也 。振动的物体叫 。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 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 ,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 v固 v液 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合 km/h。
4.回声是由于 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原理是:
5.音调:是指 。音调跟 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 ;频率越低音调 。
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 。频率单位 符号 。
6.响度:是指 。响度跟 和 有关。
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 。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7.音色:由 决定。人们根据 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典型例题】
1.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说明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 。
3.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声源分别是: 。
5.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⑵ 。
6.要使二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高,应采取的办法是( )
A.把弦拉得紧些 B.把弦放松些 C.增加发声部分的长度 D.用更大的力拉琴
声现象复习(2)
【复习目标】
了解什么是噪声,噪声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方法;知道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万HZ;
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知道次声波的危害及监测。
【知识梳理】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 ;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
2.人们用 (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 。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
3.减弱噪声的方法: 、 、 。
4.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 ,猫狗等听力比人 。
5.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有 、 。
6.超声波具有的特点: 、 、 。
7.超声波的应用有: 。
8.次声波具有的特点: 。
科学家靠次声波可 、 。火箭发射、飞机飞行、汽车奔跑、火山爆发、台风、雷电等都能产生 。
【典型例题】
1.有人注意到,蝙蝠即使在黑暗中飞翔,也不会碰到任何东西.那么蝙蝠到底是用眼睛看东西,还是用耳朵“看”东西呢?为了揭开这个迷,我们可以先堵住蝙蝠的 (眼睛/耳朵),然后让它在 (明亮/黑暗)的环境中飞行,看它的飞行情况;然后再堵住蝙蝠的 (眼睛/耳朵),让它在 (明亮/黑暗)的环境中飞行。
2.大剧场四周的墻壁总是修成凹凸不平,目的是( )
A.增加声音的反射 B.减弱声音的反射
C.为了装饰剧场 D.为了增大音量
3.小华在家里修理桌子时,有敲击物体的声音,为了避免干扰隔壁的小明学习,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门窗关闭严实;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 中减弱;第三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
4.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 的大游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把这种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1)这种装置的名称叫 ,为使它发出的声音有更好的回收效果,最好用 声波.
(2)这种装置 (能/不能)用来进行月球等太空的探测,因为 .
《声现象》复习---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 B.水母接收到了超声波
C.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 D.水母感受到了光的变化
2.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3.把人耳贴在装满水的一根长铁制水管的一端,在水管的另一端用铁锤用力敲击,人耳可能听到的情况是( )
A.先听到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
B.先听到沿铁管外空气中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
C.由于声音沿铁管和空气同时传来,因此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音
D.人耳先后听到三次传来的敲击声
4.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的一组是( )
A.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D.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5.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Hz,人耳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次.
6.炎热的夏季,当雷雨来临时,闪电过后往往雷声隆隆,不绝于耳,“雷声隆隆”的原因是 .
7.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探究塑料片振动发声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活动1:如图1-18所示,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
活动2:如图1-19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一次.
(1) 比较你在探究活动1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划得快慢有什么关系.
(2) 比较你在探究活动2中听到的两次声音,分析音调的高低与梳齿疏密有什么关系?
(3) 通过探究,你可以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一、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感受水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能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学会使用酒精灯。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点难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学习过程】
1.关于“活动21 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的教学
活动前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冰在熔化成水再成气的过程中,其形状和体积的变化有何特征?应让学生明白物质处在固态时,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时,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气态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实验加以引导,完成“想一想”)。
2.关于“活动22 练习使用温度计”的教学
温度计使用前先阅读说明书,了解基本性质和性能,使用须知等。
把液体温度计发给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刻度及符号),了解刻度定义方法,学会看温度计,掌握摄氏温度的写法和读法。
在学会使用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温度计热胀冷缩的工作原理。
3.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温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对人类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
4.体温计的教学主要使用对比法,使学生了解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之间在构造、使用、读数、精确程度方面的区别。
5.典型例题
(1)关于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异同点,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
A.体温计示数的准确程度比实验室温度计要高
B.体温计玻璃管的内径有一弯曲处特别细,实验室用温度计没有
C.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测量,实验室用温度计也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测量
D.体温计可以用力甩动使水银回到玻璃泡中,实验室用温度计不能用力甩
(2)温度计是实验室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根据图所示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情况,提出使用温度计注意事项中的两项:
① ;
② 。
一、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 上海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 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 )
3.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读数应在( )
A.温度计内液体开始上升时进行 B.温度计内液体上升到最高处时进行
C.温度计内液体开始下降后进行 D.温度计内液体匀速下降时进行
4.夏天的早晨,扬州地区自来水龙头流出水的温度最接近于 ( )
A、0℃ B、25℃ C、50℃ D、75℃
5.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应该用它去加热物体, 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能 ,万一洒出来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该立刻用 .
6.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 、 、 三种状态存在. 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 的形状与体积均不固定。
7.温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要先观察它的 和 .
下图表示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示数是 ℃。
8.如图所示,放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的两支温度计a、b,加热时,b温度计的示数始终比a温度计的示数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加热时,a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a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9.今年全球流行甲型H1N1流感,患上这一流感后第一症状就是发热,因此要用到体温计测量体温.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三个不同点.
(1) ;
(2) ;
(3) .
二、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要吸热。知道什么是液化、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蒸发和沸腾现象;归纳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学习过程】
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变化。 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
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像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物理上称做蒸发:一种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
1.蒸发
(1)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交流总结: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
介绍坎儿井工程
(2)蒸发的特点
学生交流总结: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3)蒸发吸热
通过学生手背上涂酒精,用蘸些酒精的棉花包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得出:温度计示数降低.原因是:蒸发吸热.
2.沸腾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理解沸腾条件:水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知道了水沸腾时的特点,那么它与蒸发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呢?教师可适时点拨,让学生概括.(学生讨论相同点)
不同点:
(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2)蒸发在任何温度都能发生,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
(3)蒸发是缓慢汽化,沸腾是剧烈的汽化.
3.液化,探究课本P.39的活动2.5师生共同总结液化的条件、特点。
4.典型例题
(1)夏天在室内洒一些水会觉得凉快些,这是因为水 _了,并在这个过程中 _ (填“吸热”和“放热”).
(2)水沸腾时将炉火拿开,水的沸腾现象 _.要使水继续沸腾,需要 _.
二、汽化和液化---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小明采取的措施中,能减慢蒸发的是 ( )
A.把粮食晒在朝阳的地方 B.把酒精放在密封的瓶中
C.将洒在地上的水用扫帚扫开 D.将潮湿的衣服晾在通风处
2.如图所示下列是小华同学作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 )
3.卫生间里洗热水澡,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4.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 ( )
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5.物质由 变为 的现象叫做汽化,这个过程需要 热量。汽化有两种方式: 和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 和 .
6.发送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氢和氧都用 的方法液化后装在火箭中;在火箭发射台的下方有一个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水汽化时要 ,使周围温度不致太高 .
7.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明同学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⑴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⑵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的沸点是 ℃,你认为沸点不是100℃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⑷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小明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 ;② 。
三、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知道熔化、凝固图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会查熔点表。
【重点难点】
海波的熔化实验,熔化和凝固图象。
【学习过程】
1.关于“活动2。6 探究冰、石蜡的熔化特点”的教学
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化到液态的过程,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化到固态的的过程.
明确实验目的,重点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温度、状态变化。参考表格如下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0C)
状态
吸(放)热
采用描点法作出冰熔化图象:指出图象中
(1)AB段 态,吸热温度 ;BC段 态,吸热温度 ;CD段 态,吸热温度 .
(2)指出图象中熔化过程为 ,其特点 .
对比石蜡的熔化图象得出:
(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2)查熔点表可知:冰的熔点及其表示的意义
(3)根据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请对称地画出海波的凝固图象及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2.根据熔化、凝固图象回答:
(1)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晶体熔化的条件有达到熔点和继续吸热,晶体凝固的条件有达到凝固点和继续放热。
3.典型例题
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人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晶体材料,当温发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
筑物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下图中表示球内材料熔化图象的是 ( )
三、熔化和凝固---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B.沸腾放热,蒸发吸热
C.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D.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
C.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
3.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放入一杯0℃的水中,则( )
A.有部分冰化成水,水变多 B.有部分水结成冰,冰变多
C.冰和水的多少都没有变化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以发生
4.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5.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是一种晶体 B.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C.冰的熔点为0℃ D.从t1到t2,冰的多少保持不变
6.冬天,将一块冰从寒冷的室外拿进温暖的房间内,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 )
A.冰立即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
B.冰不会立即熔化,但冰的温度会逐渐升高
C.冰立即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冰不会立即熔化,冰的温度也不会升高
7.用手分别接触温度相同的冰和水,会觉得冰比水凉,这是因为 ( )
A.冰的温度比水低 B.冰熔化时要从手上吸受大量的热
C.冰是固体,水是液体 D.这是人的错觉
8.夏天,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_______________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_______________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9.某晶体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试分析:
(1)这是熔化图像还是凝固图像?
(2)这种晶体的熔点是多少?
(3)这种物质液态时是什么名称?
(4)固液共存的时间有几分钟?
四、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重点难点】
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学生易误认为升华和凝华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学习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投影:人们在欣赏文艺演出时,经常会看到舞台上“白雾弥漫”,你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吗?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2.新课讲授
探究:人工造“雪”
(1)投影实验步骤:
①按课本图的实验装置,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的枯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出现?有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②停止加热,使其冷却。仔细观察锥形瓶内又有什么出现?有没有出现液态物质?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强调:一是要缓慢加热;二是要学生注意观察瓶底有无液态物质出现。
(3)组织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4)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①固态的樟脑丸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丸蒸气;②气态的樟脑丸蒸气要冷却后方可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丸粉。
3.升华凝华基本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4.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图2-36、2-37实例,并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进行投影,进行分析交流。
(2)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实例: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5“生活、物理、社会”,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及过程。师生共同分析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升华—→凝华—→熔化。
5.典型例题
分析教室玻璃“窗花”形成的原因,并分析“窗花”在内表面还是在外表面。
四、升华和凝华---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在严寒的冬天,挂在室外一直冰冻着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发生了 ( )
A.蒸发现象 B.熔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升华现象
2.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内壁会变黑,这是因为灯丝经历了 ( )
A.先汽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凝华
C.先升华后液化 D.先升华后凝华
3.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放在火炉上的冰一会儿就不见了 B.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天地上出现一层霜
C.大堆纸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纸灰 D.冬天,湿衣服结冰后变干了
4.以下自然现象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
A.春天到了,冰雪消融 B.初夏,林中白雾弥漫
C.清晨,草叶上露珠晶莹 D.深秋,果实上挂满了白霜
5.下列现象的产生,需要吸热的是 ( )
A.夏天,输水管外出现小水珠 B.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D.早晨,室外大雾迷漫
6.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 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 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 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铜像.在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8.长岛是个淡水严重短缺的海岛,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右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 ( )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升华 D.升华、液化
9.去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某些地区的树枝上甚至出现了如图所示的“雾凇”。“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 ( )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10.人工降雨的其中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适当的云层中撒干冰,靠干冰的________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的小冰晶增多,小水滴变大,从而形成雨。
11.在做碘升华实验时,要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这说明升华时要_______热量,由此可以推断出凝华时要________热量.
12.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上面挂了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上面冒出“雾”,当把它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的外壁出“汗”,这些“粉”、“雾”、“汗”的出现分别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五、水循环
【学习目标】
认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重点难点】
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吸放热情况,各种物态变化间的能量转移情况。
【学习过程】
1.师:水不仅可以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成露、雾、霜等,那么,水是怎么变化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小水滴的故事。
师:结合刚才小水滴的自述,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云的组成和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3)空气中的水蒸气来源主要有哪些?
师:请大家讨论完成下图。
师:从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的吸热或是放热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即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是放热。物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师:其实水循环的过程就是自净化的过程。
水资源已经越来越紧缺。关于水资源的问题同学们事先做网上调查, 根据你的调查,对下面几个问题,请你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水能为人类做什么?水为何珍贵?破坏水资源会带给人类哪些危害?
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校园内有那些地方有浪费水的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指出校园内浪费水的现象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水的循环系统,还了解了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更明确了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课后希望大家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
2.典型例题
天空中的云彩变化多端,那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被上升的气流托住,从而形成云。
五、水循环---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节约用水、美化环境、防止污染”已成为每个扬州人的共识.在下面①~③项中,与我市水环境的改善不相符的是 ( )
①生活污水排入市河 ②将生活垃圾倒入市河 ③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清晨,小草上常出现露珠,太阳出来后,露珠又悄然消失.整个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
3.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 )
A.洒在地上的水干了 B.寒冷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南风天,黑板湿润甚至出现小水珠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春天,冰封的河面解冻 B.夏天,剥开的冰棒冒“白气”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6.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
A.草地上的露 B.瓦片上的霜
C.窗玻璃上的冰花 D.冰雪消融汇成小河
7.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8.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人工降雨是缓解旱情的重要手段,干冰等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撒在云层上的干冰
(填物态变化)时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形成降雨。
(2)面对旱情,我们更要节约用水。写出一种生产、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方法。
。
9.仔细观察“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在空白方框内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物态变化复习(1)
【学习目标】:
知道常用温度计原理及构造;正确使用温度计;知道汽化和液化的异同点;会用汽化和液化解释一些现象。
【知识梳理】:1.体温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_______.
2.温度是表示物体的_________,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
3.蒸发是液体在______________都能发生的_____________的汽化现象.
4.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汽化现象.
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液体沸腾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液化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例1.请写出图中测量仪器的正确读数.温度为 ℃
例2.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文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1)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
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2)根据图像可知,水的加热过程有以下特点:
(写出3点即可)
① ____________;
② ;
③ .
例4.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
例5.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哪幅图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物态变化复习(2)
【学习目标】:
知道熔化、凝固、升华、凝华的含义及吸放热情况;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知识梳理】:
1.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__________,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__(相同/不相同).
2.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升华;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凝华。
3.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热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_____________的转移.
5.与我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占总水量的 _____%.
6.雾、露、霜对应的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下表是小京探究某种物质的凝固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物质在第2min时是____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气”)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是_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该物质的凝固点是____________℃
例2.下列物态变化属于熔化的是 ( )
A. 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B.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C. 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
例3.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例4.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地球上水的储量虽然很多,但是淡水资源非常紧张,仅占全球总水量的百分之二点七。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其中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播撒到冷云中,使其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导致降雨。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一直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建造水库便是重要措施之一。
(1)自然界中水的一个循环包含的物态变有
(2)请根据“干冰降雨”的过程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回答。
问题: 简答:
《物态变化》复习---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把0℃的冰放进0℃的水中,若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则: ( )
A.冰会增多,水减少 B.冰会减少,水增多
C.冰多则水就会凝固,水多则冰就会熔化 D.冰和水的多少跟原来的相同
2.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B.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温度不断升高
C.晶体熔化时不需要吸热, D.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3.在夏天会看到冰棒冒出“白气”,这是因为 ( )
A.冰棒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B.冰棒升华产生的水蒸气
C.冰棒熔解成的小水珠 D.冰棒周围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4.灯泡用久了玻璃壳会发黑,这是由于 ( )
A.灯丝上的少量钨遇热熔解,变冷后凝固 B.灯丝蒸发和凝固形成的
C.灯丝的汽化和凝华形成的 D.灯丝的升华和凝华形成的
5.炎热的夏天,以下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的方法是( )
A.打开正在工作地电冰箱的门 B.打开风扇,并且调到转速最大的档位.
C.关闭房门 D.在地面上适当地洒些水.
6.在下面列举的现象中,不是升华现象的是( )
A.碘加热时变为蒸气 B.夏天,冰棒周围冒“白气”
C.萘制的卫生球日久变小 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7.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a图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8.下列关于汽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B.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的汽化的现象
C.衣柜中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是樟脑汽化的结果D.只有达到100℃,水才能沸腾
9.有一种测量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温度计,如图所示,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被湿布包起来,两个温度计的读数不一样,湿泡温度计的读数较 ,这是因为湿布中的水在 时要吸热,在一定的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表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越 .
10.下面有几个常见的物理现象,各属什么物态变化:(1)湖面结冰: ;(2)烧水时看到“白气”: ;(3)自来水管“出汗”: ;(4)严冬玻璃窗上结有“冰花”: ;(5)冰箱中取出冰棒冒“白气” .(6)放在衣箱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这是_______现象.(7)冬天,嘴里呼出“白气”,这是______现象.(8)深秋晚间会“下霜”,这是______现象.(9)戴眼镜的人,冬天从室外走进暖和潮湿的房间,眼镜变得模糊不清,这是____现象.(10)出炉后的钢水又会变成钢锭,是______现象.(11)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就会干了,这是_____现象.
11.北方的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不让菜窖里的菜冻坏,常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凝固时会__________热,使菜窖里的气温不致太__________。
一、光的色彩 颜色
【学习目标】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了解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
难点:光的色散和色光混合的探究活动及如何让学生成功的观察到实验现象。
【学习过程】
新课引入
学生阅读章首导言
师:光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让我们一同走进光的世界。
新课讲授
1.光源
师:请同学们举例,你见过哪些物体发光?
生:太阳、手电筒、电灯、火把、点燃的蜡烛、水母、萤火虫……
师生讨论得出: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色散
师:白光和色光究竟哪种光最单纯呢?生:白光(色光).
教师演示实验,在幻灯机发出的一束光前放三棱镜,在屏幕上出现多种色光.
可知,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3.色光的混合
学生设计实验:用三棱镜色散产生的色光分别照射到不同颜色的不透明纸上.
结论:彩色的不透明的物体只能反射本颜色的光.其他颜色则被吸收.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物体的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5.光具有能量,光能还可以转化为电能、内能、化学能.
6.典型例题
一位演员上身穿白衬衫,下身穿红裙子。演出时如果用绿色追光灯照射她,我们将看到她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
一、光的色彩 颜色---课内作业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1.关于电视机屏幕上的荧光点能复合成各种色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由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来复合的 B.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来复合的
C.是由光的三原色红、黄、蓝来复合的 D.是由颜料的三原色红、绿、蓝来复合的
2.透过蓝色透光的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A.观察黄色物体,可以看到绿色 B.观察绿色物体,可以看到蓝色
C.观察红色物体,可以看到黑色 D.观察任何颜色物体,看到的都是蓝色
3.天地万物,五光十色.关于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B.可通过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
C.光是一种有能量的物质 D.白光是可见光,但它是单色光
4.各种颜料等比例混合得到 ( )
A.红色 B.黄色 C.蓝色 D.黑色
5.我市空气质量逐年好转,往年难得一见的彩虹重现在雨过天晴的空中,这是光的 现象;不同色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填“相同”或“不同”)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波长依次减小,则七色光中频率最大的是 色光。
6.植物光合作用将 能转化为 能,太阳能发电站将 能转化为 能。若用放大镜在烈日下照射一根火柴头,一会儿,火柴头燃烧起来,则这里 能转化为 能。
7.用放大镜看正在工作的彩色电视机,可以看到 三色。如图所示,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标 色,区域2应标 色。
8.阅读材料
黑色花为什么很少见
我们生活在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花的世界里,但是我们看到的黑色花却很少。
植物学家对四千多种花的颜色进行了统计,发现只有8种黑颜色的花,而且还不是纯正的黑色,只是偏紫色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花的颜色与太阳光及花瓣反射、吸收太阳光有关。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不同。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花瓣比较柔嫩,为了生存,避免受高温伤害,它们吸收热效应较弱的光,而反射热效应较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红、橙、黄色花较多,而蓝、紫色较少的缘故。若吸收七种色光,受高温伤害就更大,花也更难生存,所以黑色花较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红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什么颜色的光?
(2) 材料中提到“光颜色不同,热效应不同”,请比较红光与蓝光的热效应强弱。
(3) 材料中没有提到白花,请你推断白花反射、吸收光的情况。
二、人眼看不见的光
【学习目标】
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重点难点】
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
新课引入:
引入:除了七色光外,有无其它光存在呢?学生自学知道:可见光:人眼能感觉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
不可见光:人眼无法觉察的光.包括红外线、紫外线等.
1.红外线
学生按照图3—16实验,先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紫外上读出示数,再将温度计分别放在红光、紫光外侧分别读出示数(将温度计玻璃泡涂成黑色).
总结: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探测器 2). 红外线测温仪 3).红外线照相机 4).响尾蛇导弹
5).红外夜视仪等6).遥控器等
2.紫外线
学生阅读知道紫外线是德国物理学家里特1801年发现的。里特有一次把含有氯化银的照相底片放在可见光谱的紫光外侧,发现底片被感光了。里特没有忽略这个问题,反复探究,终于发现了这里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紫外线的性质: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紫外线的应用:验钞机,紫外线灭菌灯。
紫外线的危害:引发白内障,导致皮肤过早衰老,甚至发生癌变.
3.生活.物理.社会
学生阅读课本.通过课本知道臭氧层能吸收绝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 对地球起到了保护作用.人类应控制氟氯炭化物的排放,如早期冰箱中的氟利昂,发胶、摩丝.
4.典型例题
(1)下列仪器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是 ( )
A.验钞机 B.夜视仪 C.灭菌灯 D.三棱镜
(2)太阳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大部分是被空气中的 ( )
A.二氧化碳所吸收 B.氧气所吸收 C.臭氧所吸收 D.水蒸气所吸收
二、人眼看不见的光---课内作业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 成绩________
1. 下列选项中,并非红外线应用的是 ( )
A.烘烤食物 B.鉴别古画 C.监视森林火灾 D.电视遥控器
2.能够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的是 ( )
A.只有太阳向外辐射 B.只有发红光的物体才辐射
C.只要是发光体都向外辐射 D.所有物体都向外辐射
3.目前,在地球的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其元凶是 ( )
A.地球的温室效应 B.人类使用的空调,冰箱中逸出的氟利昂等物质
C.阳光中的大量紫外线作用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标
4.关于物理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电视遥控系统使用的红外线是不可见光
B.医院杀菌用的紫外线是可见光
C.雷达天线发射和接收的是无线电波
D.医生用超声波为人们检查
5.关于红外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以下的物体不发出红外线
B.红外线人眼可以直接观察到
C.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
D.医院中经常用照射红外线的方法来进行消毒
6.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时,曾有消息传,叙利亚向伊拉克运送红外夜视仪,夜视仪是一种可以在夜晚达到侦察目的的设备,其依据的原理是( )
A.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 B.不同的物质发出的色光不同
C.它能在夜间发出红外线并到达不同的物体上
D.不同的物体温度不同,所辐射的红外线的强度也不同
7.下列关于紫外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由于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因此人们要多照射紫外线
B.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但人体只能适量地接受照射
C.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人们要尽量避免紫外线的照射
D.虽然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但与人类的生活、健康关系不大
8.下列设备没有应用红外线的是 ( )
A.红外夜视仪 B.数码照相机 C.验钞机 D.“响尾蛇”导弹
9.紫外线能使__________发光,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____。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是______,地球周围大气层上部的______可吸收紫外线,使得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不能到达地面,但目前__________正在受到空调、冰箱里逸出的_________等物质的破坏,出现了“空洞”。
10.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的红光之外,可以发现温度计示数_____ (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了红光之外有一种不可见光,它叫红外线。
三、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目标】
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重点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常见现象.
【学习过程】
复习引入:
新课教学:
1.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学生做手影游戏,从三组游戏中发现问题—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归纳总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气体中
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液体中
学生提问并探究光能在固体中传播吗?学生实验:激光射向玻璃砖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学生举例:射击时“三点一线”,排队,种树,木匠单眼判断木材是否笔直等.
教师介绍并演示:小孔成像实验,介绍墨翟及其贡献.
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并观看录象资料“日食与月食”从中了解光的
直线传播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作用及讨论“日食”、“月食”中太阳、地
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
2.光速
学生阅读 P67男女同学情景对话,猜测谁说得对.
学生学习后知道光传播也要花时间.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108m,即3×105km.
学生讨论:闪电与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从速度关系考虑)?
学生得到结论:光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常见情况如下示:V真空>V空气
>V水>V玻璃.
3.典型例题
(1)如图所示,将易拉罐的主,部剪去 , 蒙主半透明纸,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它做小孔成像实验,观察物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B.物体做顺时针转动时,像做逆时针转动
C.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
D.在物体距小孔不变的情况下,半透明纸与小孔距离越大,像也越大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 ____来解释。
三、光的直线传播----课内练习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 成绩________
1.在一工棚的顶上有一方形小孔,太阳光通过它落到地面上形成一圆形光斑,这一现象表明( )
A.小孔的形状一定是圆的 B.太阳的形状是圆的
C.地面上的光斑是小孔的像 D.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下列实例中,不属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是( )
A.小孔成像 B.日食和月食 C.影子的形成 D.水中的筷子变弯了
3.根据科学家预计,人类将在下一世纪移居月球,如果能实现的话,月球上的居民则可看到( )
A.月食现象 B.日食现象 C.日食和月食现象 D.看不到日食和月食现象
4.下面现象中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
A.两点间直线最短
B.集合排纵队时,站在后面的同学如果只能见到前面的一个同学,其他人均被遮挡,
则此队伍站整齐了
C.用激光机校正掘进机打山洞,可使山洞打得很直
D.木匠刨木料时,将木料拿起,用一只眼看去,如果木料边缘在一直线上,说明木
料刨直
5.关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亮挡住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的暗区就是日食
B.月亮挡住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的暗区就是月食
C.地球挡住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的暗区就是日食
D.地球挡住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的暗区就是月食
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例的是 ( )
A.在有雾的天气里,看到从汽车头灯里射出的光束
B.电影院里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
C.透过云雾缝隙的太阳光束
D.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就能看见红彤彤的太阳射向地面的光束
7.小明同学想测出学校操场旗杆的高度,他设计了三种方案,如图,请你任选其中一种方案,
(1)说明其运用的物理知识。
(2)利用同学们的实验数据,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第三章 光现象复习(1)
【学习目标】了解光源;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光具有能量,以及应用,红外线、紫外线及应用;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重点难点】1.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2.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以及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防止紫外线过量照射给人们带来灾害.3.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常见现象.
【学习过程】学生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 自身 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 和 两种.
2. 阳光使使植物生长(光合作用)是将 能转化为 能,它说明光具有 .
3. 人眼看不见的光有 线和 线, 的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它能使被照射的 ,具有 效应. 的不可见光叫做紫外线.
4.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
5.典型例题
例1 彩色电视机光屏上的颜色是 ( )
A.电视机里早就具有的 B.有七种颜色混合而成的
C.由颜料的三原色调出来的 D.由色光的三原色调出来的
例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太阳的热主要就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B.红外线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C.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是有害的
D.医院和食品商店常用红外线消毒
例3 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s
C.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光总是直线传播的
例4 晴天在茂密的树阴的地面上,常会看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 )
A. 树叶间小孔的像
B. 太阳的像
C. 太阳的影子
D. 树叶的影子
第三章 光现象复习(1)-----课内练习
班级________姓名 _______ 成绩________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看起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B.太阳发出的光是白色的,也是最单纯的光
C.月亮是一个自然光源,而通电的电灯是人造光源 D.蓝色的玻璃片只能通过蓝光
2.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着著名的“人工虹”,这一现象的形成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D.水的蒸发
3.下列做法中,属于红外线技术应用的是( )
A.医院用照射的方法来灭菌消毒 B.用验钞机来辨别钱币的真假
C.照相机用滤镜来照相 D.用家中电视机的遥控器来控制电视的音量和频道
4.下列关于紫外线的应用,错误的是 ( )
A.利用紫外线进行人体照相,诊断疾病 B.医院里利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
C.在紫外线下识别荧光物质,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 D.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益
5.最早发现紫外线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里特 C.摄尔修斯 D.爱因斯坦
6.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电池 B.发电机 C.太阳 D.月亮
7.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人在太阳光下地面上形成的影子 B.小孔成像
C.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D.人能看见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
9.透过蓝色透光的玻璃,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
A. 观察黄色物体,可以看到绿色 B. 观察绿色物体,可以看到蓝色
C. 观察红色物体,可以看到黑色 D. 观察任何颜色物体,看到的都是蓝色
9.在硬纸板上穿一个小洞,通过小洞向外看,眼睛向小洞逐渐靠近,看到外面景物范围 (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10.在使用温度计测温度时,如果我们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可以使温度计更加灵敏,这是因为 ( )
A.黑色更容易使白光分成七色光 B.黑色表面更容易吸热
C.黑色表面更容易散热 D.黑色表面的物体只吸收红外线
11.电焊工人在焊接时,要戴上防护眼罩这主要是为了 ( )
A.防止火星飞溅到眼睛上,把眼睛烫伤 B.防止紫外线对人眼的伤害
C.防止红外线对人眼的伤害 D.为了眼睛能看到焊接点
12.关于光能的传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可见光能够传递光能,而不可见光不能传递光能
B. 在自然界中光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C.太阳的热主要是靠可见光传递到地球上的
D.红外线可以传递光能,而紫外线不能
四、平面镜
【学习目标】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成的虚像。
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学习过程】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序号 1 2 3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2)学生阅读并知道虚像的概念
(3)探究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问题
A.探究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B.探究中使用刻度尺的目的?
C.探究中为何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如棋子)
D.探究中如发现另一个物体始终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4)交流学生小结: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 (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 (实/虚)像。
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不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不垂直)。
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 (相等/不相等)。
⑤像与物 (是/不是)上下颠倒的; (是/不是)左右相反的。
2.平面镜成像的作法
学生阅读P70中的内容提出关健词:对称法,由学生作图。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4.介绍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
5.典型例题
例1 身高1.68m的小明同学站在一竖直的平面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小明本人____m,他在镜中的像高_____m;当他后退0.5m时,则他在镜中的像距离平面镜_____m。
例2在右图中作出物体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四、平面镜---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测量视力时,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图所示,让被测者面对镜子背对视力表,此人看到视力表的像离他的距离是 ( )
A.3m B.4m C.5m D.6m
2.在“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
B.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时,它在镜中的像将变大
C.如果物体比平面镜大,则物体在镜中的像不是完整的像
D.用一块不透明的挡光板挡在像的前面,可以发现物体在镜中的像被挡住了
3.小轿车前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 ( )
A.为了造型美观 B.防止挡风玻璃震碎
C.避免噪音 D.避免因平面镜成像而影响安全行车
4.黑夜里,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放一小块平面镜,让手电筒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去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镜面是亮的,而白纸是暗的 B.镜面是暗的,而白纸是亮的
C.镜面和白纸都是暗的 D.镜面和白纸都是亮的
5.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它在湖中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小鸟距湖面6m时,它的像与湖面的距离是 m。
6.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1)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
(2)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 ;
(3)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 (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4)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 。
五、光的反射
【学习目标】
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反射定律,知道法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含义。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用反射定律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学习过程】
1.引入新课,学生阅读并弄懂光的反射现象
几个术语: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首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设计实验再实验与记录
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2
3
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
指出关健词(“共面”、“异侧”、“相等”、“反射时,光路可逆”)
3.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
学生阅读:人眼是怎样观察到平面镜所成像的
学生归纳:平面镜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
4.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弄清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区别和特征。
引导学生注意:无论哪种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5.光反射现象的应用
阅读角反射器(如自行车的尾灯等),学生到黑板作图角反射的光路图
阅读巨型反射式望远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典型例题
例1 画出图中的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例2 在图中,mm’为平面镜,S为镜前的一个发光点,A为其反射光线上的一点,试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并标明λ射点O。
例3 晚上台灯下写作业时,书桌上垫的玻璃会反射出刺眼的光,影响学习,请写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每种方法所运用的原理。
(1)方法一:
原理是:
(2)方法二:
原理是:
五、光的反射---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
1.下面的几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
A.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B.小孔成像
C.在路灯下,地面上出现的人的影子 D.用潜望镜观看海面上的情况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3×108米/秒
B.镜面反射遵守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C.我们看到平面镜里所成的虚像,是虚像射出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
D.用一面小的平面镜可以看到人的全身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比物小
3.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60°.若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让平面镜绕入射点转一小角度α,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改变 ( )
A.α角度 B.2α角度 C.60° D. 30°
4.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面向东正对平面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向平面镜走去,像逐渐变大 B.人远离平面镜时,像逐渐变小
C.人用手摸北侧的耳朵,像用手摸南侧的耳朵D.人转向面向北,镜中的像也转向面向北
5. 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则从侧面看去 (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6.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反射的是 ( )
A.镜花水月 B.坐井观天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
7.光射到镜面上,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20°,若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变为100°,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
A.镜面不动,入射光线向镜面旋转10° B.镜面不动,入射光线远离镜面旋转20°
C.入射光线不动,镜面顺时针旋转20° D.入射光线不动,镜面逆时针旋转10°
8.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直角,则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应为 .
9. 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10.我们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的 现象.
11.如图下左图,AB、CD是某一点光源S发出的二条入射光线,请画出它们的反射光线,标出点光源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12.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如图下右图所示,请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光现象复习(2)
【学习目标】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重点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图,应用光的反射规律作光路图。
【学习过程】 由学生阅读并互相提问弄清以下问题
1.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 像,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