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4《测量力的大小》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4《测量力的大小》说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8-13 14:1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
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第四课。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力,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试操作中掌握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指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最大的测量值,熟悉并掌握力的单位“牛”。 本课包括认识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使用测力计及制作测力计。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学习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并试着制作简易的“橡筋测”。
二.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学生对本课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些前概念认识,但一般是无序、散乱和不完整的。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运动和力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在他们看来,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有的物体是运动的;物体因为受到力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因为力的持续作用而保持运动,因为失去了力的作用而慢慢停止下来。
本节课就将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从而达到持续观察的研究活动目的。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是:自己制作弹簧秤,估计物体中立的大小准确些
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目标,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我将为每组学生准备: 弹簧测力计、小物体、钩码一盒、长条形的硬纸板、橡皮筋、回形针。
四、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的基础上,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如下:
(一)、变“告知”为“探究”,突破难点。
1.以游戏引发学习热情,体会“需要”。
教材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为了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这句话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测量力的大小的“需要”,我在课始设计了“比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直观地看到:同样的弹簧,拉得越长,说明受到的拉力越大。为后面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老师的设问“你能不能告诉我,老师比他的力气到底大多少呢?”,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产生需要知道力的具体大小的内心需求。
2.分层教学“牛”这一力的单位。
⑴当学生在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看到了“牛顿”这个词时,我就势请他们介绍对牛顿的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在学生介绍牛顿这个人物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力的单位——“牛”,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对科学史的了解。
⑵随后请学生拉一拉弹簧,看一看指针到哪儿是1牛。学生在拉的过程中第一次感受到了1牛的拉力到底有多大,这种体会对于概念的形成是有所帮助的。此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从1牛→2牛→3牛,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因为有了前面游戏的铺垫,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弹簧受到的力越大,伸长的就越长(即:受力大 伸长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认识到了每一刻度表示多少,这个测力计的测力范围是多大。
⑶在操作中探究国际通用单位“牛”与常用单位“克”之间的关系。在认识完弹簧测力计后,教材先是介绍:“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然后就告诉学生:“1牛≈100克的力”。我在教学这个关系式时对教材进行了全新的处理。在用教材原话介绍了人们习惯使用的单位后,以一句设问:“那么它们和‘牛’这个单位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随后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若干50克的钩码)进行分组实验,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结论:1牛≈100克的力。
(二)、重视对“1牛”的体验。
任何概念的建立都需要有大量的感性认识作为支撑。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安排了三次让学生体验、感受的机会。第一次是在认识弹簧测力计时请学生拉一拉弹簧,看看指针到哪儿是1牛、2牛、3牛;第二次是在探究出1牛≈100克的力后,让学生拎一拎100克的钩码,要求他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1牛的重力拎在手里是什么感觉;第三次分组测量物体重力大小时,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再实测,这样学生就会凭借前面对1牛的力的感受来估测该物体的重力,在测量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牛”大小的实际概念。
(三)、在自主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使用测力计的正确方法。
作为一种工具,测力计的使用是有着一定的规范要求的。教材中以一个文本框列举了三条,意在使学生明确后使用方法后再开展测量活动。我在学生“玩”测力计,感受1牛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各小组的测量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主探究出测力计的规范使用方法。如:有些小组内一个同学把测力计拎得很高,其他同学则坐在座位上读数,通过学生间的评价,得到读数时要平视,即视线与指针相平的结论。
所以我认为,这样处理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科学知识,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他们的后续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做到简明扼要,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有引领作用,需要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我设计了以下内容:
4 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弹簧测力计
1牛 ≈100克力
使用弹簧测力计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理解和处理,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