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双基双测AB卷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双基双测AB卷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3 17:2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双基双测AB卷
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确凿(záo)  桑椹(shèn)  珊瑚(shuān)   收敛(liǎn)
B.秕谷(bǐ) 蝉蜕(duì) 盔甲(kuī) 锡箔(bó)
C.皂荚(jiá) 感慨(kǎi) 尴尬(ɡān) 贪婪(lán)
D.踉跄(qiànɡ) 书塾(shǔ) 枉然(wǎng) 诅咒(zǔ)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轻捷 云霄 鉴赏 倜傥  B.狡猾 牵挂 弹簧 依恋
C.搓捻 激荡 企盼 拼凑  D.羞惭 淀开 狼狈 畅销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必须对知识不求甚解。
B.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向害羞的她脸一下子红了。
C.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D.他小心翼翼地对爸爸说他想星期六到公园去玩,但还是遭到爸爸的反对。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百草园的春天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B.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我很害怕。
C.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D.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
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欣、雨也让它喜悦,荷盘中的一汪水,被荷叶摇成一颗亮晶晶的玉珠。
B.在育才中学举行的防震疏散演练中,七(2)班落实任务最好的是组。
C.罗丹用石头雕塑了一只鹰,鹰雕塑得栩栩如生,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一样。有人问他:“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塑得飞起来的?罗丹大师。”
D.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6.名著填空。(2分)
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这四篇作品不属于该散文集的是《 》。
7.按要求默写填空。(5分)
(1)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月思长安故园》)
(3)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4)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慨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诗句是:“ , 。”
8.综合性学习(8分)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生活处处有语文。浸润在校园里的是语文的馨香,充盈在广告里的是语文的智慧。学语文,就要读灿烂多姿的中国文,品隽永含蓄的中国话,用规范典雅的中国词。请你和我们一同“漫游语文世界”。
(1)拟写标语。(2分)
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一条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 。
(2)广告陷阱。(4分)
许多广告词借用了成语、俗语,取其谐音换新意,朗朗上口,但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陷阱,请识别下面广告词中的陷阱,并将其还原,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例:空调机——完美无夏(瑕)
A.淋浴器——随心所浴( )  B.咳嗽药——咳不容缓( )
C.洗衣机——爱不湿手( )  D.蚊香——默默无蚊( )
(3)赏评广告。(2分)
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间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
①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②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17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填空。(2分)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 》《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3)人不堪其忧。(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11.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曲肱而枕之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温故而知新     D.人不知而不愠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课文内容可分为三大类:A.学习态度,B.学习方法,C.道德修养。说说下列句子各属哪一类。(3分)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4.请你就第九章谈谈你的体会。(2分)
(二)(13分)
感念老师
阎连科
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长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滴嫩黄细小的苗芽。
我把这棵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派。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觉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的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是斯大林,是斯大林给列宁写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种瓜得瓜地写了作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最长的作文。
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飘扬一样——这其中有我的。
有我那篇最长的作文。
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好文章”。
前些时候,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片花中有三个人在讲我的过去,讲我过去的学习、读书和劳作。他们分别是我的母亲、战友和我的老师。当我看见这位30年前教过我四年语文的张梦庚老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
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而我,已人至中年。
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选自《土黄与草青:阎连科亲情散文》)
15.作文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小树”,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
16.选文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7.“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照应?“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18.在老师看来“长并不等于好文章”,但是为什么“我那篇最长的作文”却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3分)
(三)(15分)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太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理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太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太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太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做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老太太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像你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
19.选文第④~?段,乔治见到老太太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选文,补全下面方框中的内容。(2分)
冷漠怀疑——A ——B ——心悦诚服
20.选文第⑦段和第?段中先后提到了“妙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的含义。(4分)
第一个“妙事”: 。
第二个“妙事”: 。
21.作者为什么写老太太让乔治种生长迅速的萝卜?(2分)
22.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3.选文第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三、写作(50分)
24.以“我的________(老师、同学、父母……)”为题作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只能补充人物);(2)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双基双测AB卷
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卷(解析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确凿(záo)  桑椹(shèn)  珊瑚(shuān)   收敛(liǎn)
B.秕谷(bǐ) 蝉蜕(duì) 盔甲(kuī) 锡箔(bó)
C.皂荚(jiá) 感慨(kǎi) 尴尬(ɡān) 贪婪(lán)
D.踉跄(qiànɡ) 书塾(shǔ) 枉然(wǎng) 诅咒(zǔ)
【答案】C
【解析】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轻捷 云霄 鉴赏 倜傥  B.狡猾 牵挂 弹簧 依恋
C.搓捻 激荡 企盼 拼凑  D.羞惭 淀开 狼狈 畅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D.“淀开”应写作“绽开”。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必须对知识不求甚解。
B.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向害羞的她脸一下子红了。
C.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D.他小心翼翼地对爸爸说他想星期六到公园去玩,但还是遭到爸爸的反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A项“不求甚解”意思是“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含贬义,不恰当。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百草园的春天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B.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我很害怕。
C.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D.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
【答案】A
【解析】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欣、雨也让它喜悦,荷盘中的一汪水,被荷叶摇成一颗亮晶晶的玉珠。
B.在育才中学举行的防震疏散演练中,七(2)班落实任务最好的是组。
C.罗丹用石头雕塑了一只鹰,鹰雕塑得栩栩如生,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一样。有人问他:“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塑得飞起来的?罗丹大师。”
D.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答案】C
【解析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A.“三、四”去掉顿号。C.问号应在“罗丹大师”之后。D.去掉“等”。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名著填空。(2分)
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这四篇作品不属于该散文集的是《 》。
【答案】朝花夕拾 故乡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能力。对于名篇名作同学们平时要养成多记忆的习惯,此题不难,纯文学常识的记忆。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7.按要求默写填空。(5分)
(1)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月思长安故园》)
(3)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4)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慨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诗句是:“ , 。”
【答案】(1)不知何处吹芦管(2)应傍战场开(3)影入平羌江水流(4)乡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解析】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8.综合性学习(8分)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生活处处有语文。浸润在校园里的是语文的馨香,充盈在广告里的是语文的智慧。学语文,就要读灿烂多姿的中国文,品隽永含蓄的中国话,用规范典雅的中国词。请你和我们一同“漫游语文世界”。
(1)拟写标语。(2分)
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一条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 。
(2)广告陷阱。(4分)
许多广告词借用了成语、俗语,取其谐音换新意,朗朗上口,但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陷阱,请识别下面广告词中的陷阱,并将其还原,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例:空调机——完美无夏(瑕)
A.淋浴器——随心所浴( )  B.咳嗽药——咳不容缓( )
C.洗衣机——爱不湿手( )  D.蚊香——默默无蚊( )
(3)赏评广告。(2分)
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间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
①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②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答案】
(1)读经典书,做文明人;雅言传承文明;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
(2)A.欲  B.刻
C.释  D.闻
(3)示例一: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计,有很强的警示效果。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指出手法并品析,意近即可。)
【解析】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试题分析:第一则广告语从对偶和对偶这个角度来赏析的,那么第二则广告语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例: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17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填空。(2分)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 》《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3)人不堪其忧。(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11.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曲肱而枕之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温故而知新     D.人不知而不愠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课文内容可分为三大类:A.学习态度,B.学习方法,C.道德修养。说说下列句子各属哪一类。(3分)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4.请你就第九章谈谈你的体会。(2分)
【答案】
9.大学
10.(1)(通“悦”,愉快。)
(2)(我)
(3)(忍受)
(4)(于此,在其中)
11.D
12.(1)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3.(1)C(2)A(3)B
14.示例:孔子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解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情况。学生需要平时加以积累古代的四书知识才行。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能力。ABC三项都是顺接连词,D项是转折连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论语十则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道德修养,先从学习方法和态度加以辨析,剩下了就是修养了。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根据意思谈自己的体会就不难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13分)
感念老师
阎连科
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没有介意它的存在,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扬长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滴嫩黄细小的苗芽。
我把这棵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派。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在我那时的感觉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的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是斯大林,是斯大林给列宁写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种瓜得瓜地写了作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最长的作文。
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飘扬一样——这其中有我的。
有我那篇最长的作文。
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好文章”。
前些时候,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片花中有三个人在讲我的过去,讲我过去的学习、读书和劳作。他们分别是我的母亲、战友和我的老师。当我看见这位30年前教过我四年语文的张梦庚老师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
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而我,已人至中年。
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选自《土黄与草青:阎连科亲情散文》)
15.作文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小树”,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
16.选文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7.“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瘦削、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照应?“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18.在老师看来“长并不等于好文章”,但是为什么“我那篇最长的作文”却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3分)
【答案】
15.作者以树自喻,借助榆树的成长,突出自己在老师春风细雨般的教育下,一步步走上文学道路,成长为一棵大树、一个人才的过程,抒发了对老师的感念之情。
16.村里体面人家过年时都请张老师写春联。一方面从侧面印证了上一段中所叙述的张老师的字写得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村里人对张老师的敬重。
17.与第三段中的“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相照应。“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则表现出张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从侧面表现出“我”对张老师的感激之情。
18.通过这一事件表现当时张老师对“我”的鼓励,也表明张老师善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是一位非常关心学生的好老师。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分析能力。阅读第四段,插叙的是村里体面人家过年时请写对联的事情,可见老师非常有学问,体现了村里人对张老师的敬重。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照应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重复,因此找出与此句意思一致的句子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15分)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太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理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太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太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太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做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老太太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像你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
19.选文第④~?段,乔治见到老太太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选文,补全下面方框中的内容。(2分)
冷漠怀疑——A ——B ——心悦诚服
20.选文第⑦段和第?段中先后提到了“妙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的含义。(4分)
第一个“妙事”: 。
第二个“妙事”: 。
21.作者为什么写老太太让乔治种生长迅速的萝卜?(2分)
22.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3.选文第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9.A安稳平和B心悦诚服
20.第一个“妙事”:泛指美好的事。
第二个“妙事”:指乔治帮助盲学生,使他们得到快乐的事。
21.因为种生长迅速的萝卜可以让乔治体会成功,找到自信,表现了老太太有智慧,充满爱心,教育方式巧妙。
2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盲学生对乔治的喜爱。
23.议论;点明中心,写出个人所经历的痛苦能转化为体会和体贴他人之心的仁慈;总结上文(过渡)。
【解析】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理解。注意题干中的“心理变化”一词,仔细阅读文章,锁定答案“?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词语不仅要知道本义,还要理解出语境义,这里第一个“妙事”:泛指美好的事。第二个“妙事”:指乔治帮助盲学生,使他们得到快乐的事。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理解能力。阅读全文,理解两代之间的情感,从人物描写角度,明白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摸着”是动作描写,表示亲切,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是语言描写,是赞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盲学生对乔治的喜爱。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表达方式有以下5种: 1.记叙2.描写3.抒情4.议论5.说明,很明显,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结合其内容分析,点明中心,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写作(50分)
24.以“我的________(老师、同学、父母……)”为题作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只能补充人物);(2)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答案】我的同学
进入初中后,我认识了很多的新同学,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新同学刘可了。
她是一个小巧的女孩,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和一头灰黄的头发她还有一张红红的嘴巴。 刘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在班上被老师称为“小才女”,在第二十九届艺术节中,她以他的葫芦丝《军港之夜》获得了全校三等奖。虽然在我们学校有很多人参加了音乐兴趣小组。很多人都学了葫芦丝,但是,在所有学葫芦丝的人当中,只有她才有资格获得三等奖。因为她的胆子大,有吹得很好。
刘可还是一个很热情的女生,无论别人遇到什么麻烦,只要你去找他她,她就会竭尽全力来帮助你解决麻烦。
除此之外,她还有很多的优点,例如:她是个勤奋的人。她每天都会挤出时间来看书,无论有多少作业,她都会比我们大家早完成,而且作业都很有质量。
她还是记性很好的女生。在家里,她也是爸爸妈妈眼中的乖女儿,在家,她会帮妈妈做家务,帮弟弟洗衣服,用这样的方式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她对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好的安排,每天都会给自己制定计划。比如:她规定每天至少都学习20个单词,并且要能很熟练地背诵下来。语文也如此,她每天都会找些课外书来阅读,有时候,她还会摘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在数学这门学科上,她更是花了很大的功夫,每天都会坚持做十几道数学题。
她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两语一数竞赛中,她也被选去参加,这正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一、认真审题,科学补题。要认真研究文题中提示语的要求,吃透
二、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填题时要明确所填内容与自己特长的关系,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打破思维定势,补出自己熟悉的半命题,感悟最深的半命题,自己最有把握的半命题,最容易写出新意的半命题。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