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课件(打包5套)新人教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课件(打包5套)新人教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14 21:44:37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15张PPT。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原因
(1)《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华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表现(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拓展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不仅加强了日本在远东的国际地位,也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进一步刺激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造成了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自主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如何?
提示: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以棉纺织业、面粉业为代表的轻工业的发展比较突出;由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极大压制。探究点当堂检测列强侵华目的和方式的转变
材料研读
材料一 《时局图》是清末一位爱国人士创作的反映中国近代时事的漫画杰作。图中熊、虎、蛤蟆、太阳等代表着列强,在中国版图上各据一方。探究点当堂检测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争先恐后到中国来开设工矿企业和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局图》中熊、虎、蛤蟆、太阳所喻指的列强,简要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
(2)根据材料,指出列强侵华方式的主要变化及其历史原因。探究点当堂检测材料解读:第(1)问,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可知熊指俄国,虎指英国,蛤蟆指法国,太阳指日本;从图片信息判断,作者的意图是要揭露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侵略行径,唤醒中国民众,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而进行抗争。第(2)问,据材料一可判断列强谋求瓜分世界,据材料二可判断列强加剧了对华资本输出,这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侵略扩张加剧。
参考答案:(1)熊指俄国,虎指英国,蛤蟆指法国,太阳指日本。
意图:揭露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侵略行径,唤醒民众,救亡图存。
(2)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谋求瓜分世界。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产生,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探究点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目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与工业革命后列强企图掠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侵略目的有了明显不同。
(2)方式:①列强的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阶段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甲午战前,列强已在中国设厂制造,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但仍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后,列强强迫清政府贷款,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银行,开办厂矿企业等,完全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②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揭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此后列强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探究点当堂检测1.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借债情况表(1)根据表格,归纳19世纪末中国向列强贷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中国的贷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探究点当堂检测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状况和影响。第(1)问,根据表格信息归纳即可。第(2)问,结合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情况,可分析列强强迫中国政治贷款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1)借款数额大;利息高;回扣盘剥重;归还期限长。
(2)通过贷款,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获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权利,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探究点当堂检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6年,李鸿章出访美国,有记者问道“美国资本在中国有什么出路”时,李鸿章很快答道:“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利。”
——摘编自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材料中李鸿章的主张是否可取?在当时的中国是否行得通?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当时的世界潮流,以及中国社会的性质及面临的国际局势进行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可取但行不通。李鸿章的主张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因此可取;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这一主张在中国行不通,且当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对华资本输出。课件14张PPT。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早期改良思潮(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维新派的活动(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自主思考康梁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有什么区别?
提示:(1)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
(2)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探究点当堂检测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材料研读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有在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
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
孔子改制托古大义,全见于此。……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化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探究点当堂检测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指出康有为对待孔子的思想态度及其用意。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康有为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
材料解读:材料反映了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家思想的态度。他赞颂孔子为中国古代倡导变法维新的先师,企图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以减少变法阻力,据此可回答第(1)问。第(2)问考查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封建统治及资本主义入侵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态度:赞颂孔子为改制先师。
用意:借助孔子权威,宣扬维新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2)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入侵,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入中国。探究点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康有为把西方的进化论、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其思想具有“儒表里西”和“托古改制”的特点。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把西方的进化论同古文经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定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循环论,阐述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进步观点。《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当作民权平等的倡导者,变法维新的先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2)康有为托古改制,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但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故资产阶级亦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探究点当堂检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摘编自黄爱平《西学与清代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了当时“西学东渐”出现了什么新发展?探究点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探究点当堂检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探究点当堂检测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对比分析二者的主张即可得出异同点。
参考答案:(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
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课件15张PPT。第3课 百日维新知识点一知识点二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自主思考从背景来看,戊戌变法的首要历史任务是什么?
提示: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民族危亡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历史使命。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主要内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一知识点二3.历史意义
(1)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为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可能,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2)局限性:光绪帝没有采纳“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探究点当堂检测百日维新的历史特点
材料研读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于历史事实的。”
互动探究
试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和百日维新的内容,说明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探究点当堂检测材料解读:本题考查对百日维新的评价。该问题的重点不是分析胡绳的观点正确与否,而是为其论点寻找论据。分析一个人的阶级立场应注意分析其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维护了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变法内容看,光绪帝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教育政策,但没有采纳康梁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因此说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但实际上维新派的实践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探究点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兴起的,它的基本要求是抵抗侵略、设立议院、发展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光绪帝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接受维新派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
(2)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重要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这一要害问题。这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绝不是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由此可见,光绪帝仍然是封建皇帝,在国家体制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探究点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但法令中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很不彻底,体现了改革的保守性。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探究点当堂检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政,而不净根本,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维新派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探究点当堂检测思路解析:本题以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对材料有效信息的阅读、提取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可以看出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第(2)问,从材料可以看出光绪帝仍然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中国的伦理纲常仍然是根本;而康有为主张进行根本变革,变革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探究点当堂检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中国维新派的著名领袖,康有为亲自编撰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法国革命记》等书,并在1898年陆续送呈光绪御览。
材料二 康有为写道:“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翁,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城市为墟,而革变频仍,迄无安息,漩入洄渊,不知所极。”后来又在《法国革命史论》中写道:“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二千年,与法之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既不类,倡革命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而学呻矣。”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料选辑》探究点当堂检测(1)材料一中,康有为编撰《日本变政考》等书并送呈光绪帝的意图是什么?与其在材料二中阐发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2)康有为在材料二中引述的史实是否完全准确?请你判断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阐述变法的重要性,推动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不矛盾。在他看来,法国革命造成长期流血斗争;而中国不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社会现象,实行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不准确。因为法国“革变频仍,迄无安息”之说明显夸大;而中国虽废除封建(分封制),但仍长期存在贵族压迫平民的现象(君主专制统治强化)。该说法均不符合法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课件14张PPT。第4课 戊戌政变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新旧势力的交锋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自主思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何势力弱小且具有软弱性?
提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使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不充分,故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资产阶级的力量相比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相对弱小,无法抗衡。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变法的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探究点当堂检测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材料研读
法国史学家高第对维新变法的失败……总结说:“维新派的最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维新派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皇帝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他的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
——张晨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探究点当堂检测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维新派“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的原因。
(2)作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源是什么?维新派“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的做法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材料解读: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急于变法有成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政治的需要,主观上是迫于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瓜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况且维新派缺乏成熟的政治经验。第(2)问考查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材料可知,作者认为维新变法失败是因为急于求成,这导致他们与封建顽固势力的矛盾激化,最终遭到反对而失败。探究点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客观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大势,而中国仍坚守封建专制统治,变革时不我待;甲午战败,帝国主义的瓜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图存刻不容缓。主观方面,维新派缺乏成熟的政治经验。
(2)根源:急于求成。
后果:措施不分轻重缓急,不能行之有效的实施;打击面过广,迅速激化了与顽固势力的矛盾,导致他们发动戊戌政变,变法最终失败。探究点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他们对封建势力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并希望获得列强帮助,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的落后衰弱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结果。
(2)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维新思想,对于思想启蒙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变法依据的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专制制度。
(3)维新派希望依靠封建政权实行自上而下的温和的改良政策来达到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他们寄希望于光绪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缺乏人民力量的支持,是无法取得改革胜利的。探究点当堂检测(4)组织上,无论是强学会或是保国会,其核心主要局限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僚中。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
(5)变法过程存在计划轻率、急于求成的现象。探究点当堂检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骆惠敏《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
——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莫理循书信集》
(1)为了“打破鸡蛋”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是什么?
(2)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探究点当堂检测思路解析:回答第(1)问,将明治维新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作简要归纳概括即可。回答第(2)问,要从打破旧制度的层面进行思考,并结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分析戊戌变法无法打破旧制度的原因。
参考答案:(1)“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2)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探究点当堂检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8年,一系列挫折激发了雄心勃勃但过早夭折的百日维新。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梁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有何内在联系?探究点当堂检测思路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单纯学习西方科技的做法不能使中国富强,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康有为和梁启超变法图存的核心就是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原因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康有为为减少变法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第二小问可结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2)原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联系:维新派未能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课件4张PPT。单 元 整 合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及目的
1.背景
(1)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4)清朝的一部分官员和光绪帝都同意进行变法。
2.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1.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由一种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此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馆、学堂、学会,不断上书皇帝,同顽固势力展开论战,促使维新变法运动不断高涨。
3.1898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不断加剧,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的变法要求,维新变法运动更加高涨。
4.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维新变法的上谕和诏书,采取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
5.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9月28日处死“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宣告失败。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救亡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失败原因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反扑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是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
(3)帝国主义袖手旁观也是变法失败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