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件(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课件(打包4套)新人教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14 21:50:54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俄国的农奴制(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自主思考俄国工业发展与农奴制之间是何关系?
提示:一方面,占统治地位的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工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农奴制度的经济基础,农奴制渐趋崩溃。废除农奴制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新思潮的涌动(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克里米亚战争(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探究点当堂检测俄国农奴制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材料研读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
互动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对材料中俄国知识分子观点的认识。
材料解读:材料中俄国知识分子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俄国改革前的社会状况。19世纪的俄国,农奴制下,地主阶级对农奴的残酷剥削引发他们的反抗,严重威胁了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该知识分子的认识是符合俄国社会实际的。探究点当堂检测参考答案:材料中俄国知识分子认为农奴制腐朽落后,农奴制的存在已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从俄国社会的状况来看,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的统治危机,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探究点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农奴遭受沉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
(3)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增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障碍。
(4)由于保存了农奴制这样野蛮和没有效率的社会制度,俄国在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加速了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步伐。探究点当堂检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他们用粮食、水果、蜂蜜、鸡蛋、家禽等实物按比例支付一年的收成。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1)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哪一种人?说明判断的理由。
(2)结合材料,概括“他们”所从事的经济形态的特征。探究点当堂检测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的发展状况。第(1)问,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材料所反映的是什么时候哪一地区的社会情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从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来回答。
参考答案:(1)农奴。他们与主人之间有人身依附关系,如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人身不自由;主人不同意不能离开,随主人转让。他们与主人之间是依靠权利与义务(契约、法律关系)来维系的;如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但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或有权继承父辈的田产、使用当地的磨坊,但要向主人纳税。
(2)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土地;使用当地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他们常常经营市集。据此可知,庄园有农业、手工业和集市交换,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探究点当堂检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战争,国内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耕畜大为减少。征集新兵使国民经济丧失劳动力10%以上。因征用和瘟疫,耕畜减少13%。商业进出口锐减。在出口农产品中,谷物减到十三分之一,亚麻减到八分之一……农业和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地主对农民的残暴压迫和勒索有增无减……恩格斯说: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摘编自孙成木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1)材料反映出“战争”给俄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2)材料反映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实质”是什么?探究点当堂检测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第(1)问,根据材料“丧失劳动力10%以上”“耕畜减少13%”等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米亚战争的实质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参考答案:(1)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改革的进程。
(2)克里米亚战争的实质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课件15张PPT。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改革的酝酿(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深度点拨虽然俄国各阶层对是否废除农奴制和如何废除农奴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废除农奴制是维护农奴主利益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最佳选择。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二一九法令”(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进步与局限(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拓展延伸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一方面“解放”的农奴对原农奴主依然负有“无偿劳动”的义务;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农民手上的耕地比改革前有所减少,经济上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改革后俄国依然保留有农奴制的残余。探究点当堂检测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两面性
材料研读
下面节选的文献描述了一个前农奴阿里克桑德尔·尼基滕科的反应……
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后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我无法呆在家里,我要到街上走走……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然后,我去看瑞宾得,他叫了香槟,我们为亚历山大二世干杯。
——[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
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探究点当堂检测互动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历山大二世为何主动废除农奴制。
(2)结合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说明为何在尼基滕科的描述中出现“喜悦”和“愤怒”两种不同情绪反应。
材料解读:本题借助一个俄国被解放农奴的记述,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内容。第(1)问,结合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背景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从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来思考,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农奴制造成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
(2)“喜悦”:废除农奴制,给农奴人身自由,使其获得一些基本公民权利。“愤怒”:农民要交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还需承担“临时义务”;设立村社加强对农民控制等。探究点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从改革本身来看,改革的内容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了革新。农奴成为自由劳动力,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生产方式也由个体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都带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2)从改革对封建制度的改变程度上看,改革是不彻底的。改革没有结束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没有彻底解放农奴,没有完全变封建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保留有农奴制残余;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仍然是对立的两大阶级,地主土地所有制依旧存在。探究点当堂检测(3)改革的两面性对俄国社会产生了不同影响:改革不只没有按照农民的愿望和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主张进行,也没有按照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方案进行,而是更多地按照贵族地主的利益要求进行,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民仍然没有争得自由,生产力的发展继续受到遏制。改革没有完成的任务,只能由革命来完成;改革为俄国结束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开辟了道路,俄国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探究点当堂检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
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2)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探究点当堂检测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农奴制及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关史实。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俄罗斯”以及诗中人民的地位可以看出是落后的农奴制度。第二小问“态度”通过诗中作者的感彩可以看出持批判反对态度。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主要联系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来回答,如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获得种种权利等。
参考答案:(1)农奴制。态度:批判。农奴制是极其落后、残酷的制度。
(2)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在法律上是自由人(或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拥有财产、改变职业、参加选举的权利(或享有财产、职业和选举等公民权利),地主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买卖、赠送和典押,不得干涉他们的生活。探究点当堂检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尽管这笨拙的帝国幅员辽阔,从波兰一直延伸到太平洋,但如同人们早就说过的,那是一个“巨大的村庄”。事实证明,它没有能力击退来自法国和英国的局部攻击……在战争期间成为沙皇的亚历山大二世本来就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对自由主义也从未抱有坚定的信念,可是他发现,采取一些激烈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以欧洲为楷模,但又有些差别的改革在俄国发生了。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指出为何这个“笨拙的帝国……的改革势在必行”。
(2)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概括说明俄国改革“以欧洲为楷模,但又有些差别”。探究点当堂检测思路解析:第(1)问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根据措施分析其与西方资产阶级改革的异同即可。
参考答案:(1)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2)以欧洲为楷模:废除农奴制,给农奴人身自由,使其获得一些基本公民权利;与西方有差异:加强对农民控制,比如农民要交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还需承担“临时义务”;设立村社等。课件16张PPT。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自主思考列宁说:“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农奴制的废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前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完成了工业革命,俄国能够借鉴西欧先进国家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方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政治的缓慢变革(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俄国政治变革的特点
材料研读
在19世纪的俄罗斯,社会和政治的改革与工业化进程同步进行。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一部分是为了给新兴的工业提供可以流动的劳动力,而沙皇政府以鼓励工业化作为巩固加强俄罗斯帝国的方法。因此,虽然俄罗斯的工业化发生在资本主义框架内,但和西欧的工业化有很大不同。其发展的动机是政治和军事,其动力不是来于企业而是政府。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互动探究
根据材料,说明俄国“和西欧的工业化有很大不同”的表现,并以俄国政治改革的具体措施加以说明。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材料解读:从过程上看,材料表明俄国社会改革与工业化进程同时进行,而在西方则是政治改革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从改革目的来看,俄国自上而下变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沙皇统治,其发展动机是“政治和军事”,也与西方不同。改革的具体措施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1)政治改革与工业化进程同步进行,通过推动经济工业化巩固沙皇统治。
(2)比如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但只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实际权力仍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从目的和性质看,是为了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从具体内容看,政治上建立了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司法上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军事上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文教方面,鼓励近代化办学。
(3)从结果上看,一方面俄国政治变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在广大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等,政治民主化进程十分缓慢。另一方面改革客观上促进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促使俄国民众变革的欲望更加强烈。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俄国走向革命道路的必然性
材料研读
1905年底,莫斯科十多万工人罢工,不久演变成武装起义,全国其他很多地方工人纷纷罢工以示声援。1905年革命遭到沙皇的镇压,数万起义者被捕入狱。这次革命严重动摇了沙皇专制统治,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其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互动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何列宁认为“1861年诞生了1905年”。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材料解读:材料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国内矛盾激化的社会状况,而材料工人运动的爆发成为“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反映了革命之间的必然联系。追根溯源,应从农奴制改革两面性上来分析“1861年诞生了1905年”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方面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为革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改革不够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革命爆发。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俄国1861年改革为20世纪俄国的政治革命准备了条件:①俄国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体制。②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沙皇政府进行了政治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③随着工业化的进展,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不断掀起经济政治斗争。
(2)1861年改革具有很大局限性。改革没有结束沙皇政府的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地主土地所有制依旧存在。改革不只没有按照农民的愿望和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主张进行,也没有按照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方案进行,而是更多地按照贵族地主的利益要求进行,生产力的发展继续受到遏制。改革没有完成的任务,只能由革命来完成。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自治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只是在它之外又增加了一套机构。政府当局与城市杜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大部分省长继续把自己当做“全省的主人”,不尊重城市杜马的权利。
材料二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司法章程》后,司法改革实际进展缓慢,很多地方仍然按照以前的习惯法来处理诉讼,普通群众也不具备法律意识。农村中仍然保留了“治安官”。他们是从贵族推选出来的,按照习惯方式断案。如果他们判决错误,农民也没有地方上诉。刑法虽然废除了极残酷的肉刑,但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地方自治机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俄国的司法改革呈现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以上材料,你对俄国上层建筑的变革有何认识?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俄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历史影响。第(1)问,要从材料中地方自治机构与政府的关系来分析地方自治机构的特点。第(2)问,“特点”可结合材料中“实际进展缓慢……普通群众也不具备法律意识”等信息来回答。分析成因,要结合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思考。第(3)问,可结合对前两问的回答,得出总结性的认识和结论。
参考答案:(1)俄国的地方自治机构权力有限,只是地方政府的辅助机关。
(2)特点:进展缓慢;地区发展不均衡;仍保留农奴制的烙印。成因:俄国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的残余;司法改革由贵族地主推行,以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为出发点;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3)俄国上层建筑的变革促进了俄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变革受到沙皇专制体制、传统习惯势力、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困难重重。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160年前同英法冲突时色厉内荏的俄国相比,经过精心准备的俄军面对西方压力时,已表现得底气十足,毫不示弱。
——摘编自《环球时报》(2014年3月3日)
材料二 被解放的农民的反抗斗争更加激烈了,1861年农民骚动竟至1 176次。亚历山大成为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牺牲品,1866年到1880年,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1881年3月13日,他终于被主张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民粹派投掷的炸弹炸死,也成为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
(1)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为什么说160年前的俄国却是“色厉内荏”?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二世屡遭刺杀的原因有哪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内容。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而俄国农奴制则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角度来概括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遭受大规模的掠夺,受到双重压迫,改革后保留的封建残余引起国内民主人士的不满来分析。
参考答案:(1)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
(2)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引起了激进民主人士的不满。课件3张PPT。单 元 整 合一、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1.背景
(1)19世纪中期,农奴的处境不断恶化,农民骚动愈来愈多。
(2)19世纪中期,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俄国社会的落后。
(3)19世纪中期,要求进行农奴制改革的新思潮不断萌动。
(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全面暴露了农奴制的危机,引发了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
2.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二、农奴制改革的措施
1.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2.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赎金高于实际的地价。
3.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缴纳。三、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及作用
1.性质:是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作用
(1)进步性
①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和近代化的发展。
(2)局限性:改革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农民仍然要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