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
1.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宗教“异端”(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自主思考你怎样理解近代欧洲兴起的宗教“异端”运动?
提示:“异端”运动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实质是反对天主教会思想束缚和封建神权统治的斗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自主思考宗教改革前夕,西欧的资本主义为何能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
提示:(1)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促使封建生产方式的逐渐瓦解,这是西欧资本主义获得发展的根本原因。
(2)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日益拓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探究点当堂检测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特征
材料研读
14世纪对于基督教世界的最大的、最全能的机构——罗马天主教会——也是一场灾难。无论是否虔诚的教徒,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被教会直接触及。从整个中世纪到近代社会,教会在每一个方面都是社群的核心。无论是在村庄,还是在大城市,教会远不止是一个崇拜上帝的地方。敲响教堂的钟,就是发布新闻和宣布紧急事件。公众的节庆活动和同等规模的市镇集会都在弥撒后,在教堂里举行。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指出天主教会“远不止是一个崇拜上帝的地方”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14世纪对罗马天主教会是“一场灾难”。探究点当堂检测材料解读:第(1)问,分析材料可知,天主教会在欧洲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城市和农村社群的核心,既是教徒做弥撒的地方,也是市镇集会、发布消息的场所,所以说它远不止是一个宗教场所。回答第(2)问需要结合14世纪欧洲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此时的欧洲经济、思想、政治都体现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代表着中世纪黑暗统治的天主教会必然受到猛烈挑战,其神权统治逐步崩溃瓦解,故是一场灾难。
参考答案:(1)教会既是教徒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也是社群的核心,管理着基层的行政和经济。
(2)14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文艺复兴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探究点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在欧洲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经济上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还利用征收“什一税”和兜售“赎罪券”等手段搜刮钱财;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依附于教权而存在;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学校教育,即使是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社会生活上,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
(2)成因:中世纪时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无力与天主教势力对抗,同时,封建王权为了借助教会的神学迷信思想加强自身的统治,又给予教会一定的支持;当时欧洲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利用神学迷信思想对人民进行统治;教会利用特权,设立“异端”裁判所镇压持异见者,以巩固其地位。探究点当堂检测1.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功用。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种地图所反映的社会思想背景。探究点当堂检测思路解析:第(1)问,概括归纳材料可以得出地图在欧洲与中国的不同功用:欧洲主要服务于神学统治和宗教宣传;中国则主要是政府使用,便于行政管辖,出于世俗事务的需要。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周边模糊失真,表达出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轻视,这是中国中心论的体现;而欧洲地图将基督教圣地画于中心,则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体现。
参考答案:(1)欧洲中世纪地图主要用于宗教宣传;中国古代地图主要用于世俗事务。
(2)欧洲中世纪地图反映出当时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地图反映出中国中心论的思想。探究点当堂检测2.在捷克,有许多胡司纪念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焚烧“异端”分子胡司材料二 1412年,胡司斥责罗马教皇派到捷克兜售“免罪符”的教士“比强盗还狡猾,还凶恶”,应该“用强制手段对付基督之敌——教宗”,他甚至还说,“为了捍卫《圣经》向我揭示的真理,我宁愿选择死亡”。探究点当堂检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胡司为何被处以“火刑”。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中胡司的宗教观点。
思路解析:胡司是因其“异端”思想而被天主教会处以火刑的。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尤其是欧洲向近代过渡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1)胡司要求取消教会地产,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主张教士用民族语言传教。这些思想触动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和利益。
(2)胡司提出新的宗教观点,反映出西欧社会同罗马天主教会之间矛盾的日趋尖锐,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思想。课件20张PPT。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九十五条论纲”(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自主思考“九十五条论纲”的提出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状况?
提示: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自主思考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单纯是宗教内部进行的改革,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它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扩展到欧洲广大民众之中,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自主思考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宗教改革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提示:(1)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民众中的传播,有助于欧洲的思想解放。
(2)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欧洲社会的转型。
(3)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改革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国家,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材料研读
在16世纪的德意志,马丁·路德对罗马的挑战在大多数德意志人中得到了热情的响应。何以德意志各地教众特别容易受到改革呼唤的感染呢?在中世纪王国解体后,德意志分裂成了数十个小公国和城邦国家,例如汉堡和法兰克福。在内部事务上,这样的小公国是无法对强有力的罗马教皇进行有效抵抗的。……德意志民众则被罗马抽血无数,并且还得支付赋税和强制性捐款。很多德意志统治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急需的税收资金流向外国政权,有时还被用于自己所不支持的事业……他们急切地想寻找到某种民众的基础,以抗争罗马当局。这一点,在马丁·路德宣讲的教义中,终于找到了。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
《世界文明史》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指出为什么德意志教众“特别容易受到改革呼唤的感染”。
(2)“在马丁·路德宣讲的教义中”德意志统治者“终于找到了”什么思想?
材料解读:材料反映了宗教改革前德意志的社会状况:国家四分五裂,天主教会大肆掠夺,世俗君主无力对抗,德国与天主教会的矛盾激化,故马丁·路德的改革顺应了德国社会各阶层反抗天主教会的历史趋势,他提出的宗教改革主张自然也成为德国民众与世俗君主对抗天主教会的指导思想。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德意志政治分裂割据,无力对抗罗马教会的经济掠夺,教皇掠夺了大量财富,引发不满;世俗君主渴望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2)教皇兜售赎罪券是荒谬无耻的;“因信称义”,无须教会作为中介,人们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获得上帝赦免;世俗君主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16世纪的德意志各种矛盾聚焦在罗马天主教会的封建神权统治上:天主教会一方面在德国搜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还时常干预德国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的局面。因此,德国要消除封建割据以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就必须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2)自15世纪末开始,人文主义思潮从意大利传入德意志,在思想文化领域逐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中酝酿出来的。
(3)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维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声称可以用它来抵消世间的一切罪恶。此举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直接引发了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探究点一马丁·路德宗教观的思想内涵
材料研读
当上帝看见我们以他为真实的,用我们心里的信来照他所应得的大大尊敬他,他就因为我们的信也大大尊敬我们,以我们为真实的,公义的。因为信把上帝所应得的归于上帝,所以信就生出真实与公义来;因这缘故,上帝也把荣耀给予我们的义。上帝原是真实的,公义的,而这样看他,这样认他,乃是真实的公义的。所以他在《撒母耳记上》二章说:“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
——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
互动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马丁·路德的思想内涵,并简要说明其历史价值。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探究点一材料解读: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一再强调对上帝的“信”,因为信上帝,上帝才会给予尊敬和荣耀——这才是基督教义的本义。这种思想主张与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因行称义”有着根本的不同,即“信仰即可得救”。这一学说否定了罗马教皇和教会的地位,为欧洲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因信称义”。价值:否定了教皇的神权地位,否定了罗马教廷支配下的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为德国乃至欧洲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直接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生;借鉴并进一步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探究点一名师精讲
(1)马丁·路德宗教观的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这一观点针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强调信仰获救。只有在内心中有虔诚信仰,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这一观点实质上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2)马丁·路德主张《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的神圣权威。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都有权利信仰他从《圣经》中所理解的东西。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的信仰自由权利。
(3)马丁·路德主张“凡信徒皆为祭司”。既然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交流和自主地阅读、理解《圣经》,那么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不需要教士等级和教会作为人们与上帝交流的中介。教会应当是教徒的结社,教士是教徒选举出的公仆。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探究点一(4)马丁·路德强调俗权高于教权,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本国的民族教会。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探究点一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赦免受教士责难的人,无论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其次赦免犯罪、犯规或过分无节制的人,不论他的过错多大。……只要是罗马教会之匙所达之处,我都可以赦免你该在炼狱接受的惩罚。
——赎罪券贩子的赦罪词
材料二 当钱投入钱柜里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摘编自《路德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如何看待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说辞。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是怎样驳斥赎罪券贩子的谬论的。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探究点一思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可知路德认为教皇和教会都无权赦免人的罪过,人们只有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才能获得上帝的赦免,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参考答案:(1)人皆可被赦免,赎罪关键是购买赎罪券。兜售赎罪券是天主教会愚弄西欧人民,掠夺和聚敛钱财的重要手段。
(2)教皇和教会都无权赦免人的罪过,人们只有依靠内心的虔诚忏悔才能获得上帝的赦免,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探究点一2.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 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 ( )
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
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
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
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
(2)比较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探究点一思路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即可回答。第(2)问,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即可得出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
参考答案:(1)C
(2)主张世俗的权力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反封建不彻底。课件19张PPT。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加尔文宗教改革(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自主思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提示:(1)相同点:二者都主张“信仰得救”的原则,都坚持《圣经》是基督教徒信仰的唯一依据和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2)不同点:路德的神学思想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中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路德宣扬“因信称义”,加尔文强调“先定论”;路德使人的精神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加尔文更为激进,主要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自主思考英国宗教改革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改革相比,有何特点?
提示:一方面英国宗教改革使国王成为英国国教的宗教领袖,从行政和经济上断绝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英国国教会成为服从国王意志和国家法令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英国宗教改革是在封建君主的主持下进行的,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改革并不彻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加尔文的“先定论”
材料研读
与罗马教廷和马丁·路德相比,加尔文的思想有很大不同。但如果只说一点的话,那就是他坚持认为灵魂是由上帝预定了的。也就是说,他并不认为灵魂永远都是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非此即彼。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说明加尔文的宗教观有何不同。其思想实质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的思想反映出怎样的时代背景。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材料解读:第(1)问,材料清晰地阐释了加尔文思想的不同,即强调“先定论”,即人的命运是由上帝已经决定了的,人只需要通过努力成为上帝的“选民”。这一思想在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同时,也有为新兴资产阶级剥削作辩护的意识。第(2)问考查“先定论”出现的社会背景,这与当时欧洲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答案:(1)强调“先定论”,认为人的命运是上帝已经预定了的。
实质:反抗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剥削作辩护。
(2)背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宗教外衣。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产生背景:加尔文的“先定论”是当时欧洲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迫切要求。
(2)基本内涵:人类的历史和现实都由上帝支配,对基督虔诚信仰并且参加教会,是成为上帝的“选民”的根本前提;必须具有敢于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去争取获得事业上的辉煌成功。一个人事业上的成败,本身就是上帝意志的体现。
(3)历史作用:成为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资产阶级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与封建制度的强大思想武器;它鼓励人们鄙视懒惰、保守,积极开拓进取,勤勉敬业,直到获取最后的成功,充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发展实业、变革社会的迫切要求。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研读
新教运动对此后几个世纪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也是史学家历来将1500年前后作为将欧洲史划分为“近代”与“中世纪”的分水岭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此,罗马教皇领导下的西欧宗教统一不可逆转地动摇了,而统一的逝去不可避免地带来政治和文化的冲突。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说明史学家眼中欧洲史中“近代”与“中世纪”的主要区别。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教运动”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材料解读:材料表明史学家之所以将1500年前后作为区分欧洲史“近代”与“中世纪”的关键,是因为“从此,罗马教皇领导下的西欧宗教统一不可逆转地动摇了”,这是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社会运动推动的社会转型。宗教改革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结合教材知识,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归纳对欧洲的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1)区别: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是否占据主导地位。
(2)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总之,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转型。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以后,出现了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的基督教派别,它们统称为新教。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各国封建统治者的权力得到加强,《圣经》纷纷被翻译成当地文字,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宗教改革思想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尔文派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的旗帜,清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加尔文
材料二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1)材料一中认为“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体现出怎样的核心思想?
(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哪些人?加尔文的言论代表着谁的利益?
(3)加尔文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思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加尔文认为发家致富靠上帝恩赐,体现的核心思想是“先定论”。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尔文抨击的是罗马天主教会的教士,他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第(3)问考查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历史影响,可从对欧洲政治、思想、宗教三方面进行阐释。
参考答案:(1)上帝的恩赐。核心思想:“先定论”。
(2)罗马教廷的教士。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3)加尔文教为欧洲提供了未来资产阶级政权的雏形;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催生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民族国家教会,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思路解析:本题以约翰·巴克勒所著的《西方社会史》对宗教改革的评价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识记基础知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为: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第(2)问,“历史意义”可从对天主教神权的打击、思想文化发展、民族国家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课件5张PPT。单 元 整 合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中世纪时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严重影响了欧洲社会历史的发展。
2.法国、英国、捷克等国出现的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对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3.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使天主教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二、宗教改革的概况
1.马丁·路德的改革
(1)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强调神授的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的权力。
(2)通过马丁·路德的改革,确立了与罗马教廷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的改革
(1)加尔文坚持《圣经》的绝对权威;主张“先定论”;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
(2)影响: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日内瓦成为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3.亨利八世的改革
(1)规定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亨利八世的改革使英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1.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2.宗教改革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宗教改革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