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2018)4 古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2018)4 古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4 10:2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萧、梧、促”,掌握一个多音字“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感受儿童玩耍的乐趣,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方法:
以读激趣,以读代讲。
教学学法:
自读自悟,自主领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聊一聊,激诗趣。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二、 猜一猜,解释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1、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合标注出来。
  小组间交流。
  集体交流。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3、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
  一阵阵( )吹动( ),发出( )的声音,让人感到( )。
  4、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的形象?
  (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
  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
  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5、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
  ——“一灯明”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
  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6、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
  四、品一品,悟诗韵。
  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3、?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板书设计:
  景 ——冷
  夜书所见 思念家乡
  事——暖
桑茶坑道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到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透过诗句,感受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从诗人的诗句间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体会到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
【课前准备】
  查阅书籍或上网浏览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二、初读诗文,理解诗意
  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让我们先来了解诗人。
1.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据说他写的诗有两万多首,是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流传至今的就有四千多首。
请同学们朗读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师生互动交流对古诗大意的理解。
三、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思考:出示课件
你从哪个字或词感受到这个儿童非常悠闲自在?(眠正着)
你觉得这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好处?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天气由雨变晴,大地由湿变干,溪水由浅变满,花草在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动”感;第三句牧童在柳阴下酣睡是“静”,第四句一头牛在地上吃草,慢慢地越走越远,是“动”。这首诗动静结合,把牧童和牛的神态写活了,富有生活气息,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2.师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预设 (在一个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小溪里的水快要漫上来了,堤岸上长满了青草和野花。一个牧童正在树下做着美梦,可他的牛却越走越远,已经吃到柳阴的西面去了。)
4.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5.小结:欣赏这首诗,我们不仅醉心于江南原野的田园风光,还深深地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我们饶有兴趣地观赏牧童在柳阴下酣睡,远望他的牛吃草吃到了柳林西边的时候,不知不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画中了。
6.大家想象着画面,再自由朗读古诗,(相机出示画面)请一两位同学跟着朗诵,再看看有没有同学能背诵这首古诗。
四、拓展延伸
1.激发写的兴趣。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可以课下完成)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可以放在作文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