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2张PPT)+视频(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1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32张PPT)+视频(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16 08:27:33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一个偶然事件却引发了一场必然发生的革命 一个并不成熟的新生力量却一举推翻了几千年的统治阶级 一个用革命者血肉夺取的政权却最终让给了反革命者
这是一个充满了悲壮和矛盾的时代
这是一场致力于救亡和图存的革命【课程标准】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山雨欲来风满楼(背景篇)惊天动地谱春秋(过程篇)敢教日月换新颜(成果篇)青史凭谁判是非(评价篇)“山雨欲来风满楼” ——革命背景1.外患: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侵略(民族危机)材料二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材料三 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2.内忧:清政府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挽救危机,均失败(统治危机)政治局势材料一材料一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山雨欲来风满楼” ——革命背景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经济基础“山雨欲来风满楼” ——革命背景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2.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被推举为总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组织准备“山雨欲来风满楼” ——革命背景“山雨欲来风满楼” ——革命背景宗旨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刊物《民报》民族主义(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民主革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思想准备未明确提出反帝主张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空想、不切实可行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软弱性、妥协性思想准备材料一 同盟会成立后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论战的主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经过激烈的论战,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更多的人开始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投身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山雨欲来风满楼” ——革命背景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山雨欲来风满楼” ——革命背景1.政治局势:2.经济基础:3.组织基础:“山雨欲来风满楼” ——革命背景6.起义时机:5.军事基础:4.思想基础: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三民主义、思想论战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惊天动地谱春秋”—武昌首义“惊天动地谱春秋”—武昌首义1911年10月10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熊秉坤、金兆龙、吴兆麟“惊天动地谱春秋”—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国庆日)起义胜利震撼清王朝的统治,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生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广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名 词 释 义1.该银元铸造于公元哪年
1911年 B .1912年
C. 1913年 D.1914年2.当时的国旗为:“春风送暖入金陵”——民国建立√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视为民国元年C.黄龙旗B.五色旗D.青天白日满地红旗A.十八星旗√汉满蒙回藏“曲终人散不知处”——帝制终结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诏书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其体现了哪些原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平等,享有……等自由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原则主权在民、否定帝制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意义: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责任内阁、三权分立“敢教日月换新颜” —《临时约法》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材料一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临时约法》“铁血共和终成空 ”—窃取果实【史海采撷】结合课本P62第4—7段,总结袁世凯是如何在国家尚未真正统一的混乱局面中“脱颖而出”,得到孙中山“虚位以待”的承诺?①清政府:委任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②武昌军政府:达成协议(袁世凯赞成共和, 逼清帝退位;革命党人让出政权)③同盟会: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④立宪党人和旧官僚:⑤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⑥列强:物色新的代理人,宣扬“非袁不可收拾”⑦袁世凯:手握重兵,树立“保境安民”的形象,新政政绩卓著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软弱性、妥协性胜利果实拱手让袁“铁血共和终成空 ”—窃取果实1912年2月
宣统帝退位1912年2月孙中山辞职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1913年10月袁世凯转正1915年12月
袁世凯复辟民国初年大事记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窃取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成功之处:“青史凭谁判是非” ——评价革命
【鹅湖之会】
正方: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反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材料一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按照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材料一 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民族工业由此进入“黄金时期”。2.经济:1.政治:材料一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3.思想:4.社会: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科学化、理性化开明化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颁布临时约法民族工业快速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革除陋习,移风易俗材料一 南京临时政府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推动中国近代化“青史凭谁判是非” ——评价革命
失败之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改变革命成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材料一 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中重申保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企图得到帝义的承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局面没有改变.
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软弱性和妥协性。【鹅湖之会】
正方: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反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知识体系背景:政治、经济、组织、思想、军事、时机过程:武昌首义评价:成功、失败辛亥革命成果:民国建立、临时约法、帝制终结鸦片战争18401856第二次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189419001851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1911民族危机救亡图存中国近代史时间轴资本主义道路
在中国走不通吾心信其可行,
则移山填海之难,
终有成功之日;
吾心信其不可行,
则反掌折枝之易,
亦无收效之期也。
——孙中山随堂检测 【随堂检测】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不包括
A.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的暴露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堂检测 【随堂检测】
2.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下列标语、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当时武汉街头的是
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
C.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
D.清朝已经灭亡随堂检测 【随堂检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明确了人民的权利
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随堂检测 【随堂检测】
4.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第一次巨变。这主要表现在
A.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
B.它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C.它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D.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