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熟悉的物品
【学习目标】1、欣赏静物画,感悟物质的生命存在。2、让学生合作摆一组静物,了解静物画的构图组合方法。3、学习用明暗关系来表达物体的质感、体积和空间感,了解静物画的构图要求。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静物画的多种表现方法,重点了解线造型、明暗造型的基本表现方法。难点:尝试用多种视觉角度来观察和表现物体。
【学习过程】两课时:一课时为线造型的静物的学习,另一课时为素描静物作品的学习。
增补栏
温故知新
静物:生活中的物品被当作绘画对象时,被称为静物。
写生:写生是直接对照实物、实景进行客观描绘的一种表现形式。素描写生是用单色工具在“二维”的平面画纸上,摹写客观物体“三维”空间的绘画方法。
构图:构图就是一幅画的结构。绘画要给人以美感,需要运用多种形式因素,使之组合成优美的构图。变化与统一,均衡与和谐是构图中最重要的基本法则。
素描:素描是绘画的表现形态之一,一般指用单色完成的画作。
明暗调子的基本规律: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关系。
三大面:亮面——受光面;中间面——侧面受一部分光;暗面——背光面。
五调子:亮部——是物体受到光线直射的地方,调子淡;半明部——又叫中间调子,是物体受光侧射的部分,调子变化复杂而微妙;明暗交界线——是明部和暗部的分水岭,调子最深;反光部——它是侧面环境光影的结果;投影——它是由物体阻挡了正面光源而产生。亮部和半明部属于亮面,明暗交界线、反光部和投影属于暗面,它们构成明和暗两大系统。
二、导学释疑
师生带着问题一起走进大师的静物画世界,领略线条的魅力。
设置的问题:
1. 画家描绘的对象是什么?
2. 这些静物是如何组合的?
3. 画家以什么样的方式记录静物的?
4. 作品都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意境?
5. 透过画面,我们能看到画家是怎样的作画状态和情绪变化?
三、巩固提升
不同的画笔可以画出不同粗细、不同质地的笔触,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物品的质感传递给我们的情感。选择钢笔、铅笔、炭笔、木炭条、毛笔或自制的笔进行尝试,并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直接的线条造型经验也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大师的作品架桥铺路,生成更多的对话。
分析与研究
1. 以一组摆好的静物为例,小组讨论如何取景、如何构图,以何种方式表达。分析构图的基本法则:变化与统一,均衡与和谐。研究构图的一些基本形式:水平式、垂直式、S型、三角型等等。
2. 以《静物》为例分析。通过师生的研究发现:改变单一的观察角度,从任何一个局部入画都可以形成有意趣的构图。打破一贯的思维方式,形成多变的画面感觉。
3. 以作品为例,师生进一步讨论以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让画面更有感染力。描绘静物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简洁的方法,也可用复杂的方法,线的描绘便于我们捕捉物品的形体结构,加一些明暗则能够增强物体的体积感。
4. 用笔的轻重和疏密,是素描写生中重要的表现手段。研究明暗造型的基本规律。研究素描写生的方法。
实践与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身边的物品摆放成一组静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构图,完成一幅以线为主的静物画。
四、课堂小结
本课体验了构图的不同角度、不同工具呈现的不同趣味,感受静物画的艺术美。学习用明暗关系来表达物体的质感、体积和空间感,了解静物画的构图要求。
五、拓展延伸
关注静物画,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静物。
常见的构图形式:水平式(安定有力)、垂直式(严肃端庄)、三角形(正三角过稳,锐角刺激)、S形(优雅有变化)、长方形(有较强和谐感)、圆形(饱和有张力)、辐射(有纵深感)、中心式(主体明确,效果强烈)、渐次式(有韵律感)、散点式(有受边框约束,自由可向外发展)。
当带着问题进行欣赏时,就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欣赏,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而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宽泛性和针对性的结合,使不同基础程度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特点的发展方向。引起大家的思考。
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直接的线条造型经验也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大师的作品架桥铺路,生成更多的对话。
评价建议
将作品进行班级展示,交流对静物画的体验及感悟。师生评价应该从描绘静物时观察的角度、表现手法和构图的创意进行全程点评。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重点是通过图片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物品, 在了解静物、写生、素描以及不同绘画工具的笔触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尝试有不同的工具表现身边的物品,在尝试的过程中体验绘画的乐趣。教师在学生观察时应给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观察,并了解相应的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尝试作品在点评过程中要注意把其成功的地方讲清楚,讲到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学后反思:
作业:完成一幅素描写生练习,建议尝试以线为主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