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熟悉的物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熟悉的物品》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8-08-15 16: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熟悉的物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熟悉的物品》是选自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熟悉的物品》这一课它归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既承接了上一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的欣赏,进而更深一步的对绘画进行感知、学习与领悟,了解一些简单物品的造型表现手段,同时又为下一课《情感记录》更高要求的造型表现做了铺垫。在教材中它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通过大量图片向我们展示了描绘静物的基本技法。本课围绕着静物画,启示我们要改变常态的观察角度和观察方法,从描绘静物工具的多种选择、构图的角度变化到表达方法的多元展开,均可以更宽广的视角面对,形成全新的绘画意识。同时本课也传递着另一个概念:静物是有生命的,描绘它们的同时也在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与中学的转换期,在身理和心理上既存在孩子的天真烂漫,又存在少许青少年的理性和大胆,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知的好奇,在对美术课程的掌握程度上还不是很系统,对一些简单的素描绘画手法也不是很了解,在造型结构上也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由简到繁,以小见大,层层深入、渐渐启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环节流程为:谈话导学、明确目标——设疑导思、探究悟理——实践巩固、创作提升——总结归纳、当堂评价——课后拓展知识延伸。课堂层层推进,围绕“导”,使学生自觉地将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绘画艺术的魅力。学法方面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表达情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提问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多维度的接受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教学内容流程为:自主探究——了解静物画的用笔和能够通过用笔的轻重疏密表现简单物品的体积感与空间感。——有效深入展开探究(听形象、赏色彩、感受丰富)——当堂训练,学生在学习表现身边物品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对熟悉物品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绘画积极创造,从而树立学生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理念。——多维评测,总结归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构图的基本法则和构图形式,掌握静物画的不同表现方法,体验构图的不同角度、不同工具呈现的不同趣味,感受静物画的艺术美。
2.技能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幅以线为主的素描作品。学习用明暗关系来表达物体的质感、体积和空间感,了解静物画的构图要求。
3.情感目标:感受静物画的美,体验线造型多样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静物画的构图形式和法则,多种表现方法,并能从多种视角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
能用灵活的、善于发现艺术美的眼光去观察、捕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表现一幅以线为主的素描作品。
【课前教学准备】教具:PPT
学具:基本学具(水粉、水彩笔、彩色铅笔等有颜色的均可)、绘图纸(美术本也可)
【教学过程】
一、对学生进行简单设问,激发兴趣。(共3')
1.你曾欣赏过哪些大师的艺术作品?他们描绘的是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
设计意图:激趣,增强课堂注意力。
2、展示课题、学习目标。
PPT展示本课学习目标,请思考本节课学习任务中的关键词,板书课题,学生回答(概括关键词)(2')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训练学生概括能力,让学习有的放矢。
二、自主探究欣赏静物画的艺术美。(共3')
导语:美术作品的取材不一定要描绘名川大山,我们身边的物品也可以定格为永恒,从古至今许多画家都把描绘身边的物品作为记录生活的一部分,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他们,并借助这些静物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一起走进大师的静物画世界,领略线条的魅力。
设置的问题:
1.画家描绘的对象是什么?
2.这些静物是如何组合的?
3.画家以什么样的方式记录静物的?
4.作品都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意境?
5.透过画面,我们能看到画家是怎样的作画状态和情绪变化?
小结:当带着问题进行欣赏时,就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欣赏,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发现与收获。而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宽泛性和针对性的结合,使不同基础程度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特点的发展方向。引起大家的思考。
三、多家度深入探究静物画的艺术美
1.观察造型——不同的画笔可以画出不同粗细、不同质地的笔触,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物品。(7')
选择钢笔、铅笔、炭笔、木炭条、毛笔或自制的笔进行尝试,并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直接的线条造型经验也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大师的作品架桥铺路,生成更多的对话。
2.触摸物品——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物品质感传递给我们的情感(3')
不同粗细、不同质地物品的质地和情感,让我们一起尝试不同的工具带来的不同发现,交流各自对不同工具体验的发现。
3.实践构图创作——构图的方法技巧,表达不同的情绪感受。(5')
书籍、帽子、茶杯——这些熟悉的物品应该进行怎样的组合,研究构图的法则和形式,讨论选择哪个角度,选取哪一部分入画。
四、讨论与创作(15')
1.用前面所学,把之前摆放的静物进行重新组合,并讨论改变观察角度所带来的变化。
2.选择一个特别的观察角度和自己感兴趣的构图,以线造型的方式进行描绘,可以只用线表达形体,也可以加明暗增加体积感,画面要注意主次,并试着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创作):(10')
五、总结归纳、当堂评价(7')
1、作业展示评价活动(4')
(1)作品进行班级展示,交流对静物画的体验及感悟。小组内开展,择优在黑板上进行张贴,全班开展。
(2)从描绘静物时观察的角度、表现手法和构图的创意进行全程点评。
(3)教师鼓励肯定。
2、课堂学习互动评价活动(3')
(1)小组内互评:
(2)选择2、3名全班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