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朋友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单元。人类并不是唯一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各种动物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循环体系。本课主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结构特点及动物表现的常见技法,尝试用多种造型的表现手段来临摹和写生动物。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增强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观念,明白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依存、彼此需要的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处于渴求新知、张扬个性的年龄阶段,会萌发许多奇思妙想并急于表达出来,大多数学生对动物充满了爱心。
2.在小学的时候,学生进行过一些动物形象的变形夸张的表现训练,但素描等专业性技能性训练相对匮乏,学生整体上在造型等方面表现力较弱,往往通过单线勾勒物体的轮廓,表现方式单一。
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加强学科间的联系,通过对语文课堂知识的引入,建立起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图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对绘画作品中错误内容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树立科学的观察理念,尝试在刻绘单独物体形象的基础上,利用对不同事物间的情境关系,增添画面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一、教学路径
欣赏——通过对不同种类动物的赏析,让学生认识到相同分类动物的共性以及不同的动物种类所有不同的习性特点,不同的表现切入点对画面层次丰富性的展现有着重要影响。
尝试——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必要的绘画技巧、技能的学习对于纠正学生盲目的创造是有帮助的。学生小学时已经对动物进行过夸张的构造,但外轮廓的构造往往是单根线勾勒,本课对动物的描绘中皮毛的表现是一大难点,通过示范绘画视频的展现,介绍一定的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帮助学生打破在物体造型表现中固有的绘画习惯。
研究——画面题材的选择建立在科学观察基础之上,通过对名家绘画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善于的思考并爱上思考。
实践——选择合适的工具,从不同的切入点入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表现一幅动物绘画作品。
二、课时建议
两课时,一课时为欣赏,临摹,另一课时为写生,创作。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与动物的亲密关系,认识不同种类动物的外形特征和性格特点,感受动物之间的情境关系对画面趣味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对比,打破以往单线勾勒动物轮廓的绘画习惯,尝试用更丰富层次的表现手法对动物进行刻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动物的观察、描绘,树立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分析当今动物所面临的严重威胁,激发学生的保护欲和同情心,构建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种类动物的外形特征,在科学观察基础之上用合适的表达手法描绘动物。
教学难点:通过情境的创造,构建动物之间的联系,增添画面的趣味性。
三、教学准备
动物图片资料,课件
四、教学内容要点
借助陶宗仪《缀耕录》中对绘画的分类,引入哺乳类动物,通过老虎和猫的对比,注重对动物的不同性格的描绘。
借用《缀耕录》中“翎毛”,引入动物分类中的鸟类,解释“翎毛”的概念:指以鸟为题材的中国画,也指画中的鸟。通过图片两两对比,让生认识到描绘动物时不应仅局限于单个的个体,可以从数量、颜色上丰富画面的层次。
3、回顾第一课内容,回忆朱耷独具个性的绘画,引入鱼类,提示学生:绘画不应只是客体的如实描绘,主观情感的融入更容易拉近观者和绘者的距离
引入昆虫分类,通过圆珠笔螳螂的刻绘,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突破惯有的绘画工具,大胆作画。
展示两栖类动物一些趣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通过不同物种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一些事件的描绘来增添画面的趣味性呢?
研究分析席里柯的《艾普松赛马》中的赛马存在的错误,树立学生严谨科学的观察意识。
视频展示动物皮毛的画法,突破学生以单线勾勒动物轮廓的习惯。
教学过程和方法
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经常阅读到描绘人和动物美好感情的文章,美术作为一种直观性的视觉艺术,这些形象在画家的笔下以更丰富的形式,以多样化的面貌在我们面前展示,以语文知识的学习为基础贯穿美术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迁移导入
出示七年级语文课本中《安恩和奶牛》节选文字,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迅速的将学生带入本课内容,并通过安恩和奶牛之间关系的分析,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设置如下一组问题:
(1)、这段话选自哪篇课文?从“蹭”和“依偎”可以看出安恩和奶牛感情怎么样?
(2)、安恩是不是只把自己当做奶牛的主人?不是的话你认为她们之间是一种是什么样的关系?
2、欣赏分析
欣赏有关动物的图片和绘画作品,对动物进行分类,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认识动物的种类以及结构共性,从多角度如色彩、数量、绘画工具、画面的情节性等方面对学生的创作思路进行拓宽。
3、学习研究
研究分析席里柯的《艾普松赛马》,通过小组交流,图片间的对比,找出画中的马儿存在的错误之处,帮助学生树立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善于思考,可设置如下几个问题:
a、请同学们观察下图中马儿的四肢动态,在第二幅马儿奔跑的动态图中,你能告诉我里面哪一张图片和席里柯画中的马姿态是一样的?
b、现实中存不存在这样奔跑的马?
c、名画家也会出错,我们能不能对“权威”保持绝对的信任?
4、实践探索
展示教师范画视频,结合课堂讲解中知识点的介绍,利用课间准备的图片资料,或书中的资料,进行临摹或创作。
5、展评与延伸
小组交流,学生展示作品,采取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对作品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当今社会动物所面对的各种伤害进行解读,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保护欲,树立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反思
在整个过程中,由于皮毛绘画的难度较高,学生易陷入局部的深入塑造,忽略了情境性的整体构造,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指导,避免学生进入临摹的固圈,这毕竟是初中课堂,不是美术艺术高考班专业训练课,学生能够突破原有的单线勾勒就应当予以肯定;同时,由于难度较大,部分学生易画成“黑炭”,绘画是种享受美的过程,享受创造乐趣的过程,更是磨练耐心,建立认真态度的过程,教师应加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