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师恩难忘 课件+教案+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师恩难忘 课件+教案+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5 15:30:13

文档简介

《师恩难忘》培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爱的回报
她是一位平凡的母亲,有个4岁的女儿。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厄运却在不经意间降临,女儿突然发高烧,去了医院,被确诊为白血病。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差点震碎了她的心。
事实虽然残酷,但是必须面对。医生告诉她,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最佳选择,然而化验结果令人沮丧,她的白细胞抗原与女儿的不合,不能移植,医院通过资料库也没有寻找到配型相合的人。她的女儿惟有进行对身体伤害极大的放疗和化疗,这几乎是一个绝望的选择,因为这样治愈的几率非常低。
就在此时,一个陌生的女人从上海打来电话向她求助。原来,这个女人的女儿也患有白血病,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恰好与她配型相合。移植过程必须在远隔千里的上海进行,之后还需要10天时间恢复身体,而女儿正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她如何能丢下自己的女儿去救助一个陌生人呢?连医生也不忍心她去上海。望着日渐憔悴的女儿,她几经犹豫,仍然作出了赶赴上海的决定。
移植过程很顺利,那个女孩获救了。躺在病床上的她,想到生死未卜的女儿如百爪抓心,她在医院只住了5天,还发着高烧就急忙赶回女儿身边。她想着,也许与女儿相聚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女儿最终闯过了九死一生的化疗和放疗,奇迹般地康复了,好运竟然降临到她们母女身上。
后来,有的记者看到活泼如昔的孩子时,问这位母亲:“如果女儿不治离你而去,你会后悔去上海吗?”这位母亲是这样回答的:“要是每一个人都捐献出造血干细胞,就不会有无奈的悲剧发生。作为一个母亲,爱女儿是天经地义的,我一定要付出我的爱,虽然得到爱的不是我的女儿,但我付出了便会少些内疚,我只能做到这些。”
身患绝症的女儿最需要关怀和照顾的时候,她却赶往千里之外救助另外一个陌生的孩子,很多人说她残忍,说她铁石心肠。但是在这种残忍里,有百转千回的挚爱;在这种铁石心肠里,有能融化天山冰雪的祈祷,令人为之动容、为之落泪。
这个世界上付出了真爱的人都会有回报,即使不会出现奇迹,也会心安。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死未卜”在文中指女儿或生或死结果尚难确定。
B、“九死一生”在文中是指女儿经历了痛苦危险的化疗和放疗最终幸存了下来。
C、“晴天霹雳”是指女儿患上白血病的消息令人奇怪。
2.从文中找出两组词语。
(1)近义词: ( )——( ) (2)反义词:( )——( )
3. 判断正误:
(1)“这个世界上付出了真爱的人都会有回报,即使不会出现奇迹,也会心安。”文章结尾的这句话不仅点题,也升华了中心。 (    )
(2)“爱的回报”既是指这位母亲用无私而伟大的爱救了陌生女孩的命,也创造了女儿的奇迹,这是对她无私的回报;但有的时候,这样无私的付出也不一定就真的换来奇迹,但问心无愧的安心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回报呢?  ( )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最符合文章内容的理解是( )
A、母亲是铁石心肠,在她的心中,她对女儿的疼爱之心,竟然比不上她想去救一个陌女孩的急切之情。
B、其实母亲不是铁石心肠,她不能救自己的女儿,但她却能救另一个陌生女孩的命,所以她选择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C、其实母亲并不是铁石心肠,在她的心中,女儿是她疼爱有加永远无法割舍的,她对女儿的爱没有人能够替代,然而此时的她却系着另一个和她女儿一样的生命的存亡,自己的遭遇让她深感对方的焦虑和期待,她不愿将其摧毁,母亲此举聚小爱和大爱于一身,让人感动和敬佩。
参考答案
C
【解析】联系上下文解词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根据语境将词的本意具体化。A、B选项中对两个词的理解都符合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但C的理解明显有偏差,是指女儿患上白血病的消息令母亲感到非常的震惊。这也可从下文的“差点震碎了她的心”可得知。
2.从文中找出两组词语。
(1)近义词: (疼爱)——(关心) (2)反义词:(厄运)——(好运)
3.√ √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一位母亲在女儿手术的关键时期赶往千里外的上海进行骨髓移植救助另一个陌生孩子,她的爱心得到了回报,女儿奇迹般地康复了。
【解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题目一般在语文阅读中都会出现,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实属必要。凡是遇到这类题目,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要素串联法和段意归纳法,其中要素串联法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如本题。
5.C
【解析】本题是句子理解题,考察我们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和对文章情感的体会,答这类题目的时候要充分体会文章的具体情节和人物的言行,将心比心,试着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揣摩。
《师恩难忘》基础练习

一、基础积累
1.我能拼得准确,写得正确。
chuī yān jīng xǐng zī rùn niàn dao
( ) ( ) ( ) ( )
jiào huì guǎi zhàng xiē jiǎo huǎng rú
( ) ( ) ( ) ( )
2.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
(1)读了《迷人的张家界》我仿佛(   ),完全陶醉在奇山秀水之中了。
(2)演奏会上,音乐(    ),听众一片茫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3)奶奶摇着蒲扇,(    )地给我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4)田老师将小诗编成(   )的故事,事隔多年,我仍然(   )。
A、记忆犹新 B、引人入胜 C、戛然而止 D、娓娓动听 E、身临其境
3.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 正月( )正好( )  ②折断( )折本( )折腾( )
A、 zhèng B、 zhēng A、zhé B、zhē C、shé
4.辨形连词。
(1)炊 佩 (2) 拐 杖 (3) 滋 糕
钦 愉  依 丈 磁 铁
欢 烟   方 仗 糍 润  5.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是( )
A、“身临其境”的意思是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B、“引人入胜”是引人进入佳境。其中的“胜”指的是胜境,佳境。
C、“戛然而止”是形容声音没有停止。
6. “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句赞美了田老师的____________,我也想到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有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教学有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口才好;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 《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_____________。作者是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
A、记叙文;刘绍棠 B、记叙文;田中禾 C、说明文;刘绍棠
8. 《师恩难忘》通过对________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_______之情。 ( )
开学第一天;喜爱 B、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尊敬和感激 C、小学;思念
9. 连连看。
学而不厌 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蚕到死丝方尽 诲人不倦
采得百花成蜜后 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 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些名言警句都是( )。
A、赞美大自然的美丽 B、赞颂大自然的无私奉献 C、赞美老师的无私精神
10. 下列八字成语完全正确的是(     )
A、不惊一事,不长一智。 B、精城所至,金石为开。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跟“行礼----施礼”两个词表述一致的是( )
A、恍如----好像 B、枯燥无味----娓娓动听 C、茂盛----疏密
二、课内巩固
阅读课文第8、9自然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第一个“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第二个“树”的意思________。
A、种植;培育 B、种植;种植 C、培育;培育
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解正确的是( )
A、十年种好一棵树,一百年才能教育好一个人。
B、树木成材需时十年(虚数) ,而培育人才却是关系到百年的事情,说明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不容忽视。
用“______”画出表现“我”对田老师“深深感谢”的句子。 15. 对“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田老师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上语文课,使我从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受到了文学的启蒙。
B、田老师讲的故事很生动,故事就是文学的种子。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 炊烟、惊醒、滋润、念叨
教诲、拐杖、歇脚、恍如
2.(1)E (2)C (3)D (4)B A
3.(1)B A (2)A C B
4.(1)炊烟 钦佩 欢愉 (2)拐杖 依仗 方丈 (3)滋润 磁铁 糍糕
5. C 【解析】“戛然而止”是形容声音突然停止,而不是没有停止。
(临):来到?(胜):胜,胜境,美好的境地。(止):停止。
6. B 【解析】田老师每节课都讲娓娓动听的故事,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和学习特点,故称之为“教学有方”。田老师的这种巧妙且自然的教学方法也恰似春雨点点,滋润万物却悄无声息,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 A 【解析】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记事写人,属于记叙文。
8. B
9.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
10. C 【解析】“不惊一事,不长一智。”中的“惊”错误,应为“经”,意思为经历;而 “精城所至,金石为开”中的“城”错误,应为“诚”,意思为诚心。
11. A 【解析】“行礼----施礼”是一对近义词,只有A符合;B、C是一对反义词,不符合要求。
12. A
13. B
14. “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15.A
《师恩难忘》提高练习

一、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 田老师讲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这段话可以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词语最能反映“我”听课非常专心,非常喜欢田老师的课。
“我”的表现说明田老师的课讲得“_____________”(填成语),从而表明田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 ( )
A、娓娓动听;爱搞怪 B、绘声绘色;认真负责 C、引人入胜;与众不同、循循善诱
4、请用“-------”画出片段中的比喻句。用这样的比喻能让人形象地感受到( )(多选)
A、田老师教学技艺的高超。
B、田老师的故事讲得一般,对我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C、作者对田老师的喜爱和钦佩之情。
5、判断正误:
(1)作为一曲歌颂老师的赞歌,作者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这样的写作方法不值得我们学习。 ( )
(2)作者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但却典型、具体,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   )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0题。
我的老师(节选)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她是我的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前一学期的教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大约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
  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6、文中回忆了“我“和蔡老师相处过程中的哪几件事?  (     )
A、假装发怒 B、教我们跳舞 C、带我们观察蜜蜂 D、看老师写字
E、打骂我们 F、教我们读诗 G、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
7.通过仔细阅读,作者对蔡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理解正确的是(    ) (多选)
A、有一点喜欢蔡老师 B、对蔡老师充满尊敬
C、怀念蔡老师 D、觉得蔡老师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所以非常难忘
8. 第(2)自然段中的“从来不”与后一句中的“仅仅”是否矛盾?你认为理解最全面的是( )
A、不矛盾。因为“仅仅有一次”的这一次蔡老师也没真的打到“我”。
B、不矛盾。因为“仅仅有一次”的这一次也并没有真的打骂我们,与“从来”相符合,体现了蔡老师关爱学生,疼爱学生,温柔善良的品质,所以并不矛盾。
C、矛盾。作者用词不够准确,可能忽略了这个前后不一致的细节了。
9.“ 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你认为下面哪个理解是符合文中情境的?(   )
A.蔡老师为自己打不到我的头上而生气地发笑了。
B.蔡老师发现我在她的教鞭要落下来时,调皮地用石板去遮挡的模样而发笑。
C.蔡老师为自己打不到我的头上而高兴地发笑了。
10.下面的哪些词可以概括“我”眼中的蔡老师? ( ) (可多选)
A、温柔可亲 B、关爱学生 C、体罚学生 D、才华出众
E、富有童心 F、不像老师 G、教学有方
参考答案
一、文本阅读。
1.每讲一节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2.“ 入了迷”和“发呆 ”
3.C
【解析】田老师每节课都用娓娓动听的故事来启发和教育学生学习知识、学做人,这样的既教书又育人,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与众不同的,用故事中的真善美来教给孩子知识和道理,又说明他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4.比喻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A C
【解析】田老师每节课都用娓娓动听的故事来启发和教育学生学习知识、学做人,说明田老师的教学技艺的高超,这样生动有趣、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作者很是喜爱,也从心中对老师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所以故事才能如“春雨点点”般地滋润心田。
5.×  √ 
二、类文阅读。
6.ABCF
【解析】短文共回忆了四件事,第一件事“假装发怒”主要根据第3自然段来概括,蔡老师从不真的打骂,但有一次教鞭好像要落下来了,当“我”用石板一迎时,她却笑了,可推测蔡老师不是真的要打“我”,可能只是假装生气要用教鞭吓“我”,但却被我“察觉”了;第二件事“教我们跳舞”比较好概括,只需要直接提取关键词即可;第三件事在第5自然段,先介绍带我们去什么地方(即她的家和女朋友的家),印象最深的是蔡老师“教我们观察蜜蜂”,通过观察还认识了蜂王,并第一次尝到了蜂蜜;第四件事是“教我们读诗”。
7. B C 
【解析】可以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来理解,如开头点题的第一句话“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第二自然段的“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及最后一自然段的由衷感叹“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这些都能感受到作者对蔡老师的深深喜爱、尊敬和怀念之情,而这样的情感也始终贯穿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
8. B
9. B
【解析】蔡老师被我的调皮机灵的反应逗乐了,同学们也是因此而笑的。
10. A B D E G
【解析】我的记忆中蔡老师首先是 “温柔美丽”,从使得打骂我们是因为她“关爱学生”,她能歌善舞、“才华出众”,她“富有童心、童趣”,所以喜欢带我们一起玩,做着有趣的事情,而她用不同的方法来教我们读诗,说明她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即“教学有方”。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全文依循先叙事后抒情的顺序,情真意切,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乡村教师形象。作为一曲歌颂老师的赞歌,作者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但却典型、具体,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语言浅显易懂,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渗透着老师的无数心血,不少人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时隔四十年后,仍然对小学一年级的田老师念念不忘,心存感激和怀念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师恩难忘》。
2、师生板书课题
3、指导读课题,抓“难忘”来读出感激和怀念之情。
4、鼓励质疑课题,汇总并提炼核心问题:老师留给作者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为什么觉得师恩难忘?
【设计意图】通过饱含深情的创作背景介绍及有感情地读好课题来做阅读前的心理和感情铺垫,再通过质疑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带着思考去进入文本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可以反复多读几遍,遇到生字词可以圈画下来,查查字典、和同桌讨论,或者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读:
(1)自由读词语:请看大屏幕,这一课的词语我们一起认识下,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然后看看哪些词语需要注意。
(2)引导互相提醒字词的读音、生字的书写及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适时引导、总结或提醒。
预设:指导读好“正月”及“正”的另一种读音、“念叨”、“拄着”及儿化音“衣襟儿”、“娘儿俩”;结合上下文理解“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戛然而止”、“娓娓动听”等词;“恍”、“歇”的书写指导。
(3)朗读课文:在师生相互的评议中,重点指导读好关键词、长句及关注标点符号等。
预设:
重点句----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进来。 / 他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长句----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对课文的初步阅读,让学生整体做到读准生字词,关注字词的规范书写,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打好语文学习听、说、读、写基本功的同时,初步理解文本。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田老师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我”觉得师恩难忘呢?
2、交流并概括内容:
(1)交流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回忆了爱编故事的田老师,田老师编的故事娓娓动听,让我听入迷,身临其境,在我幼小的心田播下文学的种子,让我终身难忘。(板书:编故事 娓娓动听 听入迷 身临其境)
(2)交流:为什么“我”觉得师恩难忘?我是怎么对待老师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归纳主旨:作者通过对小学生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田老师上课的?哪些段落是写“师恩难忘”的?请以这两个问题为线索,给课文划分段落。
引导交流并明晰: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叙事---回忆老师上课,再抒情---抒发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第一段(1、2)写“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3-7)写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使“我”听得入了迷,而且后来每讲一课都如此。
第三段(8、9)写“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篇末点题,言近旨远,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抓两个核心问题,帮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然后抓主要事件作为线索,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从整体上领会文章的精巧构思,更进一步地理解和领会文章的主旨。
四、布置作业,总结留疑:
1、布置作业:
(1)工整规范地抄写本课生字,每个练写两遍后,再组两个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推荐阅读:《师恩难忘》(梁晓声)、 《我的老师》(贾平凹)。
2、总结留疑: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位口才好、文笔也好的田老师,会讲课又会编故事,而且能一直编的田老师。这样既教书又育人的田老师让作者终身难忘。这样的田老师会对我产生哪些影响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师恩难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通过( )的回忆,抒发了( )之情。
3、课文哪些段落在写田老师上课的情景?哪些段落写 “我”对师恩的难忘?
二、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精读第二部分
1、自读课文的第3-7自然段,思考: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 从哪里可以读出?请划下关键句,圈标关键词,再试着写一写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2、全班交流:
随机出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和体会:
(1)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进来。
(2)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作者在描写田老师为他们讲故事时,不仅写田老师讲得“娓娓动听”,而且写自己的感受,“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老师教学技艺之高超,“我”对田老师的喜爱、钦佩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抓“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关键词语,感悟田老师是关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敬佩与感恩之情。
精读第一及第三部分
引读第一和第九自然段。
2、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读出了怎样的田老师?
(1)通过交流了解田老师经验丰富,能说会写、口才出众。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 自读第八和第九自然段,思考:哪些语句写出“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为什么?
(1)抓住“恭恭敬敬”、“深深感谢”、“终生难忘”等词语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合作探究 升华认识
1、课文学习到这里,你心中有没有什么疑问?
2、梳理并提取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释疑。预设值得合作探究的问题:如: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或为什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呢?,再如:为什么说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呢?
3、介绍作者及补充介绍课文原文《老师领进门》。
4、交流总结并升华认识:文章的末尾,作者浓墨泼洒,用着“有如春雨点点”的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儿时的一位乡村教师用他的好口才、好文笔用心、用爱地教书育人,用那上千个的故事来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启迪着“我”的智慧,激发了“我”对文学的深厚兴趣。因此,作者才会情不自禁地用“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的举止,“深深感谢”、“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的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恩情怀。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种树容易树人难。如果没有老师挥洒汗水,如果没有老师悉心呵护,我们这些嫩芽儿怎能长成参天大树!所以作者在文末深情写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终生难忘!”
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他深情地写下这样的话语----(再读)
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再读)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并进而从思想上认同和学习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自主选择并完成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或培优练习题。(三选一)
2、与家人分享你心中珍藏的与老师的故事或情感。
3、搜集并诵读积累一些关于赞颂老师的名言。
教学反思:
反思这两课时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读懂了课文,在反复的精读感悟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两节课上都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倡导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学习。从教学形式上看,有个人的自学,有全班的交流,有生生互学,有老师的适时点拨,也有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提升。
课件27张PPT。第一课时师 恩 难 忘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渗透着老师的无数心血,不少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时隔四十年后,仍然对小学一年级的田老师念念不忘,心存感激和怀念之情。初读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可以反复多读几遍,遇到生字词可以圈画下来,查查字典、和同桌讨论,或者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理解词语的意思。初读正月 姥姥 念叨 恍如 教诲
滋润 拄着 终生 惊醒 捅了
歇歇脚 衣襟儿 娘儿俩
娓娓动听 引人入胜 戛然而止 身临其境
初读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进来。
他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再读 默读课文,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田老师的一件什么事?为什
么“我”觉得师恩难忘呢?
再读 作者主要回忆了爱编故事的田老师,田老师编的故事娓娓动听,让我听入迷,身临其境,在我幼小的心田播下文学的种子,让我终身难忘。再读第一段(1、2)写“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3-7)写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使“我”听得入了迷,而且后来每讲一课都如此。
第三段(8、9)写“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篇末点题,言近旨远,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叙事----回忆老师上课,再抒情----抒发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布置作业作业:
(1)工整规范地抄写本课生字,每个练写两遍后,再组两个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推荐阅读:《师恩难忘》(梁晓声)、 《我的老师》(贾平凹)。总结留疑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一位口才好、文笔也好的田老师,会讲课又会编故事,而且能一直编的田老师。这样既教书又育人的田老师让作者终身难忘。这样的田老师会对我产生哪些影响呢?第二课时师 恩 难 忘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通过( )的回忆,抒发了( )之情。
课文哪些段落在写田老师上课的情景?哪些段落写 “我”对师恩的难忘?
精读第二部分 自读课文的第3-7自然段,思考:
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 从哪里可以读出?请划下关键句,圈标关键词,再试着写一写自己的理解或感受。精读第二部分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进来。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精读第二部分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进来。
精读第二部分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进来。
精读第二部分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精读一、三部分自读第三部分,思考:
哪些语句写出“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为什么?精读一、三部分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精读一、三部分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探究升华 文章的末尾,作者浓墨泼洒,用“有如春雨点点”的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儿时的一位乡村教师用他的好口才、好文笔教书育人,用那上千个故事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启迪着“我”的智慧,激发了“我”对文学的深厚兴趣。因此,作者才会情不自禁地用“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的举止,“深深感谢”、“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的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恩情怀。
探究升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精读一、三部分 种树容易树人难。如果没有老师挥洒汗水,如果没有老师悉心呵护,我们这些嫩芽儿怎能长成参天大树!所以作者在文末深情写道----
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他深情地写下这样的话语----
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布置作业作业:
1、自主选择并完成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或培优练习题。(三选一)
2、与家人分享你心中珍藏的与老师的故事或情感。
3、搜集并诵读积累一些关于赞颂老师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