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诗人谈诗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5.诗人谈诗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5 16:2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15课
诗人谈诗导入新课某公司招聘推销员,考题是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一把梳子也没能推销出去,因为和尚显然不需要梳头发的梳子;第二个人推销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劝老和尚用这把梳子来梳胡子;第三个人居然推销了一千把梳子,他说动寺院用这梳子赠给香客以保佑他们。这第三个人当然被录取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导入新课1.通过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
及意境,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重点)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难点)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讲授新课鲁藜(1914-- ),福建人.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参加革命,开始写诗。1938年去延安.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红旗手》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是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讲授新课曾卓(1902--2002),当代诗人,湖北人,1936年参加革命,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内涵,视野开阔.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讲授新课1.标注字音。门槛 曙光
乍然 山峦
眺望 藜
kǎnshǔzhàluántiàolí 讲授新课乍然:忽然;突然。
山峦:连绵的山。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眺望:从高处向远处看。
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讲授新课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讲授新课反复诵读诗歌捕捉诗情流动的轨迹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通过写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讲授新课诗中的“深夜”和“黎明”两个意象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深夜:既指自然界的深夜,却又颇含深意,指的是当时中国还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
黎明:指的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讲授新课在这首诗的第二节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黎明的渴望之情。讲授新课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全文六段
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
中间四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得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讲授新课境静以动衬静意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深沉宁静“月光”、“深夜”有风从北边来”“阳光”、“黎明”“深夜”、“山影”讲授新课赏析写法(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2)见解独到、新颖。 讲授新课1.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
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
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讲授新课2.结合曾卓的评论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一谈鉴赏现代诗
歌要从哪些方面入手。(1)品味诗歌语言;
(2)把握诗歌形象;
(3)理解诗歌情感;
(4)掌握诗歌艺术特色。课堂小结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独特感受:具体阐述总体评价:一般都没有人提到,“我”却有偏爱抗战时期的延安错觉产生的联想黎明到来的期待喜欢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时代最敏感的人当堂检测阅读鲁藜的另外一首诗,回答问题。
《泥土》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①这首诗通过和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
②这首诗讲述的生活哲理是。①比喻、对比。
②如果把自己当成珍珠,就免不了惧怕埋没的痛苦;如果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人们去踩成道路,这样你就会获得人生的愉快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