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诸侯争霸的情况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称霸原因的探究,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点】
齐、晋称霸。
【教学难点】
春秋争霸战争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情境导入 生成问题
我们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西周末年发生的一件事和这则故事很相似,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烽火戏诸侯)有哪位同学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烽火戏诸侯的教训是极其惨重的,周幽王的权威一落千丈,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西周灭亡,东周开始。东周就是我们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叫“春秋战国”?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这段历史。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二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王室衰败
自主阅读课本P29~30内容,完成第1~2题。
1.简述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什么?
(1)农业上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兴修水利工程;手工业规模扩大,农业化程度提高;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西周王室衰微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具体表现?
(1)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
(2)经济发展,诸侯国势力崛起,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模块三 诸侯争霸
自主阅读课本P30~31内容,完成第3~5题。
3.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有哪些?第一位霸主是谁?春秋时期晋、楚之间著名的战争是什么?与这场战争有关的成语是什么?这一时期的战争有什么影响?
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第一位霸主:齐桓公。
战争:城濮之战 成语:退避三舍。
影响:①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群雄争霸的现象,和哪个制度有关?
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分封制。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春秋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什么?
2.简单介绍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时期开始于( C )
A.公元前841年
B.公元前771年
C.公元前770年
D.公元前476年
2.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 D )
①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②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③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
④晋军以报答楚为名,“退避三舍”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是( A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4.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B )
A.齐和秦 B.燕和楚
C.韩和赵 D.赵和楚
5.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C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
C.周王室地位衰微
D.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6.“春秋无义战”是孟子对争霸战争的评价。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巩固了周王室
B.给社会带来了灾难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该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春秋时期。因为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2)材料一中的“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3)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件?“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霸主。得益于“尊王攘夷”的策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