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
【学习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抓住对象“神”的特点加以表现而不拘泥于具体实在的描写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过程:
倒入新课: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简介
晓雪(1935— )现代白族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杨文翰,男性,云南大理人,中国作协理事、云南省作协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为本会主席团成员。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各种作品先后在全国获奖。1996年12月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晓雪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
背景资料
晓雪幼时家贫,寄居在外祖父家。经常听外祖母讲述民间故事,这是后来晓雪的叙事诗取材于民间文学题材的原因之一。在他读中学时,读到了鲁迅、郭沫若、蒋光慈和艾青的著作及许多文学名著,这对他后来走上文学道路,影响很大。1954年以后,用苍洱星、晓雪等笔名发表诗歌400多首,评论、杂文、散文、报告文学数十篇。晓雪的创作突出表现在诗歌和文学评论方面,已出版的诗集有《祖国的春天》和《采花节》,其中《采花节》收入他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写的长短抒情诗和故事诗近百首。长诗《大黑天神》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晓雪的诗歌创作中,政治抒情诗、生活抒情诗占很大比重,此外还写了一些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题材的叙事诗。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方面,作了不少新的尝试。论文《浅淡集》收入评当代诗歌、各民族民歌和民族民间叙事诗的部分论文,其中关于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些论文,独具见地。
这是一篇随笔式的评论,选自《散文家喜欢的散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全文以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达了对散文的基本观点和对《白鹭》一文的看法。
整体感知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
这是一篇随笔式的评论,文章首先言简意赅地表述了作者对散文的基本观点和对《白鹭》一文的看法,他认为散文无固定的格式,具有随意性和多样性,是一种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然后信手举出一些作家的艺术风格特色,来支撑上述基本观点,而在列举这些作家的艺术风格特色时,专门用一节重点介绍郭沫若的散文风格,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对郭沫若《白鹭》的赏析
在赏析《白鹭》的文段中,作者引用原文,突出了《白鹭》文字上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特点,表达了对郭沫若“绝妙地描绘”的文字表现能力的赞叹。
接着,引用了姚鼐和莱辛的文字来赞美《白鹭》。姚鼐的文字以自然风物来喻文章的气韵生动,以珠玉之辉、鸿鹄之鸣形容文章的深远辽阔的境界。莱辛的文字则说明欣赏文学作品不能浮光掠影地粗疏阅读,必须仔细品味,才能进入艺术境界。作者引用这两段话,目的是说明《白鹭》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惟有深入品味,才能深谙其意。
本文从大处着眼,以小见大,从散文的特征和风格的多样落笔来评一篇短文,大气而不拘束。
4、集体朗读全文
【课文分析】
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段解:第1段表白了作者关于散文的随意性和多样性的见解。这不仅是作为评价《白鹭》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对散文的一种总体评价。由此而生发出散文“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的观点,这可以成为指导我们阅读和写作散文的基本思想。正因为散文的文体形式最自由自在,所以才会在不同的作家身上表现出风格迥异的多姿多彩。
因此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永①、徐志摩的浓艳绮丽②、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③……
段解:第2段中,作者以他的博识信手举出一些作家为例证,并扼要地指出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突出特色。指出这些作家风格上的不同,一方面有力支撑作者上文提出的观点,同时也为下文概括郭沫若的散文风格作一个铺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沫若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④,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他的后一种散文。这篇五百字的《白鹭》,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段解:第3段用其他作家的不同风格来证明散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是从“面”的意义上进行比较的,但是这篇文章是评论《白鹭》的,所以就必须落实到郭沫若这位作家的“点”上来。如果是一般的写法,只要指出郭沫若的散文特点也就行了。可是由于郭沫若本身也是一个糅合了多样性与复杂性于一身的作家,所以第三段中晓雪又指出他除了“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一面之外,还有“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一面,并进而说出自己“更喜欢他的后一种散文”。这种论述的方法,不仅显示出作者逻辑严谨、极力避免简单化的思维方法,也同时表明,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除了一般的理论指导之外,还存在一个个人兴趣爱好与个人欣赏习惯的问题,更进一步证明了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⑤,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⑥,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⑦了。”
段解:第4段是本文的核心段落,它着重指出了《白鹭》的写作特点。在文字上是“非常精彩、极其简练”,而在感受上则是“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对于具体的描写对象白鹭,晓雪以引用原文的方式表达出他对郭沫若“绝妙地描绘”的文字表现能力的赞叹,这也似乎在证明,只有引用原文才能证明这种“绝妙地描绘”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了。
我想起古人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⑧,如漾⑨,如珠玉之辉,如鸿鹄⑩之鸣而入寥廓”。
段解:姚鼐的话说明好文章要气韵流畅自然,阅读好文章,要感受文章的气韵。姚鼐(1732—1815)是我国清代的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桐城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他除了主张以阳刚和阴柔区分文章的风格以外,还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他的这段言论主要体现了他对文章的气韵的感受和理解,以自然风物喻文章的气韵生动,以珠玉之辉、鸿鹄之鸣形容文章的深远辽阔的境界。
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段解:莱辛话的意思说,好文章应该耐人寻味,说明欣赏文学作品不能浮光掠影地粗疏阅读,必须仔细品味,方能进入其艺术境界。作者引用这两段话,目的是用来说明《白鹭》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惟有深入品味,才能知其“味”。
第5~6段对姚鼐和莱辛的文字的引用,目的在于强化注重阅读感受的一种阅读方式。
【写法分析】
没有一般评论文字枯燥呆板,在随意性的文字中又蕴涵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道理,正是这篇极具诗意的评论的最大特点。看似通篇信笔写来,无心结构,却又不枝不蔓紧紧围绕评论的对象。同时,文章虽然短小,评论的也是一篇数百字的短文,但却能从大处着眼,以大写小,以小见大,从散文的特征和散文风格的多样落笔来评—篇短文,显得大气而不拘束。
【难点分析】
对《关于散文<白鹭>》中引述的姚鼐的一段话的理解。
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这段话以一连串的比喻说明文章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也说明了阳刚和阴柔等不同的文章风格,尤其着重说明了一种“柔婉”风格散文的艺术魅力。作者引述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是郭沫若“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风格以外的又一种“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的价值,必须用心品味,否则是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的鸣叫的。
明确中心:本文以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述了作者对散文的基本观点:散文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和对《白鹭》一文的看法:是一篇能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