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双基双测AB卷
第三单元能力提升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基础知识(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诘问(jí) 惶恐(huáng)愧怍(zuò)
B.粗拙(zhuó)门槛(kǎn) 翳蔽(yì)
C.震悚(sǒng)憎恶(zèng) 揩汗(kāi)
D.哀悼(dào) 滞笨(zhì) 头颅(lú)
2.结合语境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淡薄:(味道等)不浓。
B.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落伍:掉队。)
C.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D.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的壮丽景象。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投入大自然的。
A.光芒 一碧万顷 心曲 怀抱
B.辉煌 一泻千里 心扉 怀抱
C.光芒 一往无前 心扉 情怀
D.辉煌 一望无际 心曲 情怀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阿长的一些琐事,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B.《老王》一文中,作者以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去体会老王这样一个普普通通,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
C.《台阶》一文中,把“台阶”作为线索,反映了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而付出了艰苦代价。
D.《卖油翁》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首当其冲的。
D.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东西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绝。
6.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许多同学围着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周洋同学,让他介绍经验,周洋说:“你们先到一边等等,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B.近日,学校为了让学生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减轻心理压力,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书“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C.只见大厅的角门一开,走出一位老人,手拄拐杖,答道:“老朽写得不好,让大陆的兄弟见笑了。权当文字游戏吧!”
D.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一本错题集,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
7.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周强想着第二天要参加同学生日会,上课时走神了。老师发现后,提醒说:“周强,你可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呀。”假如你是周强,你会怎么说?(2分)
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下面一段文字是介绍镇湖刺绣的,请提炼出四个关键词。(4分)
苏绣的发源地镇湖是坐落于太湖之滨的美丽小镇,这里三面环水,位置独特。镇湖秀
美的山水文化见证了镇胡1700多年传统刺绣工艺;代表“苏绣”的镇湖刺绣与湘绣、蜀绣和粤绣相比,具有“精、细、雅、洁”的特点;镇湖刺绣的内容从原来的飞禽走兽、百花异草到现在的山水风景、人物肖像等,产品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有不断创新。
(1)_____ (2)_____ (3)_____ (4)_____
9.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班开展了以“弘扬好传统,传递正能量”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面的任务。(7分)
(1)活动中某同学写了一份倡导孝行的短文,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4分)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___________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明礼仪,创造美好明天,我们要孝敬父母,文明有礼,学会感恩,使孝德之树深深扎根,文明之叶枝枝繁茂,【B】____
①【A】处画线句是病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与前两句句式不一致,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
(2)王丽同学设计了一幅题为“倾斜的天平”的漫画,请你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造之。
【乙】南方多没人0.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0.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
(3)夫没者岂荀然哉。 苟:(_____)
(4)见舟而畏之。 畏:(_____)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12.【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___________(2分)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____________的原因是。(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13.【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2分)
(二)(16分)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我一听有点蒙。
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您说是不,大哥?”
“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的眼神。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翌日,他骑着自行车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将孩子放在自行车上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其实俺明白,城里人也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读者》,有删改)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15.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一谈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6.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画线句子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4分)
(1)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2)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17.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4分)
18.“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2分)
(三)(17分)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夏一刀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就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从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有删改)
19.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2分)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20.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母亲购买旧车→(________)→(________)→父子骑车看病
21.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22.细读第段,紧扣加点词语,说说结尾的妙处。(4分)
23.结合本文情节,说一说父亲与母亲对刘伟的爱有何区别。(3分)
三、写作(50分)
24.大千世界,异彩纷呈。平凡的人和事,自有其独特的美。请以“平凡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双基双测AB卷
第三单元能力提升卷(解析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基础知识(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诘问(jí) 惶恐(huáng)愧怍(zuò)
B.粗拙(zhuó)门槛(kǎn) 翳蔽(yì)
C.震悚(sǒng)憎恶(zèng) 揩汗(kāi)
D.哀悼(dào) 滞笨(zhì) 头颅(l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正确。A项中,“诘问”的“诘”应读“jié”。B项中,“粗拙”的“拙”应读“zhuō”。C项中,“憎恶”的“憎”应读“zēng”。
2.结合语境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淡薄:(味道等)不浓。
B.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落伍:掉队。)
C.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D.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的壮丽景象。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投入大自然的。
A.光芒 一碧万顷 心曲 怀抱
B.辉煌 一泻千里 心扉 怀抱
C.光芒 一往无前 心扉 情怀
D.辉煌 一望无际 心曲 情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次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第一次根据与“唱出”动词谓语的搭配关系为判断为“辉煌”,第二空根据“河流”来判断应该用“一写千里”,答案为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阿长的一些琐事,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B.《老王》一文中,作者以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去体会老王这样一个普普通通,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
C.《台阶》一文中,把“台阶”作为线索,反映了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而付出了艰苦代价。
D.《卖油翁》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答案】D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首当其冲的。
D.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东西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C项运用不恰当。“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句中,不符合语境,应改为“当之无愧”。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有些人之所以用错成语,原因较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造成的。了解成语的含义:1.字面义;2.整体义;3.比喻义;4.褒贬义;5.特定义。二、要注意使用范围。三、明确对象,注意区别。四、用语得体,敬谦有别。
6.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许多同学围着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周洋同学,让他介绍经验,周洋说:“你们先到一边等等,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B.近日,学校为了让学生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减轻心理压力,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书“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C.只见大厅的角门一开,走出一位老人,手拄拐杖,答道:“老朽写得不好,让大陆的兄弟见笑了。权当文字游戏吧!”
D.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一本错题集,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
【答案】C
7.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周强想着第二天要参加同学生日会,上课时走神了。老师发现后,提醒说:“周强,你可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呀。”假如你是周强,你会怎么说?(2分)
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老师,对不起,我不该上课走神,下次不会这样了,谢谢您的提醒。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注意语言表达得体,语言得体要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本题要诚恳地接受老师的意见,上课注意听讲。
8.下面一段文字是介绍镇湖刺绣的,请提炼出四个关键词。(4分)
苏绣的发源地镇湖是坐落于太湖之滨的美丽小镇,这里三面环水,位置独特。镇湖秀
美的山水文化见证了镇胡1700多年传统刺绣工艺;代表“苏绣”的镇湖刺绣与湘绣、蜀绣和粤绣相比,具有“精、细、雅、洁”的特点;镇湖刺绣的内容从原来的飞禽走兽、百花
异草到现在的山水风景、人物肖像等,产品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有不断创新。
(1)_____ (2)_____ (3)_____ (4)_____
【答案】 (1)发源地 (2)历史 (3)特点 (4)创新
【解析】考查对文段要点的概括。仔细阅读文段,“镇湖刺绣”说明刺绣发源于镇湖,这里的刺绣已经有1700多年,历史悠久,“苏绣”的镇湖刺绣与湘绣、蜀绣和粤绣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镇湖刺绣在产品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创新。根据这些内容提炼关键词即可。
9.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班开展了以“弘扬好传统,传递正能量”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面的任务。(7分)
(1)活动中某同学写了一份倡导孝行的短文,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4分)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___________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明礼仪,创造美好明天,我们要孝敬父母,文明有礼,学会感恩,使孝德之树深深扎根,文明之叶枝枝繁茂,【B】____
①【A】处画线句是病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与前两句句式不一致,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
(2)王丽同学设计了一幅题为“倾斜的天平”的漫画,请你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处能不能弘扬传统文化 【B】处处绽放感恩之花! 能不能弘扬传统文化,是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大事(或:弘扬传统文化,是关系到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 感恩之花处处绽放 内容:漫画中有一架倾斜的天平,天平的左边是心形的“诚信”,右边是元宝形的“利益”。天平向利益一端倾斜,一个人坐在天平中间,正欢快地滑向利益那一边。
寓意:讽刺了社会上为追求利益而不讲诚信的人。 示例:小明,孔融让梨,让出了和谐,赢得了赞美。同学之间,要互相礼让,团结友爱,不要斤斤计较。懂得谦让,就能化解矛盾,赢得友谊,你说是吗?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造之。
【乙】南方多没人0.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0.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
(3)夫没者岂荀然哉。 苟:(_____)
(4)见舟而畏之。 畏:(_____)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12.【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___________(2分)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____________的原因是。(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13.【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2分)
【答案】
10.夸耀打发随便、随意提惧、害怕
11.(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12.甲文:汝亦知射乎?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乙文: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13.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解析】甲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乙文选自:《苏东坡集》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甲文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文译文: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的。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门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学潜水一类的人。
10.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就害怕它。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矢:箭。颔:点头。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二)(16分)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我一听有点蒙。
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您说是不,大哥?”
“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的眼神。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翌日,他骑着自行车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将孩子放在自行车上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其实俺明白,城里人也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读者》,有删改)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15.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一谈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6.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画线句子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4分)
(1)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2)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17.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4分)
18.“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2分)
【答案】
14.“他”(乡下父亲)为了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主动跟“我”搭讪交朋友(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
15.内容上,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或: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几天来被拒的原因等)。结构上,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同时也与第⑧段的内容相照应。
16.(1)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中年男子看我接过他的烟后的兴奋与喜悦,也表现出他的淳朴与拘谨。(2)语言描写,两句话对比鲜明,深切地表现出中年男子内心的自责和对孩子的愧疚之情。
17.悬念举例: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为什么他的孩子出来他就“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作用:利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
18.这个父亲认为自己为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子的爱是很少的。但是他想出办法,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这样的父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得简洁通顺。仔细阅读文章,根据六要素进行概括,可以概括为:乡下父亲为了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主动跟“我”搭讪交朋友。
(三)(17分)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夏一刀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就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刘伟头也不回,(),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从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关你什么事!”
“我是你爹!”
“起来!”
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有删改)
19.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2分)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20.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母亲购买旧车→(________)→(________)→父子骑车看病
21.第⑨段与第⑦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22.细读第段,紧扣加点词语,说说结尾的妙处。(4分)
23.结合本文情节,说一说父亲与母亲对刘伟的爱有何区别。(3分)
【答案】
19.A
20.父亲生气砸车刘伟挣钱买车
21.第⑦⑨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22.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一串清脆的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炼中获得了成长。
23.母亲的爱:温柔,慈爱,迁就。给儿子买旧车,给儿子留饭,责怪父亲。
父亲的爱:严厉,含蓄,正直。不给刘伟买车,砸车,偷偷查看给儿子留的饭,追问新车的来历。
【解析】
点睛: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解答此类题可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同时注意结合重点词语来理解。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即可。母亲的爱:温柔,慈爱,迁就。父亲的爱:严厉,含蓄,正直。本题注意结合具体情节来分析。
三、写作(50分)
24.大千世界,异彩纷呈。平凡的人和事,自有其独特的美。请以“平凡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
平凡之美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点缀美丽的春天;一颗螺丝钉可以带动机器的运转。尽管繁华如三千东流水,但依然可以发现:其实平凡也美丽。
平凡是伟大的,生活中每一个人平凡的奉献都是一种美,平凡之奉献,平凡之爱,平凡之温暖……都是一种美。平凡之奉献,让你勇往直前;平凡之爱,给予你力量前进,平凡之温暖,给予你呵护,爱护,给予你美的感受。
平凡之奉献
雨滴很不起眼,但它为了干旱的土地,为了我们的庄稼,为了我们的森林,默默地奉献了生命,当黄鹂劝说他们的时候,它却说:“虽然我们很平凡,没有鲜花的高贵,但是我们的母亲——大地需要我们,我们的生命本来就是属于母亲的,我们平凡的奉献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说完就毅然投入母亲的怀抱。它们滋润了大地,母亲不感到口渴了;它们滋润了庄稼,找回了绿的田野;它们滋润了森林,恢复了苍翠的绿林。这,就是一种美,平凡之美。
平凡之爱
老师对我们的师爱,是平凡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平凡而伟大的,素不相识的好人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它们都是美的象征,师爱、母爱象征伟大,好人的爱像征无私,难道这不是无形的美吗?
平凡之温暖
父母的一句“路上小心”是对我们的关心,深夜为我们盖被子是对我们的关怀备至,这都是一种平凡的温暖,能够感受到这温暖,你不感到这是一种美吗?平凡之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的气息存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用眼睛发现,用心去体会,它就会降临到在你的身边。一朵鲜花,代表一份祝愿,这是一种美,一张贺卡,代表一份祝福,这是一种美。一轮弯月,代表一渊宁静,这是一种美……
让我们去发现它吧——平凡之美!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平凡之美”。审题时要紧紧扣住关键词“平凡”和“美”。首先“平凡”不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通常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四是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比话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把握题意、找准切入口十分重要。五是指审题时把题中有些关键词的语法意义作一番自我诠释,体会清楚后,再用来指导构思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