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15 19:2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内容




导入1(温故式导入)多媒体播放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迎来了共和。但袁世凯上台后的倒行逆施,又使人们陷入了无边的愤怒与彷徨之中,救国救民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找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让我们走进《新文化运动》一课去探究这些问题。
导入2(情境式导入)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文字出自谁的什么著作,他写这部著作的背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板块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观看课件镜头一、二、三及视频新旧文化之辩:分组讨论:
(1)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代表性成就有哪些?(课件展示)
答案:(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为了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推行孔教。在当时的思想界,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要防止君主复辟,必须发动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驱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愚昧思想。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就在课件中展示。
过渡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板块二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
材料二 他们鼓励中国人民要多读书,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可中国人民大多抱怨说:不是我不想读,实在是看不懂,看着就头痛!要是都像《狂人日记》那样容易看懂就好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德、赛两先生”具体各指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我们”具体是指哪些人?(至少写出两位)
(2)请你指出材料二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还有哪些内容?
(3)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哪些?
答案:(1)民主、科学;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教学内容




 (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束语: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主张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先进知识分子是( 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陈独秀 D.孙中山
2.“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其作者是( B )
A.陈独秀 B.鲁迅 C.李大钊 D.聂耳
3.1916年,《青年杂志》正式更名为《新青年》。下列最符合100年前中国新青年标准的是( A )
A.具有民主科学思想的青年 B.出国留学的青年
C.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年 D.用白话文写作的青年
4.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C )
A.陈独秀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
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教材图
片分析
陈独秀和《青年杂志》封面: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史料
积累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