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年级
七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24、《河中石兽》(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明确文章体裁。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第一段,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第一段,积累重点实词。
难点
理解并掌握常用“并” “阅” “竟”“棹”的用法。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铁齿铜牙纪晓岚》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二、作者作品简介
1、纪昀
2、《阅微草堂笔记》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明确课文朗读停顿。
3、学生自读。
4、学生齐读。
四、精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
1、同桌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第一段。
2、教师检测:PPT出示重点词语、语段请学生解释、翻译。
3、同桌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第二段。
4、教师检测:PPT出示重点词语、语段请学生解释、翻译。
五、检测与小结
整理第一段出现的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并、阅、竟
2、词类活用
棹
(老师提问,学生解释)
六、作业布置
必做:完成《学案》的自主练习。
选作:阅读《阅微草堂笔记》其它篇目。
谈话导入,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能够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抓住关键的句子,理解重点词语。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河中石兽》
年级
七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题
24、《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自译及教师点拨检测来翻译课文第二、第三段。并积累古今异词及虚词“之”的用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及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3.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出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4.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爱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翻译课文第二、第三段。并积累古今异词及虚词“之”的用法。
2.明确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及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难点
1、虚词“之”的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爱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教师抽查重点词语的读音、重点语句的翻译。)
二、初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三段。
1、同桌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第三段。
2、教师检测:PPT出示重点词语、语段请学生解释、翻译。
3、课堂小结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
干、是、物理、阅
(2)解释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三、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1、熟读课文,概括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四、课堂小结
这个故事说明了哪些道理?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课堂检测
(详见PPT)
六、作业布置
1、必做:翻译第二、三段至作业本上
2、选做:完成《绩优学案》“阅读一”
抓住关键的句子,理解重点词语。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明确文章内容
明确主旨,引导联系实际,运用于生活、学习中。
巩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