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温故知新1、物质分类常用的方法有哪两种?相信你能完成! 2、在下列各组物质中分别找出一种与其它三种类型不同
的物质,并说明理由。
① Cu Au Hg Na
② 盐酸 浓硫酸 稀硝酸 碳酸钠
(思考: 能说出① 、② 中两种分类依据吗?)分散系及其分类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思考与交流:分散系的分类 阅读书本P25至P26第一、二自然段为止,思考如下问题: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用交叉分类法得到的分散系
的组合方式 9种分散系思考与交流:分散系的分类 按照交叉分类法得到的9种组合及实例思考与交流:分散系的分类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运用树状分类法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分散系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散质粒子
的直径不同思考与交流:分散系的分类 胶体的概念 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几种常见的胶体胶体的分类胶体的性质探究实验 小组讨论
观察激光笔照射不同分散系时光线示意图,用物理学的
原理,解释激光笔区分胶体、溶液和浊液的原因?
有一条光亮的通路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相信你会知道丁达尔效应:
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光亮的“通路”叫做
丁达尔效应。是鉴别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的最简单的物理方法。激光笔照射豆浆、氯化钠溶液、泥水时光线示意图 小组讨论:请仔细观察激光笔照射不同分散系时光线示
意图,解释激光笔照射豆浆胶体时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动手做一做:
取4、5、6号烧杯,分别加入25mL已煮沸的蒸馏水、25mL
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加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从所得液体的均一性、稳定性上与CuSO4溶液、泥水比较。
温馨提示:
滴加FeCl3时不能太多太快;当溶液呈红褐色时,就要停止加热;实验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胶体制备的探究实验探究实验三:比较溶液、胶体、悬浊液的分散质的大小
动手做一做
在7号烧杯中加入25mL的水,逐滴滴0.5mLFeCl3饱和溶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与4号烧杯比较实验现象。把7号烧杯所得的产物和4号烧杯所得的产物,左、右两个学生分别进行过滤,观察过滤后的现象,并对滤液进行丁达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胶体粒子大小的探究实验滤纸上无滤渣,滤液颜色不变,有丁达尔效应滤纸上有滤渣,滤液变为无色
透明,无丁达尔效应4号烧杯中所得的产物7号烧杯中所得的产物相信你会知道 仔细观察漫画,解释为什么胶体、溶液中的分散质可以透过滤纸,而浊液的不可以? 腌制咸鸭蛋时,Na+、Cl-能透过蛋壳内壁的半
透膜(一层薄的半透明膜)进入蛋白质(蛋清)内,
而胶体粒子蛋白质分子却不能透过半透膜,请说明
半透膜孔径的大小。拓展延伸想一想科学视野1、胶体介稳性的原因是什么? 2、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哪些?小组讨论:阅读书本P28科学视野中的第二段及P29第一自然段1、胶体还有哪些性质?(电泳、布朗运动)
2、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应用及其广泛,甚至有一门化学的分支
叫胶体化学。胶体有如下几种重要用途:
⑴材料研究上(如涂料、颜料)
⑵医学上( 血液透析、FeCl3的止血)
⑶农业上(土壤的保肥作用)
⑷工业上(制有色玻璃、某些炸药)
⑸日常生活中(点豆腐、明矾净水)
更多内容请参看书本的“科学视野”;
或利用如下搜索引擎查询
www.baidu.com www.google.com查询与交流科技博览:纳米科技 纳米科技是在纳米(1nm=10-9m)范围内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具有特定功能新物质的一门高新技术,包括纳米材料学、纳米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生物学等等。
纳米粒子的尺寸与胶体粒子大致相当。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有助于纳米科技的发展,反过来,胶体化学也从纳米科技中获得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动力。
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特性,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相信你会总结:1、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2、学习本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3、请利用下表对三种分散系进行比较?
能 能 不能总结提高: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Ⅰ、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 )
A.豆浆 B.植物油分散在水中
C.牛奶 D.碘的酒精溶液
小试牛刀知识竞赛一:必做题,答对一题10分 Ⅱ、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
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
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
A.溶液 B. 悬浊液 C.乳浊液 D. 胶体小试牛刀知识竞赛一:必做题,答对一题10分 Ⅲ、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述液体中,能发生丁
达尔现象的是 ( )
A . 冷水 B . 沸水
C . NaOH浓溶液 D . NaCl浓溶液小试牛刀知识竞赛一:必做题,答对一题10分
Ⅰ、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100nm)( )
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
散质粒子的大小和这种纳米粒子大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 乳浊液
知识竞赛二:抢答题,答对一题20分一展身手Ⅱ、把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得到的是:
A.悬浊液 B.溶液
C.胶体 D.乳浊液知识竞赛二:抢答题,答对一题20分一展身手Ⅲ、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溶质
B.同一溶液里各个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
C.把室温时溶解度在10 g以上的物质,叫易溶物质
D.凡是均一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知识竞赛二:抢答题,答对一题20分一展身手 Ⅰ、“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纳米)的材
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
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出现黑色沉淀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知识竞赛三:风险题,答对一题20分,答错倒扣10分实力展示知识竞赛三:风险题,答对一题20分,答错倒扣10分Ⅱ 、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
实力展示
1、书本P29,第5、6、7;
2、研究型学习:
利用二周的时间,通过资料查询、小组互助、老师指导的方式,写出一篇有关研究胶体化学与纳米科技发展关系的小论文。课外延伸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以及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有的教学的预设都应当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本课的教学预设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后进行的,利用分类的方法理解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从而引出胶体的概念。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探究实验,目的使学生在实验、观察、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获得感性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与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有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及发散思维。
三、学情分析
用类比的方法(与溶液类比),学生很容易知道胶体是一种混合物。用分类的思想学习分散系学生应该没有困难。用丁达尔效应检验胶体的实验学生也能顺利完成,问题是如何用物理的知识解释丁达尔效应的成因,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我设计了激光笔照射豆浆、氯化钠溶液及泥水的探究实验及光线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丁达尔效应形成原因。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及集体回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应用物质分类的知识,对分散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供研究问题的角度。
⑵了解分散系及胶体的概念,理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区别,掌握胶体的性质。
⑶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
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与兴趣。
⑵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分散系的方法,培养学生“两点论”的科学唯物主义思想。
五、学习方法指导
(1)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将初中学过的溶液的有关知识与胶体的相关内容作比较,深刻领会分类的方法对分散系分类时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和学生互助,不断建构有关胶体的知识体系,加深对胶体性质的理解;
(3)通过实验探究和交流互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交流、互助、合作、分析和思考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六、教学方法和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与分析推理并举,教师引导与学生讨论互助并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具准备
每组实验用品清单如下(共26组,其中教师1组):
⑴实验仪器:蒸馏水、铁架台2台,酒精灯、胶头滴管、烧杯10个、普通漏斗
2个、玻璃棒2支、滤纸、激光笔
⑵实验用品:CuSO4溶液、豆浆胶体、FeCl3饱和溶液、泥沙浊液、NaOH溶液
七、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PPT
1、物质分类常用的有哪两种方法?
2、在下列各组物质中分别找出一种与其它三种类型不同的物质,并说明理由。
①Cu Au Hg Na
②盐酸 浓硫酸 稀硝酸 胆矾
(思考:能说出①、②中两种分类依据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创设情景】出示PPT,导入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晨曦中的树林以及霓虹灯下汇龙城的美丽夜景吗?你知道这美丽的景象是如何产生的吗?让我们走进这背后的科学!
【学生】阅读书本P25至P26第一、二自然段为止,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是分散系?分散系的组成是什么?
2、分散系如何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
【学生】思考与交流:
①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试用交叉分类法对分散系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的方式共有几种组合?试举例说明。
②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试用树状分类法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学生甲】因为分散质和分散系的状态都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所以交叉分
类法得到的分散系的组合方式为:
【学生】按照交叉分类法得到的9种组合,学生举例如下:
分散质
分散剂
实 例
气
气
空气
气
液
可乐
气
固
面包
液
气
云、雾
液
液
酒精的水溶液
液
固
吸潮后的干燥剂
固
气
烟
固
液
糖水
固
固
有色玻璃、合金
【学生乙】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用树状分类法对分散系可以进行如下分类。学生上黑板填空
【教师】有必要指出的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板书二】分散系、分散系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2、①交叉分类法,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气、固、液)来分共9种
②树状分类法,按分散质粒子大小来分,共3种
【教师】分散系中出现了一种新成员------胶体。
【教师】出示PPT,几种常见的胶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那么胶体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究实验一:胶体、溶液和浊液的区分
在1号、2号、3号烧杯中分别加入约25mL的豆浆、氯化钠溶液和泥水,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描述现象并探究区别胶体、溶液和浊液的简单方法?
【学生】实验,观察并描述现象
【学生丙】用激光笔照射1号烧杯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2号和3号烧杯没有明显现象。
【教师】你能用物理学的光学原理,解释激光笔能区分胶体、溶液和浊液的原因吗?
【教师】展示PPT激光笔照射豆浆、氯化钠溶液、泥水时光线示意图?
【学生】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可见光的波长比胶体粒子稍大,能使光波发生散射而形成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就是丁达尔效应;而溶液粒子的直径比可见光波长小得多,可以发生极弱的散射,因此没有明显的光亮的通路。悬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主要对光发生反射,因此也没有丁达尔效应。
【板书三】胶体
【师、生】
1、定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
3、丁达尔效应:
【教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制得胶体呢?
【学生】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取4、5、6号烧杯,分别加入25mL已煮沸的蒸馏水、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从外观、均一性、稳定性上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学生】制备Fe(OH)3胶体
【教师】温馨提示:滴加FeCl3时不能太多太快;当溶液呈红褐色时,就要停止加热;实验过程中不能用玻璃棒搅拌。
【学生丁】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而泥水浑浊、不稳定,静止一会儿有泥沙沉淀。
【师、生】总结
溶液属于稳定的分散系,浊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系。而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是一种介稳体系。
【教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胶体粒子的大小呢?
【出示PPT】探究实验三:胶体粒子大小的探究
在7号烧杯中加入25mL的水,逐滴滴入1mLFeCl3饱和溶液,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与4号烧杯比较实验现象。把7号烧杯所得的产物和4号烧杯所得的产物,左、右两个学生分别进行过滤,观察过滤后的现象,并对滤液进行丁达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
过滤后的现象
4号烧杯中所得的产物
7号烧杯中所得的产物
【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并填写实验现象。
【教师】为什么Fe(OH)3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而Fe(OH)3沉淀不能透过滤纸?
【出示漫画】用滤纸进行的一次打捞行动!
【学生戊】思考后回答:因为胶体粒子,溶质粒子得直径比滤纸的孔径小,所以可以透过滤纸;而浊液的粒子直径大于滤纸的孔径,所以不能透过滤纸。
【拓展延伸】
腌制咸鸭蛋时,Na+、Cl-能透过蛋壳内壁的半透膜(一层薄的半透明膜)进入蛋白质(蛋清)内,而胶体粒子蛋白质分子却不能透过半透膜,请说明半透膜孔径的大小?
【学生】思考后回答
说明Na+、Cl-的直径比半透膜小,而胶体粒子蛋白质分子直径比半透膜大。
【科学视野】
阅读书本P28科学视野中的第二段及p29第一自然段,思考:
1、什么是胶体的介稳性?其原因是什么?
2、胶体聚沉的原理是什么?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后逐一回答。
【出示PPT】课外利用www.baidu.com或www.google.com 查询
1、胶体还有哪些性质?
2、胶体的应用?
【科技博览】
学生阅读课件资料:纳米科技
【师生总结】
1、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2、学习本节课你运用了那些学习方法?
3、请对三种分散系进行比较?
【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一:必做题,每组一题,每题10分
1、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豆浆 B.植物油分散在水中
C.牛奶 D.碘的酒精溶液
2、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3、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述液体中,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冷水 B.沸水
C.NaOH浓溶液 D.NaCl浓溶液
知识竞赛二:抢答题,答对一题20分
1、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100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和这种纳米粒子大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2、把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得到的是:
A.悬浊液 B.溶液 C.胶体 D.乳浊液
3、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质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透过滤纸或半透膜 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
知识竞赛三:风险题,答对每题10分,答错倒扣10分
1、“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出现黑色沉淀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2、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
【课外延伸】
1、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试指出它们的用途?
2、利用图书资料或互联网,研究胶体化学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利用二周的时间,通过自己查询、老师协助、小组互助的方式,写出一篇小论文。
【作业布置】
书本P29 5、6、7
【板书设计】
【板书一】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
【板书二】分散系、分散系的分类及分类依据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2、①交叉分类法,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气、固、液)来分共9种
②树状分类法,按分散质粒子大小来分,共3种
【板书三】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
3、丁达尔效应:
【教后反思】
几点优点:
1、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以学生天天所见的“晨曦中的树林”、“霓虹灯下的汇龙城夜景”为切入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产生认知冲突“为什么会有如此美景呢?这种现象与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什么相关性”?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极易产生共鸣,从而促使得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学习。
2、立足于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
本节课采用了学生自学与教师引领、实验探究与小组交流并举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的演示,逐一就分散系、胶体的性质、胶体制备以及胶体的粒子大小比较进行实验探究,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在摸索中获得新知,在讨论中获得真知,在交流中产生共鸣。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
3、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对于“为什么胶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能通过滤纸而沉淀却不能?”,我均制作了两张幻灯片,用生动的示意图,轻易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反映良好。同时展示了几种常见的胶体,让学生感觉到胶体是客观存在的,胶体就在身边。多媒体的使用,增大了教学的容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把学习方法的学习渗透在学习的过程中
本节课预设的问题情景,是围绕着“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进行探究,以“胶体的性质、制备以及胶粒大小”设计三个探究实验,不但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同时强化了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习意义的建构。
5、课堂训练改成知识竞赛,激发了学生的斗志
本节课的最后部分,将课堂训练改成知识竞赛,学生参赛意识增强,积极思考、抢着发言,激发了学生的斗志,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几点不足:
1语言表达尚需完善
由于是在摄像机下完成教学任务,心理压力较大,因此出口谨慎语速较慢,甚至有时出现停顿,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
2、本节课有关胶体的介稳性和聚沉,不是本节课的重点,略作介绍,但学生普遍感到兴趣较浓意犹未尽。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做更多阐述,准备在科技课上再做研究。
3、本节课的最大败笔是没有按照板书设计的要求在黑板上板书,一堂课结束,只有“板书一”的两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