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3-11 22: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学案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经历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学习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3、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科学方法的神奇。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学习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3、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科学方法的神奇。
学习过程:活动一:观察自己(或其他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再改变你(或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你看到:像的大小怎么变化?像的位置怎么变化? 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常见,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不一定清楚,所以,安排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明确实验目的: 2、设计和进行实验: 器材:平面镜、玻璃板、支架、物体模型、刻度尺、白纸 自选器材:根据教材56页的实验步骤及以下提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并将结果填在下表中 ①把模型放在平面镜前,观察镜中的像,你能找到镜后像得确切位置吗? ②换用玻璃板做以上实验,你能找到镜后像得确切位置吗?你是怎样找到的? ③你是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及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的? 将一张纸放在像的位置上,伱能在纸上看到像吗?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白纸上能否呈现出像1 2 3 1、实验前应先让学生明确,要想比较像与物体的关系,必须先找到像的位置。让学生先用平面镜做实验,尝试确定像的位置,学生遇到困难后再让学生换用玻璃板做实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等效替代方法的巧妙。2、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本探究活动,教师巡视,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学生实验后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并让学生说出实验遇到的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以及实验的一些发现和感悟。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比较2、3列 你的结论是: 比较3、4列 你的结论是: 根据第5列的现象你的结论是: 学会比较的方法,体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4、 思考: ①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 ②为什么用两个相同的模型? 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领会“等效替代”的方法。
平面镜成像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弯曲镜子”——球面镜。(见课本57页“信息窗”) 从成像、改变光路、扩大视野等方面认识平面镜的广泛应用,同时知道对平面镜的不当使用,也会带来“光污染”等不良后果。
达标练习 1、如图所示,平面镜的物象关系正确的是( ) 2、小明身高1.7m ,站在平面镜前一米处,他在镜中的像高   ,他与像间的距离为   ,当他面镜时,像   (变大、变小或不变) 3、如图,从平面镜中看到的钟面实际时间是( ) A. 1:50 B. 10:50 C. 7:20 D. 10:10 4、下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________ (3)取两段等大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能或不能)呈现出像,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练习,是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探究实验的巩固,也是对本堂课教学效果的检测。通过学生对检测结果及解题过程的汇报,可以发现并纠正学生错误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课外探究 能成多少个像? 请你利用量角器和两块平面镜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多少,以及成像的多少与两平面镜之间夹角的大小关系? 即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发现更多的成像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