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一、有同学说,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读流行作品更有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学校准备就此问题开展一场辩论赛。
1.假如你是反方代表,你方的观点是:阅读经典名著更有利于提升我们的素养。
2.假如你是反方代表的主辩人,请简要陈述支撑你方观点的理由。(至少写出两条,50字左右)
【示例】①经典名著是蕴含一个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内涵的不朽之作,阅读经典名著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论语》《孟子》。②经典名著有励志作用,可以使人们振奋、坚强,有助于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
3.明天下午班级要以小组为单位举办辩论赛,所有同学都要参加,但你的同桌林芳由于腿受伤了,明天下午要去医院复诊,请你代林芳向班主任李老师写一张请假条。
请假条
李老师:
您好!
我因腿受伤了,明天下午要去医院复诊,不能参加这次的辩论赛,特向您请假半天,恳请批准。
林芳
2018年12月3日
二、某学校九年级准备开展“当代中学生对鲁迅接受状况的调查”,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检查读书成果】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出了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怀。作者儿时,读阿长(人名)买的《山海经》,看闰土雪地捕鸟,坐船看目连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郭巨埋儿故事持极度反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孝道的批判。
2.【观点争鸣】活动过程中,为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师摘引了三句话,组织大家探讨鲁迅是“绝望而反抗者”还是“因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来发表观点,并结合②③句陈述理由。
①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致赵其文,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
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③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生命的路》)
【示例】我认为鲁迅属于“绝望而反抗者”,从“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没路的地方”可见鲁迅认为希望是不确定的,现实缺少可走的道路;从对“路”的开辟中可见鲁迅认为必须反抗现实、实践道路才可能创造希望。
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大变脸,鲁迅的《风筝》被删去引起热议。部分网友赞成此举,认为中小学生读鲁迅作品确实太难;也有网友持反对意见,表示鲁迅的经典作品不应从语文课本中撤掉。对此,你有何看法?(80字左右)
【示例一】同意删除,我觉得鲁迅的文章过于晦涩,可能是因为中学生的思想还没有达到这种深度,初中生最重要的是体验文学之美,培养兴趣而不是讲批判、论沧桑。【示例二】不同意删除,鲁迅的作品非常有“文脉”,适合小孩子读,很多人只知道鲁迅文章难懂,却不去想正是这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才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4.在班级活动过程中,九年级(3)班的杜浩同学的眼镜不慎丢失了。眼镜盒是黑色的,眼镜为圆框眼镜,有金属边。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帮他写一则寻物启事,请拾到者交到九年级(3)班班主任王老师处。
寻物启事
九年级(3)班杜浩同学的眼镜不慎丢失,眼镜盒是黑色的,眼镜为圆框眼镜,有金属边。有拾到者请交到九年级(3)班班主任王老师处。谢谢。
九年级(3)班班委会
2018年12月5日
写作 小议一种社会现象
文题展示:
有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论点明确,导向积极,要有充分的论证过程和结论;②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中的两种。③论据要有说服力,所举的事例要与论点保持一致。④题目自拟,篇幅不少于700字。
【写作导航】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简称,是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议论性文章。
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即对“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评论的文章。
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中学生写作时评来说,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
1.要有针对性。它不能像一般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引出一个道理,然后哲理化写作。而是必须针对材料所列出的现象进行评论,有的放矢。
2.要有准确立意的角度。甚至你的评论标题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的鲜明的态度或观点;而且角度要小,切合材料,不要扣上大帽子。
3.要有说理性。定是以理服人,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例文引路】
“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伴着春风,我们迎来了美丽的春天,纪念雷锋叔叔的日子也来了。雷锋,多么伟大的名字啊!有人说:“现在都进入新世纪了,人人都想着怎样为自己,发扬雷锋精神就真的过时了吗?”【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抛出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当你在大街道上跌倒,有人在一旁嘲笑你,却没有扶你的时候;
当你的钱包被小偷偷走,旁人看见,却不敢吱声的时候;
当你一个人需要人帮助,却没有人愿意帮助你的时候。
【巧用修辞】运用排比,每句单独成段,增强语言气势,创设需要帮助的情境,引导读者进行思考。
试想在这些时候,有一个人伸出了手,去帮助你,你是喝令他走开,说这种精神过时了,还是心存感激地接受帮助呢!答案是很肯定的。
【正面论证】从正面论证“雷锋精神”没有过时。
曾经听过一个新闻,一个两岁的小男孩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是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但由于伤势严重,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最终还是离开了人间。
【举例论证】列举反面事例,再次发问:过时了吗?引人深思。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导致各种误会和矛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便潜滋暗长。面对他人的困境,我们选择了漠视。好人难做或许成了每个人在面对突发危难事件时的一种纠结和犹豫的自我保护符,在面对他人遭遇生死的关头,也不敢再轻易出手相助。但这样的悲剧还要继续上演吗?答案是否定的。
【反面论证】从反面论证“雷锋精神”没有过时。
在我们为雷锋精神的缺失而担忧时,其实还是有很多像雷锋一样默默付出、奉献自己的人。如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救下两岁女童;最美司机吴斌强忍剧痛平安停车;最美女教师在车轮下推开学生……这些人又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希望,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雷锋精神之花永不凋零。
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汇聚起来就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强大力量。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结尾点题】点明主题,呼吁新时代发扬“雷锋精神”。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针对社会现象中“雷锋精神”缺失的问题,展开讨论,从正面和反面进行论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这对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