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复习课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化学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1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复习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8-19 22: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复习课

海南省文昌中学 吴志军海南省文昌中学 吴志军海南省文昌中学 吴志军1、了解硫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SO2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3、了解SO3的主要性质。
考纲要求思考1:
以煤炭(含硫元素)为主要燃料的地区,易形成硫酸型酸雨,解释原因,写出有关变化的方程式。若在煤炭中加入生石灰可大大降低形成酸雨的概率,同时得到可用于建筑材料的产物,写出反应方程式。1.硫单质:
(1)自然界中硫元素的存在:
?游离态: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
?化合态:主要以金属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
→常见的硫酸盐形式:
硫铁矿:FeS2; 石膏:CaSO4·2H2O;
黄铜矿:CuFeS2; 芒硝:Na2SO4·10H2O(2)硫的物理性质:
硫俗称硫磺,是一种黄色晶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用于洗涤沾有硫的容器)(3)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单质硫的化学性质:
思考2:
水银晒在桌面上,是如何处理的?常温下,就能和单质硫反应的金属:
?Hg+S=HgS;
?2Ag+S=Ag2S思考3:
如何洗涤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硫?
2.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氧化性:H2S + SO2 = S↓ + H2O?还原性:
④漂白性: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溶液由无色恢复为红色。归纳总结:
SO2使物质褪色的原理小结
1.“还原性褪色”:SO2使溴水、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漂白性褪色”: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3.“酸性褪色”:SO2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思考4:下图是实验室制取SO2并验证SO2的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在⑥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 ①中的实验现象为石蕊溶液________,此实验证明SO2与水反应生成产物呈________性。
(3) ②中的品红溶液________,证明SO2有 。
(4) ③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证明SO2有 性。
(5) ④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证明SO2有 性。
(6) ⑤的作用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思考5:
列举区分SO2和CO2的方法?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混合气体中既有SO2又有CO2?
3.三氧化硫:
(1)物理性质:
熔点16.8℃,沸点44.8℃,常温下为液态,标况下为固态。
(2)化学性质:【牛刀小试】
1.下列关于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硫只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B.硫是一种黄色、能溶于水的晶体
C.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D.硫在纯氧中燃烧生成三氧化硫
2.能用于鉴别SO2和CO2的溶液是( )
A.澄清石灰水
B.品红溶液
C.紫色石蕊试液
D.氯化钡溶液3.将SO2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一定不会生成沉淀的是( )
A.饱和澄清石灰水
B.漂白粉溶液
C.CaCl2溶液
D.Ba(NO3)2溶液4.下列对SO2和SO3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常条件下,SO2是无色无味气体,易溶于水
B.都是酸性氧化物,其水溶液都是强酸
C.都可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时红色又能再现
D.都能跟碱液反应5.将SO2和X气体分别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若同时通入,有沉淀生成,则X气体不可能是( )
A.CO2 B.NH3
C.Cl2 D.H2S6.A、B是两种常温下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将A、B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都变为无色。将A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将B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
(2)写出A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或_________。
(3)写出B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加热通入A后变为无色的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
加热通入B后变为无色的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7.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图中所列装置设计实验,证明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有SO2和CO2生成。(1)实验观察到装置中A瓶的溶液褪色,C瓶的溶液不褪色。
A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C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2)装置D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
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谢 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