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放飞希望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放飞希望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8-08-16 14:50:24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放飞希望
脸谱串风筝孔雀风筝(北京)看风筝看风筝做风筝——无骨折纸风筝
说风筝的历史 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风筝的发明起源于先秦时代的木鸢或木鹊,传说鲁班就曾制作过它。据说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无骨风筝(软体风筝):没有骨架的风筝。说风筝的分类海豚风筝可以在海边放飞的大型风筝软翅风筝: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说风筝的分类蝴蝶风筝 江苏南京鹰 绢 山东潍坊风筝 杨同科硬翅风筝: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说风筝的分类肥燕 纸
北京风筝龙头鹞子
南通风筝
郭承毅脸谱七星板鹞
现代
郭承毅(江苏南通)
板子风筝:就是平面板形风筝
说风筝的分类钟魁纳福六角板鹞
板鹞风筝——
江苏南通风筝的特色说风筝的分类桶形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  说风筝的分类鲤鱼桶形风筝  说风筝的分类宫灯桶形风筝串式风筝: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  说风筝的分类燕子串式风筝中华龙风筝 说风筝的分类龙头串式风筝脸谱串式风筝串式风筝是山东潍坊的特色自由类: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  说风筝的分类帆船风筝
  说风筝的分类飞机风筝花篮风筝——富有寓意 寄托情感说风筝的图案肥燕 纸 北京风筝说风筝的图案——富有寓意 寄托情感“学足三余”(瘦燕) 纸
北京风筝 费保龄说风筝的图案——形式美法则的体现对称、对比说风筝的图案孔雀风筝(北京)重复、渐变 说风筝的图案色彩艳丽
对比强烈龙头鹞子
南通风筝
郭承毅 画风筝学生作品赏析 同学们:
美,是属于大自然的!就让我们带上载着美好梦想和愿望的风筝,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去放飞我们的希望吧! 放风筝课件13张PPT。漫谈中国风筝艺术
风筝???传统艺术 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一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风筝艺术逐步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最终形成具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国风筝艺术。本文对中国四大风筝,风筝的制作步骤及中国风筝的玩法进行了研究。 中国四大风筝 经过历代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四大风筝生产中心,即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的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四十多种风筝的扎法,现存的一本《北平风筝谱》中收集了二百余种北京风筝。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风筝影响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象一个“大”字的“沙燕儿”,也称“扎燕儿”或“沙雁儿” 。沙燕儿 “沙燕儿”的结构简练,主骨架只由五根竹条组成。
 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成形状特殊的“膀兜”。这翅膀使沙燕儿在风小时能起飞,风大时也飞得稳,其飞行性能优于其它类型的风筝。由沙燕儿演变成的风筝很多,遍及全国。如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轱辘锅子”;山东潍坊外号叫“跑破鞋”的硬翅鱼和硬翅人物风筝;南通的“五音蝼姑”等。天津风筝 天津风筝也很多,但以软翅风筝最突出。他们运用软翅结构,不仅可以作成飞鸟或昆虫的翅膀,还能做成金鱼身边游动的鳍或武士背后飘扬的旗,还可以用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例如用几个蝴蝶围绕着花丛组成“百花齐放”,用很多鸟围绕着凤凰组成“百鸟朝风”等。  山东潍坊风筝 山东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桶。其中以串型风筝最突出。据说这是早年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龙头蜈蚣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型、色彩也各不相同,从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咤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江苏南通风筝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它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几个这种风筝组合在一起的“七连星”或“九连星”等。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数十支甚至数百支大小不同的“哨”、“口”。放上天去,这些哨口发出不同的音响,象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 江苏南通风筝 风筝的制作步骤 风筝制作要经过设计图样、扎骨架、裱糊,拴提线等工序。 设计图样 扎风筝首先要设计图样。内容多是人们喜爱的鸟兽鱼虫、花草文字和人物,并且给予喜庆涵义。骨架设计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竹条根数,以减轻骨架重量。一般风筝须左右对称或基本对称。 扎骨架 先把竹子劈成2、3厘米宽的竹片,再用刀或木工刨子削去竹瓤,只用3、4毫米厚的竹皮。并把竹皮表面的一层腊皮刮去。一般风筝骨架的主要竹条如翅条等,截面以3、4毫米见方为宜,其它次要部分竹条可稍细些。左右或上下对称部分要先用两倍宽的竹条烤制,再劈成同样宽的两片使用。注意劈开的两片粗细、重量要相等、强度也要基本一致。翅条梢部分要逐渐削薄,有些弯度大的竹条要尽量削薄并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烤制。 裱糊 平面风筝裱糊较简单。裱糊前,把画面用电熨斗熨平,然后反放在桌面上辅好,再把骨架均匀地涂上乳胶摁在画面上粘牢。余出部分涂胶后,剪些缺口,将外轮廓竹条包好。也可以每边只留三、四个加固片包贴竹条,其它余料用刀片裁去。立体部分多用分块粘贴的办法,耐心细致地裱糊。裱糊风筝面要松紧适当,太松欠美观,受风也不均匀,影响放飞效果;太紧又易使骨架变形。 拴提线 栓提线是风筝能否飞得好的关键。一般制作精细的风筝可拴两根提线,总长为两拴线点距离的四,五倍。上线稍短,与风筝平面垂直;下线略长,与风筝面成60度左右角。确定好角度后在提线顶端结个扣儿。上提钱内角略大,风筝就飞得高;角度稍小,就飞得远。也有不少风筝拴三根提线,角度与两根提线基本相同。拴法多是上二下一,上线拴两肩,下线拴裆。提线拴好后,要抓着提线提起风筝,把两边调整平衡。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历史
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隋唐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做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赐筝的生动景象。???清朝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