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空间与层次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空间与层次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8-08-16 15:59:24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空间与层次自然界的树 我们的校园市区和郊外空间层次视平线
消失线灭点轮廓 透视 光影 色彩 遮挡
一、 形体透视与比一比:同一建筑的透视特点有何不同? 1. 平行透视 庄重稳定2. 成角透视:灵活多变低视点:崇高雄伟高视点:沉稳开阔
不同视角的建筑速写欣赏与探究一:
  属于哪种透视?有何特点和视觉美感?   也称大气透视:是风景画的一种技巧。随着物体向后逐渐消退,颜色对比和明度对比逐渐减弱。明亮部分渐渐变暗,深色部分渐渐变浅,直到整个色彩对比成为一个中性色调。二、色彩透视与空间层次色彩透视与空间层次
《干草垛》 油画
莫奈 法国 1840-19261. 投影的长短冷暖与空间形态 2. 光影强弱虚实与空间形态 《鲁昂大教堂》 油画 莫奈 法国 1840-1926
3. 视角的高低远近与空间形态平视角度俯视角度三、景深与空间层次 毕沙罗 法国 1830-1903景深:被描绘的景物所在的空间的深度。常常由近景、中景、远景来表现。西斯莱 法国 1839-1899《麦田》 凡?高 荷兰 1853-1890 逆光效果的空间与层次  空间透视:一种加强层次感的绘画技巧,随着物体向后延伸而明度对比逐渐减弱,浅色部分越来越淡,深色部分越来越浅,直至所有的对比融为统一的浅色调。欣赏与探究二:讨论分析这两幅画的空间与层次圣安德鲁斯远眺(油画)杜菲(法国) 诺森伯兰郡的雨(水彩)
诺埃尔 麦克里迪(英国)四、空间与层次表现的手法1. 明暗对比表现空间与层次毕沙罗 法国 1830-19032. 线描的虚实表现空间与层次3. 色彩的浓淡、冷暖表现空间与层次《通往卢弗西埃恩之路》 毕沙罗 法4. 动漫中大广角的空间与层次 男鹿和雄 日本5. 画中有画形成特殊的空间与层次  作品在无限空间和绝对宁静的条件下,随着层次的变化,大小的变化,重叠的变化,使平常的风景有了新的含义。 《公平的俘虏》 油画 马格利特 比利时 1898-1967 空间与层次透视 形体透视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色彩透视 冷暖、浓淡、强弱、虚实
景深 近景 中景 远景五、练一练: 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参考大师们的作品,或自己的写生作品,表现一幅体现空间与层次的风景。 课件5张PPT。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 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 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 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 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例如渐江的《晓江风便图》,赵孟畹摹度祷?锷?肌贰?
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晓江风便图》渐江 《晓江风便图》采用平远法构图,画面横向 展开,境界辽阔。全图从右至 左可分为 三 段 , 右景,中景,左景,三段相映生辉,互为衔接, 体现出画家学古出新的艺术精神。 《鹊华秋色图卷》画济南郊外的秋天景色。画面上鹊、华两山遥遥相对, 右边的华不注山, 自平地拔起, 峻峭有余; 左边的鹊山, 则峦头圆厚。平原上, 洲诸红树、芦荻、茅屋、鱼罾, 行人往来如蚁。此画初看甚是平淡、干淡之笔, 简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 表现一种淡泊与平淡的意趣, 极富笔墨趣味。透视与空间
概念
  绘画法理论术语。“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具体种类
  透视有三种: NO.1色彩透视 NO.2消逝透视 NO.3线透视
  这是达芬奇总结的其中最常用到的是线透视。透视学在绘画中占很大的比重,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你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这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如《最后的晚餐》。
现实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如《清明上河图》
(2)高视高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3)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
  毕加索的作品打破了透视学的基本规律,把一个物体的正面反面,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全都表现在一个二维的空间中,理解毕加索的画首先要抛弃透视学。
  现在的画家已经开始无视一切规则,尝试打破所有的规则,但这些做法又在一个基本的哲学规则之中----打破一个旧的规则,创造新的规则。
基本术语
  1,透视——通过一层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的视觉科学。“透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故有人解释为”透而视之“。
2,透视图——将看到的或设想的物体、人物等,依照透视规律在某和媒介物上表现出来,所得到的图叫透视图。
  3,视点——人眼睛所在的地方。标识为S。(EYEPOINT)
  4,视平线——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HL。(HORIZOUTALLINE)
  5,视线——视点与物体任何部位的假象连线。(LINEOESIGHT)
  6,视角——视点与任意两条视线之间的夹角。(VISUALANGLE)
  7,视域——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8,视锥——视点与无数条实现构成的圆锥体。(VISUALCONE)
  9,中视线——视锥的中心轴。又称中视点。(LINEOEVISUALCENTER)
  10,站点——观者所站的位置。又称停点。标识为G。(STANDINGPOINT)
  11,视距——视点到心点的垂直距离。
  12,距点——将视距的长度反映在视平线上心点的左右两边所得的两个点。标识为d。(DISTANCEPOINT)
  13,余点——在视平线上,除心点距点外,其他的点统称余点。标识为V。(COMP
  透视  LEMENTPOINT)14,天点——视平线上方消失的点。标识为T。(TOP—VANISHIUG)
  15,地点——视平线下方消失的点。标识为U。(BOTTOM—VANISHIUG)
  16,灭点——透视点的消失点。
  17,测点——用来测量成角物体透视深度的点。标识为M。(MEASURINGPOINT)
  18,画面——画家或设计师用来变现物体的媒介面,一般垂直于地面平行于观者。标识为PP(PICTUREPLANE)
  19,基面——景物的放置平面。一般指地面。标识为GP(GROUNDPLANE)
  20,画面线——画面与地面脱离后留在地面上的线。标识为PL。(PICTURELINE)
  21,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方向,无消失。
  22,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有消失。
  23,视高——从视平线到基面的垂直距离。标识为h(VISUALHIGH)
  24,平面图——物体在平面上形成的痕迹。标识为N(PLAN)
  25,迹点——平面图引向基面的交点。标识为TP(TRACKPOINT)
  26,影灭点——正面自然光照射,阴影向后的消失点。标识为VS(VANISHINGOFSHA 透视DOW)27,光灭点——影灭点向下垂直于触影面的点。标识为VL(VANISHINGOFLIGHT)
  28,顶点——物体的顶端。标识为BP(BASEPOINT)
  29,影迹点——确定阴影长度的点。标识为SP(SHADOWPOINT)
透视学
  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及相关的科学。
  广义透视学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狭义透视学特指14世纪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现代则由于对人的视知觉的研究,拓展了透视学的范畴、内容。
  广义透视学方法在距今3万年前已出现,在线性透视出现之前,有多种透视法。
  ①纵透视。将平面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
  ②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③重叠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
  ④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
  ⑤近缩法。有意缩小近部,防止由于近部透视正常而挡远部的表现。
  ⑥空气透视法。物体距离越远,形象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外物体偏蓝,越远越偏色重,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
  ⑦色彩透视法。因空气阻隔,同颜色物体距近则鲜明,距远则色彩灰淡。
  狭义透视学(即线性透视学)方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即合乎科学规则地再现物体的实际空间位置。这种系统总结研究物体形状变化和规律的方法,是线性透视的基础。15世纪意大利画家阿尔贝蒂的画论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德国画家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法,即线性透视。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这些成果总称透视学。因物体对眼睛的作用有3个属性,即形状、色彩和体积,因距离远近不同呈现的透视现象主要为缩小、变色和模糊消失。
  相应的透视学研究对象为:
  ①物体的透视形(轮廓线),即上、下、左、右、前、后不同距离形的变化和缩小的原因;
  ②距离造成的色彩变化,即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的科学化;
  ③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模糊程度,即隐形透视。
现代绘画所着重研究的是线性透视,而线性透视重点是焦点透视,它描绘一只眼固定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它具有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和不同的作图方法。另外还有焦点为多个的散点透视,在中国画中有特殊的名称,纵向升降展开的称高远法;横向高低展开的称平远法;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深远法。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名词很多,有视点、足点、画面、基面、基线、视角、视圈、点心、视心、视平线、消灭点、消灭线、心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仰视透视、俯视透视等。
空间
在绘画中,依照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描绘出物体之间的远近、层次、穿插等关系,使之在平面的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的空间感觉。
针对同一大小的被摄体,近则能拍得大,远则能拍成小。可以觉察其远近感。其程度,因广角镜头和望远镜头而异,若用广角镜头,可以获得比真实大小还要大的夸张拍摄。要想正确地记录被摄体的开头和大小,应注意不得使远近感起相反的作用。
空间感差
  空间方位感的能力主要是右脑的功能,空间感差可以通过对右脑的锻炼来提高。
锻炼右脑的简易方法
  成年人在日常琐细的生活中,同样可以采取各种方法锻炼右脑。教育学家将古老智慧与近代科学相结合,提出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主要有:
  习惯多用图像的方式记录及记忆资料;
  习惯多用其它感官辅助记忆,借助听觉、触觉、嗅觉帮助记忆;
  习惯多用左手作事;
  多玩有空间感的游戏,如折纸、翻绳;
  多作对身体平衡有更高要求的运动,如骑自行车、滑板、旱冰。
  多听诱发α波的音乐。
  多去接受大量颜色、气味、味道、音响的刺激,如作按摩、亲近自然,享受鸟语花香;
  多多松弛精神,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作瑜伽,静坐,泡浴缸,发白日梦等。
  这些往往并不复杂,可以在不经意中活化右脑,提高你的创造能力和生活质量。
应用实例
  例如,公交车上不要只是捧一本书看,而是观察身边人的神态,记住擦身而去的美女。眼睛疲劳时望望天上的云,想象一下都像什么,想出的样数越多好。
  看一幅画,默记,然后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再现画面,翻转,放大,缩小。在想象中进一步观察它的细节。如果是一棵树,想象出树皮、树叶、树上的小虫和鸟。解剖这棵树,想象出木质髓心、树根。作这种训练,平时对各种事物的感性认识越多,想象越丰富。
  读剧本,不要仅看文字,更要想象场景,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
  制定工作计划,不要只使用文字材料,而用图表,助你形象的安排工作。
  计划给孩子过生日,画一个图,或只在脑里想象一个图,谋划一天的活动。
  千万不要1+1也敲计算器,多用心算。
  剪报资料用图形加以分类。
  偶尔改变一下上下班路线,随便换条路线,有意识的记住新建筑、新景观,这需要新的空间认识办法,必须启用右脑。当然到闹市区逛逛,有条件去旅游,效果更好。
  自己作一件陶艺品,也许笨拙,但双手得到全面运动,右脑得到良好刺激。同样,插花,更多靠右脑的想象力。
  少让孩子死守书本,多让他们去玩,作游戏,促进右脑健康发育。
  男士有时间下下厨房,烹制几道采,不仅动用左手,更因为作菜要求色香味俱全,全面调动人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既活化了自己的右脑,又博得妻子欢心,何乐而不为?
  根据右脑思维的特点,我们可以巧妙的利用它。
  向上司汇报工作,需要他的理性思维,应对他的右耳讲。和情人喃喃私语,对她的左耳说,这时她用右脑的感情思考,容易打动她的心。
  初次与人见面,对面坐时偏向他的左边一点,可以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让顾客用左手摸商品,容易引起购买欲。
  床笫之乐,纵情性幻想,可以增加生活情趣。
生物节律
  在开发右脑时,同样要考虑到右脑的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学说已广为得到人们赞同,即我们的身体、知性和感性都有一定周期。身体的周期是23天,感性的周期是28天,知性的周期是33天。前半期为高潮期,后半期为低潮期,交替日则是危险期。
  大脑活动也有生理节奏,有人属于“早起型”,有人属于“夜猫子”,这是一种“概日周期”,即接近24小时的周期。对早起型的人来说是上午,对夜猫子型的人来说是黄昏,感到身体最有活力,头脑最灵活。
  奇怪的是,左脑不会受到这种周期的影响。如夜猫子型的人在早上头脑不灵,难有创意产生。创意是一种想象力,由右脑掌握,这表明右脑在此时无法正常发挥。
  同样,在一年里,春季多有创意,宜于开始执行一项需要想象力的任务。安排工作日程要考虑大脑的生理节奏,有意识的在其高潮期考虑远景规划、新方法、新方案等,充分调动右脑的灵感和知觉,使自己的工作更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