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一鸣惊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一鸣惊人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6 22:2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一鸣惊人
教学
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读写“战国、国君、大臣、进犯、城池、危在旦夕、庭院、普通、尽忠”等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成语的意思。
3.理解隐语。说说淳于髡是用什么方法说服齐威王的,为什么他能说服齐威王。
4.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重点
难点
1.淳于髡用什么方法说服齐威王的,为什么他能说服齐威王。。
2.理解隐语。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生字卡片。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请大家伸出手来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并范读:一 yī 鸣惊人)一起响亮大声地齐读课题。
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你找到了,请你来读这句话。大家边听边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么多同学听懂了,请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在生活中,哪些场景会让你想到这个词?变化真大!真令人吃惊!
二 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齐国的君主齐威王很聪明,却很贪玩,不管国家大事。大臣们都很担心这样下去国家会灭亡,可是又不敢劝齐威王。一个叫淳于髡的人知道后,想了个办法来劝告齐威王。他说:“一只大鸟住在宫里,不飞也不叫,只会享乐,您猜这是什么鸟呢?”齐威王很聪明,马上就猜到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他很不服气,说:“这只大鸟,它如果飞的话,就会冲到天上去。”“它如果鸣叫的话,肯定会惊动众人,你等着看吧!”齐威王说。从此以后,齐威王开始努力打理国家大事,把国家打理得很好。周围的国家都不敢欺负齐国,还纷纷跑来和齐国做朋友。)
三 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新词。
guó jūn dà chén zhū hóu fā nù guó zhèng
国 君 大 臣 诸 侯 发 怒 国 政
guān lì zhōng xīn qīn fàn lüè duó chéng fá
官 吏 忠 心 侵 犯 掠 夺 惩 罚
yǐn jiǔ qǔ lè néng yán shàn biàn
饮 酒 取 乐 能 言 善 辩
zhèn chì fēi xiáng huǎng rán dà wù
振 翅 飞 翔 恍 然 大 悟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即位:指就位;入席;开始做帝王或诸侯。
不闻不问: 既不听也不问,形容漠不关心。
诸侯:古时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进犯:指敌军向某处侵犯。
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劝谏:用委婉的语言规劝,多用来指臣下对皇上。 
能言善辩: 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 
谋略:计谋策略。
隐语: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用别的词句来表示;一种隐晦的语言。 
饶有兴趣: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 
栖息:有止息、隐居、暂住之意,另有寄居之所之意。
庭院:正房前面的宽阔地带;也泛指院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常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连用,原指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后世遂用"一鸣惊人、一鸣、一飞鸣、冲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但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恍然大悟: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指点: 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 
尽忠: 竭尽忠诚。多指尽瘁国事或身殉国难。
朝气蓬勃: 朝气,早上的空气,引伸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的气象;蓬勃,旺盛的样子。 朝气蓬勃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诸侯国: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指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可世袭的侯爵爵位。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 
震惊: 令人震动而惊异;震撼惊骇。 
掠夺: 凭借暴力抢劫、强取货物(如在战争中)。
濒于灭亡:面临灭亡。
3.归类记忆生字。
左右结构的字:饮 候 振 恍 悟 政 侵 掠
上下结构的字:君 怒 善 忠 吏
单一结构的字:臣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犯”,左右结构, 反犬旁的弯钩不宜太弯,撇画长短、方向有别。左高右低。 
“通”,半包围结构。内部偏右上些,但不能远离外框。书写时注意不要丢掉横撇下面的点。
“庭”,半包围结构,包围部分有可向右伸展的笔画,所以写的时候一定要向右伸展,这样能使字的重心平稳,左右平衡。其右侧从上到下依次偏右,字的外形大致成梯形。
“夺”,书写时要突出撇捺,左右开张,下边零件要紧聚翼下。
四 朗读全文
1.分段读课文。读准字音,巩固生字、新词。
2.朗读全文,看谁读得流利。
  1.学生们对故事比较陌生,在教学中教师直接揭题让学生说说在课文中找到课题,简单理解,然后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课文中的很多词语比较生疏,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集中理解,便于在后面的教学中放手学生独立阅读,互相探究感悟课文内容。
1.了解淳于髡用什么方法说服齐威王的,为什么他能说服齐威王。
2.理解隐语。
3.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投影,有关下雨的图片。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鸣惊人》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习了生字、新词。那么同学们都掌握字词了吗?
2.认读生字、新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3.淳于髡是用什么方法说服齐威王的,为什么他能说服齐威王?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 感悟课文
(一)大鸟不飞不叫
1.大家都用这个词夸奖了一个变化大得让你吃惊的人。在课文中,“一鸣惊人”出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找到这个句子读一读。
2.课件展示有关句子: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哇!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这句话说的是一只不普通的大鸟。这只大鸟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聪明的孩子在上文中找到了答案,请你来读。
4.课件展示有关句子:齐国有只大鸟,栖息在王宫的庭院中整整三年了。可是它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引颈啼鸣。大王,你可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
5.淳于髡是在给齐王讲故事呢,此时该怎样读?你来读。嗯,读出了疑问的语气。你来读。(故作神秘,令人好奇。)
6. “整整三年”时间真——,“既不……也不……”说明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这只大鸟在做了什么?对,它什么事情也没做。你能用“既不 也不 ”来说一句话吗?(上课的时候我们既不走神,也不乱讲话。)
7.淳于髡讲述了这样一只三年不飞也不叫的鸟,你来说说这是一只什么鸟?
(二)齐威王不闻不问
1.齐威王听说有这样一只在宫廷里待了三年不飞也不叫的鸟,“他一听心里就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淳于髡说的是齐威王?指名回答。
2.课件展示有关句子: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国君,后人称为齐威王。他即位后,将国家大事交给大臣处理,自己则不闻不问,终日饮酒作乐。
3.不闻不问,闻,就是听的意思,问就是询问。不闻不问的意思就是——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你还能说出“不X不X”这样的词语吗?和你的同桌比一比,看谁说得多。(不伦不类 不三不四 不依不饶 不干不净 不明不白 不偏不倚 不慌不忙 不痛不痒 不知不觉 不言不语 不理不睬 不屈不挠 不折不扣……)
4.是啊,齐威王身为一国之君,本应该勤政治国,可他对国家大事却不闻不问,就像淳于髡说的这只栖息在宫廷里的不飞也不叫的大鸟。
(三)隐语劝谏
1.虽然淳于髡表面上说的是这只不飞不叫的大鸟,实际上说的是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的齐威王。这就是隐语,就像猜谜一样。
2.淳于髡为什么要说隐语呢?指名回答。
3.课件展示有关句子:他知道齐威王喜欢听隐语,便心生一计,打算找个机会进谏。
4.这叫投其所好。看来淳于髡真的是能言善辩,富于谋略。
5.面对淳于髡的提问,齐威王是怎么回答的?
6.课件展示有关句子: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哇!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7.这只鸟不普通在哪里?哦,原来齐威王认为这只大鸟将作出惊人的举动,发生令人吃惊的变化。
8.你从哪里感受齐王有这样的信心?你找到了两个感叹号,在这里感叹号有什么作用?你也这样信心满满地读一读。大家像他这样读。
9.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原来,大王还是有心要振作起来啊!不只是我,还有淳于髡也明白了,大家找找描写他的神态的词语。
10. 课件展示有关句子:淳于髡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多谢大王指点!如今,大臣们正等待着这只大鸟振翅啼鸣呢!”
11.恍然大悟的意思就是——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12.自己的劝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淳于髡可高兴了,所以他说的话里也有两个感叹号,在这里,感叹号有什么作用?请你来读出他的高兴。来,大家一起读。
(四)齐威王一鸣惊人
1.齐威王听从了淳于髡的劝谏,不再沉迷于饮酒作乐,开始整顿国政。濒于灭亡的齐国,又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后人称为齐威王”。“威”是后人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2.你能用“威”字来组词吗?(威武、 威严、 威风、 权威、 助威、 威慑、 声威、 雄威、 军威、 威名、 威望、威风凛凛、八面威风、威震天下、威武不屈、耀武扬威、威风八面……)从同学们的组词中,我们发现“威”有使人敬服或惧怕的意思。齐威王就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人。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默读的时候,既不要读出声,也不要指读,集中注意力,认清每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想:文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齐威王令人敬畏。找到了,就轻轻地拿起笔,用横线画出来,多品味几遍。
4.说说你找到的句子。指名读句子。
5.教师小结:齐威王改革内政,赏罚分明,他令人敬畏。诸侯俯首,国力强盛,他威震四方。和第一自然段中描述的他作比较,你想说什么?(齐威王的变化真令人吃惊!这真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三 总结全文。谈谈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 “一鸣惊人”指的是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事情。它首先体现了每个人都有一种潜能,藏在内心深处,有些人已经在生活中体现了出来,而有些人需要别人的提醒与激励.也侧面写出了一个国家的成败不仅在与皇帝,大臣也是格外重要的。
  1.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阅读过程中,学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在这样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形成了。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又反过来加深了学生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2.自主学习,探究发现,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读的时间还给学生:阅读教学的主体是读。因此,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13 一鸣惊人
齐威王 国家 淳于髡
不闻不问 饮酒作乐 危在旦夕 能言善辩 心生一计
饶有兴趣 栖息庭院 不飞不啼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恍然大悟
整顿国政 赏罚分明 朝气蓬勃 国力强盛
1.看拼音,写词语。
guó jūn(国君) dà chén(大臣) zhū hóu(诸侯)
zhōng xīn(忠心) qīn fàn(侵犯) lüè duó(掠夺)
2.比一比,再组词。
站(站住) 巨(巨人) 候(时候)
战(战争) 臣(大臣) 侯(王侯)
脆(清脆) 宫(皇宫) 桶(木桶)
危(危险) 官(官员) 通(通过)
3.把词语补充完整。
不(闻)不(问) 饮(酒)作(乐) 危在(旦)(夕) 能(言)善(辩)
饶有(兴)(致) 恍然(大)(悟) (朝)(气)蓬勃 (一)鸣惊(人)
4.用上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1)一鸣惊人:
(2)既不……也不……:
(3)恍然大悟:
5.把下面的词语和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不闻不问 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危在旦夕 形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
能言善辩 容危险就在眼前。 
饶有兴趣 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 
恍然大悟 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 
朝气蓬勃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一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常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连用,原指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后世遂用"一鸣惊人、一鸣、一飞鸣、冲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但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成语出处:《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
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
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现意:现在多形容,某人的低调或者是隐忍是为了厚积薄发!不飞、不鸣,是要积蓄力量,为以后的"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打下基础。
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语,汉语拼音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词语解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鸣:动词,鸟叫。成语为褒义词。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本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这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也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成语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三 淳于髡
淳于髡(kun)(约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齐之赘婿,齐威王拜其为政卿大夫。淳于髡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度出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八年,楚发兵伐齐。齐王使淳于髡至赵国请救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之退兵。
淳于髡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曾经辅佐过魏惠王、陈轸等人。
四 齐威王
齐威王(?―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
齐威王原为侯,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旧临淄)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五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