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 三年级上(2018)22 寓言二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 三年级上(2018)22 寓言二则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6 22:2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寓言二则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成语“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两则寓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3.朗诵并背诵寓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两个寓言故事。
重点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
课时
三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4.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的心理。
多媒体课件。
一 揭示课文题目
1.板书课文题目。理解“寓言”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3.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则寓言,故事情节很生动。读了课文后,同学们一定会从中懂得一些深刻的道理。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2)小组内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集体认读生字、新词。
shǒu zhū dài tù lěi ér shǒu zhū jì fù dé tù
守 株 待 兔 耒 而 守 株 冀 复 得 兔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树桩。
触:抵,撞到。
走:跑。
折:折断。
颈:脖子
因:副词。于是,就。
释:放下,释放。
耒(lěi):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古代称犁上的木把。
冀(jì):希望,希冀。
复:又,再。
得:得到。
为:被,表示被动。
身:自己。
笑:笑柄
三 理解寓言的意思
1.小组交流,借助词语的意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3.对照课本上的译文纠正自己说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四 朗读译文,了解大致内容
1.朗读译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2.说说这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五 朗读译文,了解大致内容
1.课件出示译文。
有个宋国人在耕作,田里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跑过,撞到树桩,折断脖子死掉了。这个人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他没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2.小组交流:
(1)译文共几句话?(3句)
(2)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句:个宋国人在耕作,田里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跑过,撞到树桩,折断脖子死掉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①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野兔撞到树桩,折断脖子死掉了?(学生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a.后面有猎人追赶
  b.受伤了
  c.有野兽追击
  d.他发现前面有好玩的东西
  e.他想到森林外面去玩一玩
  f.他想出去找朋友玩
  g.他和别的野兔比赛跑步
   ……
②小结:同学们刚才说的种种情况确实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因为这些原因,使野兔撞到树桩,折断脖子死掉的可能性大吗?(不大,几乎没有可能。)
③种田人意识到这一点了吗?从哪里知道?(这个人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这也是事情的经过。)
第二句:这个人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事情的经过)
①想象一下,那个人是怎么等的?(小组交流,教师小结:你们看,早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他已经坐在树桩旁等了;中午,太阳高照,他没回家休息,还是坐着等;傍晚,太阳已经下山了,他仍旧在等,从早到晚,他一直都在等。)
②他等到撞死的兔子了吗?(学生各抒己见。)
第三句:他没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事情的结果)
①从捡到兔子的那天起,他便一直坐在树桩旁傻等(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个星期后……一个月后……)每天,他就是在那儿撞运气,可直到最后,他还是没又等到兔子。等来了什么?(宋国人的嘲笑)
②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宋国人为什么嘲笑他?(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③展开想象说说宋国人是怎样嘲笑那个人的?(学生各抒己见。)
六 图文结合,理解寓意,拓展延伸。
1.同学们看课文插图,现在假如你从种田人的身边走过,看到他正在守株待兔,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假如王老师现在就是那个种田人,我在这里傻等兔子呢。哎呀,我都等了一年了,这兔子怎么还不来呀!(生:兔子不会再来了,你还是回家种田吧!) 师:我都等一年了,放弃的话太可惜了。你们看种田人真的是执迷不悟,谁能用道理来劝劝他,让他心服口服。 生:要想有收获,要付出劳动才行。 师:哦,同学们你们这么一说我知道了,这件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要想有收获,不能靠运气。我呀,现在就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去。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
2.像守株待兔这样寓言故事还有很多,你们瞧,(出示图片)刻舟求剑、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课后有时间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更多的寓言故事。
1.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利用小组教学,依靠大家的力量,运用各种方法来识记生字。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质疑、解疑的能力。
2.本着语文教学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读为本,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1.学会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滥竽充数”说明的道理。
4.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不住的。
5.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了解生活中“滥竽充数”的现象。
6.能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多媒体课件。
一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守株待兔》,谁说说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2.师:什么叫寓言?
3.师:列举你们所知道的寓言故事?
4.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滥竽充数》。
(师板书课题:滥竽充数,学生齐读。)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2)小组内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集体认读生字、新词。
làn yú chōng shù qí xuān wáng nán guō chǔ shì
滥 竽 充 数 齐 宣 王 南 郭 处 士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必:必定。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食:音lǐn,官府供食。
愍王:宣王的儿子。
立:即位。
好: 音hào,喜欢。
三 理解寓言的意思
1.小组交流,借助词语的意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3.对照课本上的译文纠正自己说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四 朗读译文,了解大致内容
1.朗读译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2.说说这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五 朗读译文,了解大致内容
1.课件出示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必定要三百人一起吹。一位姓南郭的先生请求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齐宣王死后,齐闵王即位,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2.小组交流:
(1)译文共几句话?(3句)
(2)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句:齐宣王让人吹竽,必定要三百人一起吹。(事情发生的原因)
这句话讲了谁,他有什么喜好?(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评议并小结。)
第二句:一位姓南郭的先生请求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发给他同其他几百人一样多的口粮。(事情的经过)
①想象交流:南郭先生是怎样给齐宣王吹竽的?(不会吹、装腔作势、照样子学、作假)
②一个不会吹竽的人,却能得到很高的待遇,而且还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这是为什么?(会作假、在三百人的乐队里、齐宣王选拔人才时制度不严格)
③过渡: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能永久的混下去吗?
第三句:齐宣王死后,齐闵王即位,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事情的结果)
①南郭先生很会作假,又能获得高待遇为什么还要逃走?(齐宣王死后,齐闵王即位,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演奏)
②教师小结: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当真相暴露时,他只好夹着尾巴逃走了。
六 寓言运用,巩固理解。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子,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选择“滥竽充数”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滥竽充数:①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有才学的人群中欺骗别人;
       ②比喻以假冒充真的,以次冒充好的;
       ③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的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1)做买卖要按质论价,讲究信誉,不能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
(2)不懂就不懂,不能在大伙儿里边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
(3)班长小红谦虚地说:“这次被评为文明班级,都是全体同学干出来的,我不过是滥竽充数,挂个空名而已。”( )
(4)德化南门农贸菜市场有一些经营者把烂鱼放到鲜鱼中滥竽充数,以高价格卖出。( )
六 拓展阅读。
在成语中还有个成语与“滥竽充数”的意思相近,你知道是哪个成语吗?师课件出示《鱼目混珠》,让学生自行阅读。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1.成语故事的教学不只是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上,更重要是通过内容懂得故事要揭示的含义。这个环节我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再层层深入,把故事的含义突显出来:"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让学生有一个思索,探究的过程。
2.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寓言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所以,我在巩固训练中,设计了“滥竽充数”在生活中的几种用法,让学生理解后选择答案。一个个生活中的例子,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教师的任何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已经将“人必须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弄虚作假”的道理深深刻在了脑海中,必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守株待兔
有人耕作 兔撞树桩 折脖死掉 守桩等兔 没能得兔 却被嘲笑
——不劳而获 一无所得
滥竽充数
宣王听竽 必定三百 南郭请求 宣王高兴 发给口粮 闵即位 单个演奏 南郭逃走
——无才无学 弄虚作假
1.看拼音写词语.
shǒu zhū dài tù(守株待兔) làn yú chōng shù (滥竽充数)
2.按原文填空。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一 寓言简介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的结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得最多。汉魏以后, 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三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更为多见。
寓言,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二 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三 世界最早的寓言集《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代希腊曾广泛流传着几百则短小的寓言故事,它们的作者相传为伊索。伊索原是奴隶,由于才智出众,善讲寓言故事,受到主人的赏识,被解放为自由民,但今天的《伊索寓言》是经过后人改写而成的。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主角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作者通过描写动物之间和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奴隶、平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有的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和富有者的专横霸道,对贫弱者的苦难处境寄予同情。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练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曾得到过启发和乐趣。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四 寓言两则
1.狐狸和葡萄
从前,有一只狐狸走过一个葡萄架。葡萄熟了,一串串挂在高高的葡萄架上,晶莹剔透,十分诱人。狐狸垂涎三尺,葡萄架很高,狐狸向上蹦,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它无可奈何地走了,边走边自我安慰:“这些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我根本就不想吃。”
2.马和狗
狗和马一起替农夫干活。一天,它们开始讨论起彼此的功绩。“耕田、拖车,固然是高尚的活儿,”狗说,“可我从未听说过你还有其他什么功绩。你怎能跟我相比呢?我白天在牧场保护牲口,夜里我看守门户。”“一点儿也不错,”马回答说,“不过你要记住,如果没有我耕田,你在这儿就没有什么可以看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