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大禹治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大禹治水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6 22:24:0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3 大禹治水
教学
要求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重点
难点
1.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2.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积累文中的好词。
3.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一 师生交流,揭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禹治水”,这儿的水指的是什么水?见过洪水吗?(播放洪水录象片段)
4.学生交流感受,教师评议并小结:洪水来势汹汹,让人胆战心惊,所以人们说说洪水猛兽。   
5.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 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导识字。
dà yǔ huá xià fàn làn xī rǎng dǔ sè
大 禹 华 夏 泛 滥 息 壤 堵 塞
màn yì shòu fá záo kāi shū tōng lěi qǐ
漫 溢 受 罚 凿 开 疏 通 垒 起
dī bà qǔ qī jǐn jǐn huī fù
堤 坝 娶 妻 仅 仅 恢 复
(2)指导书写。 
“华”,书写时注意与“毕”相区分。
“息”,上下结构,上面是“自”,不要写成“白”。
“怒”,书写时注意与“恕”相区分。
“越”,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察”,上下结构,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间架结构,要紧凑。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写了洪水的危害。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主要写鲧治水失败被天帝处死。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1.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本课教学时,我找来有关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这些图文资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有关的故事啦!我扣之心弦地提出:“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学习知识,了解课文内容,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空间。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2.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投影。
一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议和小结。
2.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3.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交流)
引读:结果——(出示句子)
禹和百姓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的英雄,为了赞美他的功劳,尊称他为“大禹”。从此,大禹这个名字代代相传。
4.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大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些问题。(板书:伟大)
[设计意图:过渡的这三个问题,提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冲毁村庄 淹没农田 四处逃散 四处漫溢)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鲧和禹)他们什么关系?(父子)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鲧:堵塞洪水;禹:开凿大山,疏通大河,垒起堤坝,引向大海。)
(4)鲧临的死对儿子有什么影响?(禹为父亲受罚感到难过,下定决心制服洪水。)
(5)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鲧失败,禹成功。)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大家说了,禹治水和他父亲不同,他父亲主要采取堵的方法,禹主要采取疏通的方法,那么,禹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第三部分,一边默读一边画出描写禹做法的词语,写写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大山,疏通大河,垒起堤坝,引向大海”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想象交流: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
情感体验: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
(2)引导学生从“四处奔波、一心治水、路过、顾不上”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补充资料: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情感共鸣: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说一说。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四、 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同学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禹和百姓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英雄,为了赞美他的功劳,尊称他为“大禹”。从此,大禹这个名字代代相传。
(1)想象欣欣向荣的景象: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
(2)交流探究: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五、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朗读全文。
2.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3.读后交流体会。
4.“像大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
〔设计意图: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1.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四、五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各抒己见,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介绍大禹治水时“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看一看。”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补充资料,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2.总结延伸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禹和百姓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大家十分感激这位治水英雄,为了赞美他的功劳,尊称他为“大禹”。从此,大禹这个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我引导学生想象洪水被制服后欣欣向荣的景象,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这时,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最后,老师总结,鼓励学生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如此激情,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洪水泛滥 冲毁村庄 淹没农田 四处逃散
  大禹治水 治水过程  四处奔波  智慧超群  过家不入
       制服洪水 欣欣向荣 安定生活 感激赞美
1.看拼音,写词语。
hóng shuǐ(洪水)  yān mò(淹没)  chǔ sǐ(处死) 
zhì fú(制服)  kǎo chá(考察)  gù bù shàng (顾不上)
2.比一比,组词语。
华(华丽) 赛(比赛) 逃(逃走) 冒(冒着)
毕(完毕) 塞(堵塞) 跳(跳远) 昌(昌盛)
爱(喜爱) 淹(淹没) 反(反正) 提(提起)
受(接受) 俺(俺们) 仅(不仅) 堤(河堤)
3.填上合适的词语。
冲毁( ) 淹没( )
堵塞( ) 治理( )
勘察( ) 疏通( )
垒起( ) 告别( )
4.读句子,根据划线部分的意思,在括号中填上相应的成语。
(1)很快,天地知道鲧偷了息壤,突然变了脸色,大发脾气(勃然大怒),命令火神祝融处死了鲧。
(2)禹和百姓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大地又恢复了草木茂盛、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5.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
提示:可以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一 大禹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约公元前2070年,禹之子启继位称王,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禹利用自己“号令天下”的权威,扶植儿子启的势力,使启得以攻杀接替禹位的东夷首领益,并征服其他不服从自己的部落。大禹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后安葬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
二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三 大禹陵
大禹陵在绍兴市区东南山清水秀的会稽山麓,距城区6公里,是一处合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高低错落,各抱形势,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美。司马迁《史记.夏本记》载:“禹会诸候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 千百年来人们崇敬其治水精神,缅怀其功德,祭祀经久不断。1995年4月20日, 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代表和海外来宾1000多人举行隆重的公祭大禹典礼,发扬光大大禹精神。时隔20余日,江泽民主席来此谒陵,回京后专门为新建成不久的大禹陵牌坊题“大禹陵”三字。大禹陵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