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选做题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选做题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7 20: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高考选做题之1.感受命题特点。
2.掌握解题思路。
3.了解备考方略。【教学目的】 jiɑoxuemudi【考纲表述】 kɑoɡɑnɡbiaoshu 着重体现“应用·拓展”与“发展·创新”两大目标。侧重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作品的主题表达,知人论世,探讨文本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及社会价值;就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
有创意解读,就某些问题提
出独到见解。 赋分12分左右。【真题解读】 zhentijiedu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
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
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0字左右。(9分)【真题解读】 zhentijiedu1.选材上
遵循考纲,围绕已学重要概念和思想来组织;
选材精当,为浅易文言选段;或多段比较,或
单段阅读。2.设题上
设置两道小题,呈现难易梯度;
分析主题表达,探究现实价值。【真题解读】 zhentijiedu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
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
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0字左右。(9分)【真题解读】 zhentijiedu参考答案: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
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
“以及”表明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
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
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
【真题解读】 zhentijiedu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
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
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0字左右。(9分)【真题解读】 zhentijiedu参考答案: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1. 把握文本内涵,紧扣题干指向【解题思路】 jietisilu2. 选择定点角度,关联现实意义【迁移训练】 qianyixunlian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门生中极善学习。《论语·学而》中有他与老师的一段交谈。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师生交谈的是人贫穷或富贵时的处世态度,子贡从孔子的言论中得到更高的有关修身的启悟,这种好的学习之法,自然得到孔子的赞扬,说他可以同子贡谈论有深意的《诗经》了。
【注】①出自《诗经?卫风?淇奥》,诗句大意是,君子修身就像加工骨器玉器, 要切磋琢磨。 ⑴ 与孔子交谈,子贡得到了怎样的修身启悟?(5分)
答:?????????????????? ?????????????????????????? ????????????????
⑵ 试用一成语概括子贡的学习之法,并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的认识。(150字左右)(7分)
答:????????????????????????????????????????????????????????? ??????
(1)与孔子交谈,子贡得到了怎样的修身启悟?
(5分)
参考答案:(1)子贡感悟到孔子的言论境界更高远,(1分)修身应追求安贫乐道、为富好礼的更高境界(2分);同时修身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琢磨,达到更高境界的过程(2分)。
⑵ 试用一成语概括子贡的学习之法,并结合自身
体验谈谈你的认识。(150字左右)(7分)
参考答案:举一反三(告往知来)的学习之法。(2分)认识:学习要善思会学,能迁移已知,由浅入深,推知新内容,悟得高境界等。(5分)答案示例:举一反三(告往知来)的学习之法。(2分)学习要善于思考,由浅入深,根据已知推知新内容(摆出观点)。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只懂得就题解题,不思归纳提升,同类型题换张“面孔”就束手无策;我们要不断思索,寻找规律,总结方法,通过规律和方法解决这一类题,并不断拓展延伸,从而悟得更高的学习境界或人生境界(联系现实,分析说理)。1. 把握文本内涵,紧扣题干指向【解题思路】 jietisilu2. 选择定点角度,联系现实意义3. 表述准确全面,条理清晰严谨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段似实而虚的描述:
“今子(惠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
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
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
安所困苦哉!”(《逍遥游》)
【迁移训练】 qianyixunlian 惠子有一棵大树,因它长得不合规矩而以为无用。但在庄子看来,大树既成大树,就让它在“无何有”“广莫”的旷野自由生长,人徜徉或躺卧树下,可做精神上的“逍遥”,而大树也不会有遭受砍伐的“困苦”。
(1)文中的“大树”喻指什么?(4分)
答:
(2)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启悟?请结合“逍遥游”的思想进行探讨。(150字左右)(8分)
答:
(1)文中的“大树”喻指什么?(4分)
参考答案:(1)指看似无用却堪为大用的事物。(2)答案要点:庄子对于器物的无用之大用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不求为现世所用,而求“逍遥游”,实现物我的超越;庄子超越物类而“逍遥游”的人生态度,是随顺自然而进入一种精神自在境界的表现;等。(谈好一种启悟即可)(8分)(2)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启悟?请结合“逍遥游”的思想进行探讨。(150字左右)(8分)答案示例:我从这段文字感悟到,在对待某些事物时,我们应随顺自然,从而获得心的宁静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摆出观点)。庄子认为对于“不合规矩”的大树无需担忧,应顺其自然本性,让其为人获得精神的逍遥而立于旷野(结合材料);庄子强调的是超越世俗的“有用”,让物以一种自然本真的方式存在于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认清自身的特点,找到自己的舞台,我们都可成为有用之才。(联系现实,分析说理) 1.了解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出现过
的经典概念和思想。3.掌握阅读理解的常用方法,尤其是探究题
的答题技巧。【备考方略】 Beikaofanglue2.加强古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
的能力。【课后巩固】 kehougonggu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语·子路》记载:“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说的是一个叫直躬的人,父亲偷了羊,作为儿子的他告发了父亲。叶公认为直躬是正直的人,孔子却不赞同直躬的做法,说:父亲当为儿子隐瞒,儿子当为父亲隐瞒。 《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晋国邢侯与雍子为封地鄐的疆界争讼,上卿韩宣子令代理司法官叔鱼审案。因雍子把女儿献给了叔鱼,叔鱼便判雍子胜邢侯败。邢侯在朝堂上怒杀了叔鱼和雍子。韩宣子问叔鱼的哥哥叔向,该怎样处理。作为晋国的执政叔向说:雍子献女贿赂法官;叔鱼贪美色枉法,邢侯私自杀人。根据法令,三人均该死罪。韩宣子采纳了叔向的意见。孔子称赞叔向: “治国制刑,不隐于亲。”弟弟犯了
罪,做哥哥的却不偏袒,保证了
司法的公正。(1)同是犯有罪责,孔子主张父子间“亲亲相隐”,却又称赞叔向“不隐于亲”的行为。这体现了儒家怎样的伦理观?(5分)
答: (2)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亲亲相隐”这一主张的看法?(7分)
答: 参考答案(1)孔子反对直躬告父,称赞叔向不隐
于亲,依据的都是“礼”。(1分)孔子反对直躬
告父,所站的是“父子有亲”的人伦的立场,体现
了孝的精神。(2分)孔子称赞叔向不隐弟罪,所
站的是“君臣有义”的人伦的立场,体
现了忠直的精神。(2分) 参考答案(2)赞同。“亲亲相隐”是出于对人性
的尊重和对天伦的敬畏,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和
对人的关怀,它更有助于亲情的建立和家庭的和
谐;况且其容隐权也不是没有限度的,它只适用
于一般的案件,而不包括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
会公共利益的案件。
(2)反对。“亲亲相隐”会造成道德价值的混
乱,影响法律的权威地位,使个人
亲情凌驾于法律之上,甚至导致腐
败;且 “亲亲相隐”必将使公安司
法机关侦破案件的难度增加。
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庄子·外篇·山木》补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