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7 20:44:49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课程名称:《寡人之于国也》
学科:语文
年级:高一
孟 子 名 言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学 习 目 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2、诵读文章;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预 习 检 测王好战 饿莩 弃甲曳兵
衣帛 数罟 不入洿池
庠序 不王者 鸡豚狗彘hàoyècù gǔwūtúnzhìxiángpiǎoyì wàng疏 通 文 意

请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决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标注不理解的地方。
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小组代表提出疑问。
疏 通 文 意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 代 学 校 名 称?1、庠、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2、国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3、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4、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翻 译 句 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 本 研 习 总结概括孟子“尽心”的具体措施?孟子“尽心”的具体措施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养生丧死无憾不王者,未之有也不可胜食不可胜用老有所安衣帛食肉无饥兴办教育(粮)
时 代 背 景
公元前361年,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
孟子的仁政思想传承至今对后世有哪些影响?经济、文化、环境、教育拓 展 延 伸作 业 布 置1.背诵全文。
2.写一篇演讲稿:《我梦想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