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8-18 12:2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备课班级
八年级
上课时间
执教人

课题: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课时
教学设计
课 标
要 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材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是该区域高海拔地势、高寒气候与多雪山冰川、多湖泊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是非常典型的学习素材。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学习和认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问题具有典型意义。本节教材设置了两个标题。“江河的源地”主要围绕“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选择、编排学习内容,教材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特征,而是突出“三江源地区为何被誉为中华水塔、为什么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两项内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选择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三项内容。






1.查阅地图,说出三江源的位置特点;结合景观图,描述三江源的自然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通过资料判断河流源头。说出三江源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涵义。
3.了解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重点
“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难点
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提炼课题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作用、生态环境的恶化及保护措施
教法学法
指导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观看三江源地区的景观图片
──印象三江源
展示三江源地区的景观图片。
初步建立三江源地区的感性认识




结合地图了解三江源的位置和范围
理解“中华水塔”的含义
(一)走进三江源──位置范围
1.情景创设:展示图片“高寒地貌、高原湿地、高原生态”,学生观察,推测这些图片来源于哪个地区。
2.我们去哪里?
(1)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三江源地区,结合地图,你能猜出为什么叫这个名称吗?有哪“三江”?“源”说明什么问题?
(2)结合地图确定三江源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3)描述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
3.师生总结:对积极读图、析图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
承转:通过刚才的图片,我们发现三江源地区雪山连绵、冰川耸立、湖泊星罗、沼泽密布,给人一种水乡泽国的感觉。接下来我们品味雪国水,透视三江源。
(二)透视三江源──“中华水塔”
1.阶梯位置:展示地形图,描述三江源地区所在的阶梯,猜测这种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2.形象类比:生活中,水塔是建在高处的储水池,利用落差实现自动供水;而三江源地区矗立在高峻的青藏高原上,类似于“水塔”源源不断地通过长江、黄河、澜沧江等“输水管道”向下游送水。
3.数说美称:
(1)读数据,说出三江源地区输出水量占各条河流输水总量的比重是多少。通过数据说出“中华水塔”美称的由来。
(2)数据对比,说出三江源地区水源对哪条河流的影响更大?简要分析原因。
4.梳理结论:关键词整理──储水池、输水管道。应知道指的是什么地理事物。
(三)探秘三江源──追根溯源
1.问题提出:三江源地区为什么会成为许多大河的源头?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分析“中华水塔”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了解三江源地区成为三条河流源头的原因
了解确定河流源头的一般原则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意义、存在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2.探寻过程:合作探究,分别说出三江源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
3.揭秘水“源”:三江源地区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但刚才的分析显示本地区降水不丰富,为什么却成为大河之源呢?水源从何而来?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分析地形、气候、河流间的关系。
(1)结合示意图,描述海拔高→气温低(高寒)→雪山广布→冰库→融化→地势不平→湖泊沼泽较多。
(2)明确江河的最初水源来自哪里?湖泊和沼泽的功能有哪些?
(四)分组活动──大河探源
1.图行天下看源头:提供三江源头水系图,设置问题:散乱的源头水系图上,哪条才是真正的发源地?分组选任务。
2.黄河源头在哪里?确定河流源头的划分原则:河流唯远,综合流域面积和流量。描画两条河流,一是为了定位,二是通过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而确定源头。
3.考察长江方案多:本活动是对探源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在测量河流长度时,注意选好起点,用细线重合法化曲为直,借助比例尺量算各支流长度,进而对比长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正本清源澜沧江:通过实例说明河流唯远的原则在实际定源中的运用。
(五)大美三江源
自主学习:找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意义,说出三江源地区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理解生态屏障的涵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等生态功能。
1.通过数字及图片,就海拨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我国重要的涵养水源等问题展开讨论,理解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列举实例,说出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分析产生的原因,说出自然和人文原因间的关系,提出具体措施。
3.理解自然保护区设立过程和意义。
通过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三条河流源头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大河探源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通过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意义、存在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保护措施,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三江源地区。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探究,我们认识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环境就在身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保护环境要从自我做起。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一、江河的源地
1、中华水塔
2、江河源头
二、三江源的保护
1、重要意义
2、环境问题
3、措施对策




新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课堂达标训练
(选做)综合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