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有趣的夸张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有趣的夸张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8-08-17 09:07:53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有趣的夸张有趣的夸张 一个丁老头 借两玻璃球
我说三天还 他说四天还
追他一大圈 买了三根韭菜
花了三毛三 买了块豆腐
花了六毛六 买了串糖葫芦
花了七毛七
先来画几笔做做热身运动吧!丁老头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丰子恺《! ?》 丰子恺!?猜一猜:他是谁?如何画好肖像漫画?怎样画漫画?一. 简略与符号化  使用基本符号时,尽可能约简符号的数量和种类,用最少的符号表现出最优的形式效果。一. 符号化的语言发式及五官头发

眉毛

耳朵

嘴巴

鼻子

眼睛

一. 简略与符号化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二. 夸张与变形找一找主要特征,先用文字写出来,作个计划,然后动手再画。长方脸
棱角分明
大鼻子
八字眉
大笑时五官都聚到了一起肖像漫画步骤课堂练习请为你的同学画一幅夸张有趣的肖像漫画。线条简洁
造型夸张
人物特征突出 
  对人物造型进行夸大变形,通过联想,借用动物或器物的某些局部特征表现人物形象。课后拓展借代与联想借代联想的方法表现请用借代联想的方法表现动画简史
两万五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洞穴上的野牛奔跑分析图是人类试图捕捉动作的最早证据,在一张图上把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画在一起,这种“同时进行”的概念间接显示了人类“动”的欲望。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画作上的人有四只胳膊,表示双手上下摆动的动作;中国绘画史上,艺术家有把静态绘画赋予生命的传统,如南朝谢赫的“六法论”中主张“气韵生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画中仙”人物走出卷轴同样体现了古人对活动画面的诉求。这些和动画的概念都有相通之处,但真正发展出使画上的图像动起来的功夫,还是在欧洲。
1824年,英国人皮特?马克?罗葛特首先发现了视觉暂留。
1824年英国人约翰?A?帕瑞思发明了“幻盘”(或留影盘)。圆盘的一面画了一只鸟,另外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被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
1832年,比利时人约瑟夫?普拉托把画好的图片按照顺序放在一部机器的圆盘上,圆盘可以在机器的带动下转动。这部机器还有一个观察窗,用来观看活动图片效果。在机器的带动下,圆盘低速旋转。圆盘上的图片也随着圆盘旋转,从观察窗看过去,图片似乎动了起来,形成动的画面,这就是原始动画的雏形。
1906年,美国人 詹姆斯?斯图尔特?布莱克顿制作出一部接近现代动画概念的影片,片名叫《滑稽脸的幽默相》,该片被誉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
1908年,法国人埃米尔?科尔首创用负片制作动画影片,所谓负片,是影象与实际色彩恰好相反的胶片,如同今天的普通胶卷底片。采用负片制作动画,从概念上解决了影片载体的问题,为今后动画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科尔也被称作是“现代动画之父”。
1909年,美国人温瑟?麦凯用一万张图片表现了一段动画故事《恐龙葛蒂》,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象样的动画短片。
1913年,美国人伊尔?赫德创造了新的动画制作工艺”赛璐璐片“,他先在塑料胶片上画动画片,然后再把画在塑料胶片上的一幅幅图片拍摄成动画电影。多少年来,这种动画制作工艺一直被沿用着。
1928年,华特?迪士尼创作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号汽船》;
1937年,又创作出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他逐渐把动画影片推向了颠峰,在完善了动画体系和制作工艺的同时,还把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了起来,被人誉为”商业动画之父“。
1995年,皮克斯公司制作出第一部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使动画行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课件8张PPT。水墨动画是否会成为,即将消失的记忆?导语
为什么在记忆的深处总是忘不了那一抹灵动的笔墨——水墨动画。水墨动画是中国寻求有中国特色动画道路的一次杰出的尝试。一部部精彩的水墨动画伴随着80一代人的成长,简单的情节,平凡的台词,却使人感受到来自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气韵生动”的审美感受,也许这正是使人无法忘记的原因。在动画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水墨动画渐渐退出了孩子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日本、美国的动画。回顾水墨动画的发展历程,我们感慨万千,也不禁有所忧心。 美影厂组织了动画片厂的骨干创作人员开始试验。最后完成了长约10分钟左右的《水墨动画片断》,它较好地表现了笔墨视觉效果,并且能够形成流畅的动作。此片受到动画家和业内人士的肯定,初试成功。 50年代后期 水墨动画的曙光期 60年代 水墨动画的成长期 1960年,以齐白石先生的画为蓝本的影片《小蝌蚪找妈妈》拍摄完成。影片富于儿童情趣,又含知识性与哲理性,成功地达到了初期的预想:其一,反映齐白石先生的水墨画风格;其二,把水墨画和动画的动作相结合使水墨画动起来。“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80年代 水墨动画的璀璨期 1988年拍摄的《山水情》在题材上也是一部非常适合水墨动画的影片。《山水情》中杰出的水墨技法与古琴技艺无不出自名家之手。不仅情节铺陈内敛而富于东方韵味,而且有大量的山水场景,适合水墨来表现。水墨动画的辉煌一刻 <<小蝌蚪找妈妈>>
1976年获瑞士第1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1962年获第1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法国第4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片电影节儿童片奖
  1964年获法国第1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978年获南斯拉夫第3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1981年获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4届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二等奖
<<鹿铃>>
  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同年7月获苏联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
<<山水情>>
  1988年获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片大奖
  1989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少年儿童电影节勇与美奖
  水墨动画画面感染力削减
由于水墨动画是在通过摄影机模仿水墨画,传统水墨画中的涉及笔墨力量感、韵律感、墨意浓淡、枯湿带来的语言效应,其中的韵味是没有办法完全复制到水墨动画里来的
水墨动画动作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表现在:水墨这种表现形态的要求对水墨动画制作工艺的限制。水墨动画的戏剧性缺失
中国动画创作者从中国绘画和民间艺术中取材,把动画与其他艺术门类结合,创造出许多新的动画片种。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影片在得益于材料、表现形式的新颖性的同时,都造成动画电影本身戏剧性的缺失。
外来的“动画”好念经
部分外国动画片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的国产动画产业,特别是水墨动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