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生命》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悟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掌握雕塑的基本语言。
技能目标:尝试泥塑造型,掌握雕塑的语言,探究生活中实物材料的新生命,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和形式,有创意地设计、制作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雕塑作品。
情感目标:体验雕塑创造的乐趣,增强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和审美感悟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合理运用雕塑语言表现空间与体积。
教学难点:雕塑语言的创新性表现及审美表达。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范作、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雕塑的种类等相关知识,直接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欣赏感悟
围绕雕塑的语言、表现形式,从传统到现代雕塑的创作过程展开。让学生从作品赏析、材料感受、方法探究、体验感悟、构思创造、实践展示等环节,从生活到艺术,从传统到现代层层递进,开启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雕塑生命的体验中领悟艺术创造的魅力及其规律。
(二)思考探究
艺术家们是如何让雕塑绽放生命的呢?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材质?哪些雕塑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呢?可以选用什么方法使材料呈现体积与空间的艺术性?
(三)创作实践
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合作的手段、个人的感受、材质的肌理等,归纳材料的创意体现和审美价值:材料肌理的特质美、构成效果的装饰美、易于操作的亲和美、富于想象的创造美。小组讨论,用手边的不同材料,合作拼装一件小雕塑或用陶土为同学塑造肖像。
(四)展示分享
班级展示作品,小组交流创意、制作方法及需要解决的难题,分享成功的快乐。
三、课堂小结
点评学生的作品进行小结。
四、布置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小组内未完成作品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