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朗润(rùn) 嘹亮(liáo) 酝酿(liáng) 黄晕(yùn)
B.粗犷(kuǎng) 贮蓄(zhù) 碣石(jié) 静谧(mì)
C.澄清(chéng) 池畦(qí) 莅临(lì) 看护(kàn)
D.着落(zhuó) 竦峙(sǒng) 窠巢(cháo) 烘托(hō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曲径通幽
B.津津乐到 梦寐以求 德高忘重
C.反老还童 抖擞精神 诗情画意
D.天气响晴 咄咄逼人 繁华嫩叶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秋季百花凋零,只有菊花精神抖擞地开着。
B.经过努力,张军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一中,心里异常兴奋。
C.毕业典礼那天,男女同学打扮得花枝招展,意气风发,灵动的青春在校园里尽情飞扬。
D.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玩起了打雪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 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 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5.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关于冬至有很多俗语,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选项。( )(3分)
冬至日后,白昼逐渐变长,古人认为这是天地间阳气恢复的体现,所以有“①__________”的说法;我国民间对冬至很重视,大家围炉温酒,团聚闲话,把冬至当作一个重要节日,因此有“②__________”的说法;冬至日,温州民间有“③__________”的说法,在这一天给孩子吃汤圆,教导孩子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A.冬至大如年 B.过了冬至大一岁 C.冬至一阳生
6.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写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内容,全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C.《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仅用了28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D.《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热爱之情。
7.诗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乡思”是古代文人墨客写诗作赋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许多诗词中都流露出作者的离愁别绪。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 , ”两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唐朝诗人王湾也在《次北固山下》中用“ ? ”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这种情感。
(3)“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8.某中学开展,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6分)
(1)阅读下面材料,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10字以内)(4分)
材料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材料一: 。
材料二: 。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2分)
9.名著阅读。(3分)
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 )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二、阅读探究(37分)
(一)古诗词赏析(10分)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分)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两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3分)
(乙)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1.(1)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了环境 的特点。(2分)
(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2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②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女。 ②卒:完成。
12.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去: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
欲: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
13.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2分)
(1)问之,曰:“欲作针。”_____________
(2)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秋的济南
付秀莹
①到济南的时候,是十月底,秋已经深了。
②朋友说,到南部山里看月亮,数星星。心想好雅致的念头,便兴头头去了。当时节,山间层林尽染,斑斓绚烂,是秋的极致了。有各色奇石,在山里随意散落着,不言不语。柿子树上还有柿子,一盏盏小灯笼似的,在秋阳里晶莹耀眼。有朋友忍不住淘气起来,
爬上去摘柿子,不一会儿,果然捧了柿子过来,给我们吃。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来,阳光里仿佛下了一场金色的急雨。群山寂静,天上有几块闲云,悠悠飞过来,不知什么时候,又飞走了。
③晚饭后,月亮升起来了。山里的夜晚,已经有十分的凉意。夜空深邃,月亮圆圆的,好像是女子皎洁的脸。星星稠密,却不太耀眼,许是被月亮的光芒比下去了。月光汹涌,仿佛能听见汩汩流淌的声音。夜风拂过林木,萧萧飒飒,有无限的秋意。群山越发幽静了。月光满山,月色满怀。整个人好像都变得澄澈清明起来。我们都不说话,生怕惊动了这清清的月色。不知道是一只什么鸟,叫了一声,半晌,又叫了一声。
④这么多年了,在生活的泥淖里深陷,有多久不曾看过这么好的月亮了?
⑤小时候乡下的月亮,好像是金黄的。熏染了炊烟和鸡鸣狗吠,有人间烟火气,是可以亲近的。这山里的月亮,或许是因了泰山余脉嵯峨,另有一种高洁清越,教人不免有悲怀,直想把凡心俗念都覆手抛了,在这山林间隐居,或者随了嫦娥,到广寒宫里去。
⑥次日回到市里,泛舟大明湖上。湖水清澈,更见深沉了。秋水长天,岸边的芦苇飞白,同满池残荷呼应着,别有一种寥落之美。
岸上的杨柳倒是依然碧绿,依依垂下来,参差披拂,在风里蹁跹不已。隐隐有丝竹之声,穿林渡水而来,同啁啾的鸟鸣交织着,教人不免恍惚,这尘世间竟然有如此闲雅所在,济南人实在是有福了。
⑦弃舟登岸,来到芙蓉街,则是另一种味道了。据说,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得名。早年间,这里曾是济南府的繁华之地,商贾云集,多深宅大院。岁月变迁,而今,这里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小吃街了。然而,芙蓉泉,她还在吗?一路询问,到底是找到了。芙蓉泉藏身在民宅里,一个小院的墙根下。泉里倒还有鱼,活泼泼游动着,好像是芙蓉泉旧年的信物,又好像是生活的某种隐喻。时光如逝水。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是这泉水里的倒影吧。
(有改动)
16.选文围绕“秋的济南”重点写了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3分)
17.选文描写秋天济南月亮的同时,在第⑤段又写到了小时候的月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8.品析句子。(4分)
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来,阳光里仿佛下了一场金色的急雨。
(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9.谈谈你对选文结尾“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是这泉水里的倒影吧”一句含义的理解。(4分)
三、作文(50分)
20.“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多姿多彩,风景如画,美不胜收。你爱哪一季的哪一景?请将此景描绘出来,供大家欣赏,好吗?
请以“我爱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抓住特征写景,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朗润(rùn) 嘹亮(liáo) 酝酿(liáng) 黄晕(yùn)
B.粗犷(kuǎng) 贮蓄(zhù) 碣石(jié) 静谧(mì)
C.澄清(chéng) 池畦(qí) 莅临(lì) 看护(kàn)
D.着落(zhuó) 竦峙(sǒng) 窠巢(cháo) 烘托(hōng)
【答案】1. D
【解析】:A. 酝酿(niàng)B. 粗犷(guǎng) C. 看护(k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曲径通幽
B.津津乐到 梦寐以求 德高忘重
C.反老还童 抖擞精神 诗情画意
D.天气响晴 咄咄逼人 繁华嫩叶
【答案】A
【解析】B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C返老还童
D繁花嫩叶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秋季百花凋零,只有菊花精神抖擞地开着。
B.经过努力,张军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一中,心里异常兴奋。
C.毕业典礼那天,男女同学打扮得花枝招展,意气风发,灵动的青春在校园里尽情飞扬。
D.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玩起了打雪仗。
【答案】C
【解析】“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用来形容“男女同学”不恰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 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 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 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答案】C
【解析】A.“提高”与“范围”搭配不当,应删去“和范围”;
B. 缺少宾语,应在“尤其是读经典名著”后加“的习惯”;
D.语序颠倒,应改为“不但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而且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5.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关于冬至有很多俗语,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选项。( )(3分)
冬至日后,白昼逐渐变长,古人认为这是天地间阳气恢复的体现,所以有“①__________”的说法;我国民间对冬至很重视,大家围炉温酒,团聚闲话,把冬至当作一个重要节日,因此有“②__________”的说法;冬至日,温州民间有“③__________”的说法,在这一天给孩子吃汤圆,教导孩子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A.冬至大如年 B.过了冬至大一岁 C.冬至一阳生
【答案】C、B、A
6.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朱自清写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内容,全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C.《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仅用了28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D.《济南的冬天》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热爱之情。
【答案】B
【解析】B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7.诗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乡思”是古代文人墨客写诗作赋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许多诗词中都流露出作者的离愁别绪。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 , ”两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唐朝诗人王湾也在《次北固山下》中用“ ? ”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这种情感。
(3)“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答案】(1)星汉灿烂。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一年之计在于春
8.某中学开展,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6分)
(1)阅读下面材料,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10字以内)(4分)
材料一: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材料一: 。
材料二: 。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2分)
【答案示例】:(1)材料一:申遗成功意义重大。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
(2)清明。人们通过踏青、扫墓之类的活动祭祀祖先和英烈等,表达怀念、感恩之情。
9.名著阅读。(3分)
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 )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答案】D
【解析】D.是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探究(37分)
(一)古诗词赏析(10分)
(甲)(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分)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两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示例: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乙)(4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1.(1)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了环境 的特点。(2分)
(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以动衬静(对比)(1分) 清幽(寂静)(1分)
(2)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1分);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行十分生动(1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②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女。 ②卒:完成。
12.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去: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
欲: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
13.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2分)
(1)问之,曰:“欲作针。”_____________
(2)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去: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
13.(1)代老妪 (2)代以前学过的知识
14.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15.铁杵磨针。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成功。
【译文考查】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李白)路过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为什么在磨铁杵),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秋的济南
付秀莹
①到济南的时候,是十月底,秋已经深了。
②朋友说,到南部山里看月亮,数星星。心想好雅致的念头,便兴头头去了。当时节,山间层林尽染,斑斓绚烂,是秋的极致了。有各色奇石,在山里随意散落着,不言不语。柿子树上还有柿子,一盏盏小灯笼似的,在秋阳里晶莹耀眼。有朋友忍不住淘气起来,
爬上去摘柿子,不一会儿,果然捧了柿子过来,给我们吃。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来,阳光里仿佛下了一场金色的急雨。群山寂静,天上有几块闲云,悠悠飞过来,不知什么时候,又飞走了。
③晚饭后,月亮升起来了。山里的夜晚,已经有十分的凉意。夜空深邃,月亮圆圆的,好像是女子皎洁的脸。星星稠密,却不太耀眼,许是被月亮的光芒比下去了。月光汹涌,仿佛能听见汩汩流淌的声音。夜风拂过林木,萧萧飒飒,有无限的秋意。群山越发幽静了。月光满山,月色满怀。整个人好像都变得澄澈清明起来。我们都不说话,生怕惊动了这清清的月色。不知道是一只什么鸟,叫了一声,半晌,又叫了一声。
④这么多年了,在生活的泥淖里深陷,有多久不曾看过这么好的月亮了?
⑤小时候乡下的月亮,好像是金黄的。熏染了炊烟和鸡鸣狗吠,有人间烟火气,是可以亲近的。这山里的月亮,或许是因了泰山余脉嵯峨,另有一种高洁清越,教人不免有悲怀,直想把凡心俗念都覆手抛了,在这山林间隐居,或者随了嫦娥,到广寒宫里去。
⑥次日回到市里,泛舟大明湖上。湖水清澈,更见深沉了。秋水长天,岸边的芦苇飞白,同满池残荷呼应着,别有一种寥落之美。
岸上的杨柳倒是依然碧绿,依依垂下来,参差披拂,在风里蹁跹不已。隐隐有丝竹之声,穿林渡水而来,同啁啾的鸟鸣交织着,教人不免恍惚,这尘世间竟然有如此闲雅所在,济南人实在是有福了。
⑦弃舟登岸,来到芙蓉街,则是另一种味道了。据说,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得名。早年间,这里曾是济南府的繁华之地,商贾云集,多深宅大院。岁月变迁,而今,这里已经是颇有名气的小吃街了。然而,芙蓉泉,她还在吗?一路询问,到底是找到了。芙蓉泉藏身在民宅里,一个小院的墙根下。泉里倒还有鱼,活泼泼游动着,好像是芙蓉泉旧年的信物,又好像是生活的某种隐喻。时光如逝水。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是这泉水里的倒影吧。
(有改动)
16.选文围绕“秋的济南”重点写了哪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3分)
17.选文描写秋天济南月亮的同时,在第⑤段又写到了小时候的月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8.品析句子。(4分)
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来,阳光里仿佛下了一场金色的急雨。
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9.谈谈你对选文结尾“岁月更迭,新与旧,变与不变,都是这泉水里的倒影吧”一句含义的理解。(4分)
16.【答案】:①山里看月亮;②泛舟大明湖;③芙蓉泉寻踪。
17.【答案】运用对比,将小时候乡下的月亮与济南的月亮作对比,用小时候乡下月亮的亲近来衬托济南月亮的高洁清越,教人不免有悲怀的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对比的作用是强调突出某一方的特点。结合选文第⑤段,归纳出事物特点即可。
18.【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叶子落下的情态”比作“一场金色的急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秋天的阳光下,阵风吹落叶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秋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考查修辞方法的作用。按照“修辞方法+格式+内容+情感”回答即可。
19【答案】芙蓉泉里的泉水见证着济南的历史变迁,济南历史变迁中“变”的是不同时代的不同的“风景”,“不变”的是济南厚重文化的积淀。
三、作文(50分)
20.“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多姿多彩,风景如画,美不胜收。你爱哪一季的哪一景?请将此景描绘出来,供大家欣赏,好吗?
请以“我爱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抓住特征写景,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