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得尽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3、在自主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中理解循环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4、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难点: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准备】
《除得尽吗》名师课件、《除得尽吗》随堂小测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
师:循环是指事物运行一周而又回到原处,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一年四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第二年又会依次重复出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第三年同样的依次重复出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一年又一年的循环重复没有尽头。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循环的现象呢?
学生思考中。
师: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循环现象,今天我们学习来学习除得尽吗,了解数学中的循环。
板书:除得尽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的第三张幻灯片。
师:蜘蛛和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分小组计算蜘蛛和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说说大家的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生:商都除不尽,一个商中循环出现3,一个商中循环出现54。
生:商都除不尽,一个余数循环出现1,一个余数中循环出现6、5。
生:那73÷3等于多少呢?9.4÷11等于多少?
生:两个式子的商怎样写出来呢?
老师用课件出示两个式子的商,介绍用省略号写循环小数。
师:24.33…,0.85454…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观察这两个循环小数,小组内同学之间讨论交流:什么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介绍关于循环小数的知识。
师: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24.33…读作:24.3,3循环 ,循环节是3;0.85454…读作:0.854,54循环,循环节是54。
师:写循环小数时,可以用简便记法: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师:刚才给大家介绍了那么多循环小数的知识,大家掌握了吗?做个练习检验一下。读出下面的循环小数并用简便记法写出来,指出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比一比谁先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独立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84.3232,6.233…,6.7, 0.3535…, 14.354354…,5.34571…, 3.25739…中,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比一比谁先找出来。
生:6.233…,0.3535…, 14.354354…是循环小数。
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质疑:84.3232为什么不是循环小数?5.34571…, 3.25739…为什么不是循环小数?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大家说说判断循环小数的关键是什么?
生:首先要能在小数的小数部分找到循环节,其次循环节要依次不断的出现,能出现无数次。
2、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师:用简便记法写出循环小数,找出循环节,并按要求保留近似值。比一比谁先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3、完成前面的习题,练习计算循环小数。
师:记得吗?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爬行9.4米,蜘蛛和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计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生:循环节总是循环出现,可以出现无数次,除到什么时候不用再除了呢?
生:循环节出现两次就不用再接着除了。因为循环节出现了两次,已经找到循环节了,再除也就是循环节重复出现,没有必要了。
4、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总结的不错,下面我们做个习题。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个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小组内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课件出示答案。
提醒学生注意:循环节出现两次不必再往下除了。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效果相当不错,下面我们做一些练习吧!
(三)课堂练习
老师课件出示习题。
师:课上大家的学习状态相当不错,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的时候到了,课堂练习。
做《除得尽吗》随堂小测。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必须具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上《循环小数》这节课时,以一个小朋友们都很熟悉的生活中的循环导入新课,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同时,我提出了问题:生活中还有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通过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循环现象的例子,不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这样,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课堂上在小组里面交流、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造能力,体会到成功之喜悦,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生探索后汇报、展示不同思维方式后,又以此为出发点,顺势研讨,怎样来判断循环小数,为什么要加省略号?能不能省略不写?对于循环小数的写法,则让学生比较两种写法有什么区别?哪种写法更简便?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获得科学的认识方法。经历主动建构过程,得到正确结论,使认识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