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17张PPT)+视频+学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17张PPT)+视频+学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19 09:06:40

文档简介

14课 物质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课程标准
1、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基本史实
2、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
3、探究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
场景一:老爷爷回忆录
20世纪初,“我”来到上海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婚礼上不是以前拜天地什么的,而是新娘穿白色婚纱,新郎穿西服,同客人一起拍照;宾客大多穿着长婚礼上的袍马褂、西装或者中山装,见面握手,称其为“先生”;婚宴上有中餐四喜丸子什么的;还有洋酒和西方的甜点等。当来自临沂的我看到一个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时,差点头脑充血晕过去。
问题: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有何特点?
探究: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场景二:爷爷奶奶采访口述整理
采访者:爷爷奶奶,您好,我们非常想了解你们结婚的场景?
奶奶:我们那时候农村结婚很简单,记得是60年代,当时爷爷到我家提亲,聘金是4元,聘礼是 2斤糖。结婚那天爷爷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到我家,我带着衣物、脸盆、热水瓶等“嫁妆”就这样嫁到他们家,中午的时候家摆了一桌菜,“宴请”亲友,办理了结婚证,这样我们就算结婚了.
采访者:当时城市结婚也是这样吗?
爷爷:那时城里的人结婚大都在晚上进行,因为白天要干革命工作。基本程序是:新郎、新娘共唱《东方红》或《大海航行靠舵手》;学两段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向毛主席像三鞠躬 ;向家长三鞠躬 ;新郎、新娘互相鞠躬,也是三次 ;向来宾敬礼;分发喜糖(当时的硬水果糖是0.96元一斤);婚宴基本上是没有的,大多是请帮忙的人吃碗面条,面条里需放鸡蛋两个。
采访者:爷爷奶奶,能还能记得结婚那天穿的什么衣服吗?
爷爷:当时应该就是穿了平时的衣服,很穷,也没有新衣服;不过像城里人有少数的穿绿军装结婚的,当时很流行。
采访者:爷爷奶奶,当时你们有婚房吗?
爷爷:没有,一大家人住在一起,有一张床就不错了。
问题:从爷爷奶奶的口述中,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有何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场景三:采访视频
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教材分析,原因有哪些?
设计任务
班主任大婚在即,为王老师设计婚礼,分为两组,婚礼喜宴策划组、蜜月旅行设计组,时间5分钟,设计出一个浪漫、丰富、具有时代感的婚礼。
婚礼喜宴策划组:
蜜月旅行设计组:
课件17张PPT。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人教版 必修二 第五单元 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场景一:20世纪初老爷爷参加上海亲戚婚礼场景二:20世纪60年代爷爷奶奶的婚礼场景三:改革开放以来爸爸妈妈的婚礼

老爷爷回忆录: 20世纪初,“我”来到上海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婚礼上不是以前拜天地什么的,而是新娘穿白色婚纱,新郎穿西服,同客人一起拍照;婚礼上的宾客大多穿着长袍马褂、西装或者中山装,见面握手,称其为“先生”;婚宴上有中餐四喜丸子什么的;还有洋酒和西方的甜点等。当来自农村的“我”看到一个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时,差点头脑充血晕过去。
阅读思考:结合教材,概括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与近代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一、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
场景一 一、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
特点: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一、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
特点:地域特征明显、地区间不平衡、以传统为主,吃西餐是有钱人的时尚一、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
特点:地域特征明显、地区间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洋房、豪宅一、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特点:地区间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传统习俗坚若磐石探究: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材料一: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二:“中华民国元年春,正月,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公布采用阳历纪元,定五色旗为国旗,革去长揖磕头之礼,代之以握手与鞠躬;大人老爷之称,改呼先生或衔职;男子劝其剪发,女子禁其缠足;吸食鸦片者,严令戒绝。凡属国民,一律平等……”
——王家槐《海南近志》探究: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三年间,民族资本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1912至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相当发展。
——《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
材料四:谭嗣同主张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则代替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伦理。另外,谭嗣同盛赞西方社会的文明婚俗.“夫妇择偶判妻,皆内两情相愿,而成婚于教堂”
——《谭嗣同全集》探究: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物质文明、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涌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法令等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外因内因政治经济思想“向西方学习”思想、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学思想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20世纪50-70年代婚礼:新郎新娘结婚的时候,穿着西服和白色婚纱,来宾穿着色彩缤纷的各式服装,他们置办了丰盛的宴席,招待亲朋好友。让来宾向新人赠送毛主席的塑像、或者毛主席语录、伟人胸章等,还让参加婚礼的宾客一起高唱歌《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
——某大型纪录片初稿文案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旗袍中餐、西餐西式洋房
中西合璧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社交礼仪平等婚丧简约文明
列宁装
布拉吉
绿军装灰、黑
蓝、绿物资匮乏
凭票购买拥挤简单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五彩缤纷
多样时尚解决温饱
丰富健康宽敞舒适
环境优美休闲方式多样物质生活与习俗简表分为两组,婚礼喜宴设计组、蜜月旅行策划组,时间5分钟,设计一个浪漫、丰富、具有时代感的婚礼。三、设计一场婚礼
婚庆公司设计:在新房举行婚礼,婚礼由婚庆司仪主持,用婚庆豪华车队,采用中西式结合,穿着西服婚纱,在饭店有丰富饮食招待亲朋,婚后去上海蜜月旅行。时间两周,花费预计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