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都强调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建国初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而且对于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和谐世界”、“共同发展”等外交新概念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都有重大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配有地图)②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和地位。③逐条解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配有思考题和课后自我测评)④中苏建交及其意义。(配有两幅照片和知识链接)。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教材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形成过程、内容和意义,补充了许多初中教材没有涉及的历史细节。(配有一幅照片)
第三目“走向国际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以其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外交才干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风采,打破了西方大国的外交封锁。(配有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和材料阅读与思考题)
在专题五中,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既可以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作对比,又是学习“外交关系的突破”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的基石。
本课编写上突出“外交政策对于外交活动成败的影响”。同样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关于“建国初的外交”的介绍也侧重政策层面。初中教材省略了一些重大外交活动,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没有深入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初期主要外交成就;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采用讲练结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从而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感情。
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有智慧的。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2.按照教师的要求,分组搜集资料,排演两个历史短剧。
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题:第一,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第二,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
【导入】(课件第2页)
你有朋友吗?
你为什么要交朋友?
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你认为朋友之间应如何相处?
中国有朋友吗?
中国为什么要交朋友?
中国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中国认为朋友之间应如何相处?
外交是什么?…….
【新课探讨】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三大基本方针:
【创设情境】(课件第3-9页)
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问: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啊?新中国为什么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呢?毛泽东提出的外交三大基本方针是啥意思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三大基本方针有啥关系?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答记者问。
请阅读材料:
材料一: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图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外交重大事件: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材料三: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材料四: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请回答:
⑴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①决定因素: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
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③历史因素
④国家性质
⑤意识形态
⑥外交家的智慧与骨气……
⑵新中国为什么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从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看:新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党和人民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外交要开拓新局面,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从国内外形势看:二战后,
不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新中国。
有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
因此新中国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联系,才能维护国家利益。
③历史因素: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的外交与旧中国要有本质区别,要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④国家性质: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外交要为人民服务,走社会主义方向。
⑶如何解读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基本方针?
三大方针
含义
积极意义
另起炉灶:
即建立什么样的外交关系?
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
一边倒:
如何对待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
?(但并不是无条件地倒向苏联一边,或是与美国绝对对抗,而是始终不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
不仅表明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于孤立无援。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如何对待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及重大外交成就:
1. 1949-1950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课件第10-11页)
案例: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
交。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1950.2.14《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签定,该条约及其他一系列经济援助协定的缔结,对于加强和巩
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
义。但苏联坚持中国东北和新疆不得有第三国势力存在,不允许第三国势力的资
本和人员以任何方式参与经营性活动。毛泽东说斯大林实际上在中国要了两个势
力范围!
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1必要性:
①从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看:新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党和人民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要开拓外交的新局面,必须争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②从国内外形势看:二战后,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新中国。因此新中国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推行“一边倒”方针,才能维护国家利益。
2全面认识:
①积极:不仅表明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于孤立无援。
②局限:“一边倒”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对外关系上就受到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制约,在独立自主的行动上多少受到限制。在实施过程中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2. 1953-1955年提出并完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课件第12-14页)
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关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必备条件、基础、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
平等互利——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出发点和结果。)
⑵提出背景:
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⑶提出发展完善过程:
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联合声明中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问题: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及它提出的意义?
包容性是指: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开放性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意义:
国内意义: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国际意义:它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3.1954年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课件第15页)
①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②会议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简况: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的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④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4. 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课件第16-18页)
⑴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⑵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⑶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指出亚非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同”和“异”分别是什么?
同:在近代都有共同的历史遭遇:殖民主义的奴役和掠夺;
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和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
问题:“求同存异”方针为什么会获得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①它既考虑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等共同要求,又考虑到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差异。(考虑到了与会各国的“同”和“异”)
②它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态度。(体现了“万隆精神”)
③它是一个能够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满智慧的外交方针。
(5)亚非会议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①对中国: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联系,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
②对亚非人民: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本课总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10月---50年代中期):(课件第19页)
略。
课件19张PPT。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创设情境假设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
有记者提问:
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啊?
新中国为什么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呢?
毛泽东提出的外交三大基本方针是啥意思啊?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三大基本方针有啥关系?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答记者问。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三大基本方针材料一: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外交重大事件请阅读材料:材料三:材料四: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周恩来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请回答: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①决定因素: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
②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③历史因素
④国家性质
⑤意识形态
⑥外交家的智慧与骨气……请回答:新中国为什么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从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看:
新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党和人民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外交要开拓新局面
争取一个良好的
国际环境。②从国内外形势看:二战后,
不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新中国。
有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取得了民族独立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联系,才能维护国家利益。请回答:新中国为什么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历史因素:
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新中国的外交与旧中国要有本质区别,要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④国家性质:
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外交要为人民服务,走社会主义方向。请回答:如何解读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基本方针?1949-1950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该条约及其他一系列经济援助协定的缔结,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及重大外交成就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必要性:
①从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看:新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党和人民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要开拓外交的新局面,必须争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②从国内外形势看:二战后,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新中国。因此新中国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推行“一边倒”方针,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全面认识:
①积极:不仅表明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也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于孤立无援。
②局限:“一边倒”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对外关系上就受到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制约,在独立自主的行动上多少受到限制。在实施过程中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1953-1955年提出并完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背景:
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及重大外交成就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关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 必备条件、基础、核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 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
平等互利
—— 共处的条件
和平共处
—— 出发点和结果问题: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及它提出的意义?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开放性: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意义:国内意义: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国际意义:它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及重大外交成就1954年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会议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简况: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的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异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在近代都有共同的历史遭遇:
殖民主义的奴役和掠夺;
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和要求:
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及重大外交成就问题:“求同存异”方针为什么会获得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①它既考虑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等共同要求,又考虑到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差异。(考虑到了与会各国的“同”和“异”)
②它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态度。(体现了“万隆精神”)
③它是一个能够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满智慧的外交方针。问题:亚非会议的意义是什么?意义:
①对中国: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联系,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
②对亚非人民: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外交 方针国家利益国家性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际环境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