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普通高中“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8-20 15:2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下的 高二·历史
岳麓书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主要观点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社会现实,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改革的实质
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学习目标:
1、根据史料能自己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结合课本第二、三、四目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意义, 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
3、结合课本第五、六目的内容,客观评价商鞅变法,掌握评价历史问题的标准,学会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高中历史学科素养材料一: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所处的时代背景?(提示:政治、经济、思想、阶级)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整体:大变革、大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破坏,诸侯相互征伐兼并,为求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2、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出现并发展;
3、思想: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百家争鸣;
4、阶级:奴隶主阶级走向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士人阶层兴起(以商鞅变法为代表,逐步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转型)据材料,结合课本第一目思考:商鞅变法前秦国的境遇。
三晋(魏国)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求贤令》
·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落后于山东六国,兼并之战处劣势;
·秦孝公继位,下达《求贤令》决心变法图强 ;商鞅入秦,尽显才华(阅读课本第第二三四目,做好标注)“富国”、“强兵”、“强权”课堂探究一:商鞅变法的措施及意义“他们绝对渴望战争,他们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他们甚至会抢首级”。 ……而且他们善骑射”。 材料一:“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重农抑商”1、封建社会前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2、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加强思想统治你如何认识商鞅“焚烧诗书”的措施?焚烧诗书其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推行。
但从长远来看,它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商鞅变法的措施:商鞅变法的特点:
1、核心:“农战”和“法治”
2、手段: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3、性质:是一次封建性质的变法当堂达标检测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青年,如果生活在……
(1)梭伦当政时代的雅典(本邦公民)
(2)商鞅变法时代的秦国
你该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梭伦当政时代的雅典:经商,海外贸易,增加财富,以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商鞅变法时代的秦国:
(1)打仗立军功以获得爵位和土地;
(2)努力耕织,多打粮食以免除徭役;
但建议别去经商,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能触犯法律;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109年之间,秦同东方六国共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收富国强兵之效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材料三: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
材料四:“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材料五:商鞅把礼乐、诗书、孝悌、诚信……统称为“六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
1、商鞅变法失败了吗?判断历史事件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2、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得出了什么启示?课堂探究:商鞅变法成败论1、不应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作为判定改革成败的标准,而应看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商鞅变法的评价:
意义:
(1)收富国强兵之效,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2)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1)法律严苛,易激化社会矛盾。
(2)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为后来的土地兼并埋下了伏笔。
(2)焚烧诗书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2、应做到历史地、辩证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①改革也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改革充满阻力,不会一帆风顺的,有时会付出巨大代价,必须坚持不懈,要有奉献和牺牲精神。
②改革措施和实施过程:一方面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改革成果,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③改革具有必要性:它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改革的启示我们今天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用改革创新取得的成果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为实现“中国梦”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课后作业:
完成评测练习
(要求:认真思考、卷面整洁、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