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姓名: 得分 卷后分 评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D)(2分)
A.凛冽(lǐn) 俯瞰(kàn) 雪冠(guàn) 风餐露宿(lù)
B.储存(chǔ) 舷窗(xuán) 凸现(tū) 五脏六腑(fǔ)
C. 毋宁(wú) 概率(lǜ) 合拢(lóng) 心有灵犀(xī)
D.羸弱(léi) 负荷(hè) 迟钝(dùn) 忧心忡忡 (chōng)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2分)
A.蹒跚轮廓渡假 铁钯 B.癫狂 点掇棉絮 湮没
C.吞噬 稠密 蒙胧 屏幕 D.报怨 烧灼 蔚蓝 步履
3.( 2016.张家界)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B.她用棕叶编织的各式玩具,精致可爱,吸引了中外游客慷慨解囊,纷纷购买。
C.和外形小巧而“肚量”超大的电子课本相比,笨重的传统图书只好甘拜下风了。
D.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B)(2分)
A.菲律宾单方面提交南海国际仲裁案,不是为了解决争端,而是妄图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
B.能否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是农村贫困户受益的根本保证。
C.通过开展高雅音乐进校园、粤剧进校园等活动,我市师生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D.《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诗词文化带到人们生活中,有利于更多人走近、了解、研究古诗词。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D)(2分)
A.《伟大的悲剧》-文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伍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赞颂了人类勇于探索、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B.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位飞天航天员,“神舟五号”的顺利发射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开启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C.《带上她的眼睛》的作者是刘慈欣,他所创作的《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D.纪晓岚,字昀,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6.仿写。(3分)
例句: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示例一:无论是烟波浩渺的太湖,还是清澈见底的漓江,都是大自然慷慨大方的馈赠品。
示例二:无论是济世兴邦的梦想,还是瑰丽无比的幻想,都是青年人勇往直前的助推剂。
7.名句默写。(5分)
(1)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诗句是: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5)《约客》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的可爱景色,交代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的诗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8.名著阅读。(4分)
“ ……康塞尔和我,彼此紧挨着……我不再感到我的衣服、我的鞋底、我的空气箱的沉重了……所有这些物体,在水中失去了一部分重量……因此我进一步了解了阿基米德发现的这条物理学原理……”
……
“……在我们头上是成群结队的管状水母,它们伸出它们的天蓝色触须……还有月形水母,它那带乳白色或淡玫瑰红的伞,套了天蓝色框子,给我们遮住了阳光。在黑暗中,更有发亮的半球形水母,为我们发出磷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1)上面的文字选自凡尔纳(作者)的小说《海底两万里》。(2分)
(2)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2分)
科学性、幻想性
9.综合性学习。(8分)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一同步人语文与生活这个多彩的空间吧!
(1)语文课上,老师提倡大家要“品读经典名著,积累写作素材”,一名学生分别从“人物、景物、故事、哲理”四个方面积累成四本素材。请你选择两本素材,帮他分别拟一个名字。(2分)
示例:人物谱 风景册 故事囊 火花集
(2)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备受观众喜爱,请你帮助在场的选手将历史人物涉及到的成语写在横线上。(2分)
①勾践卧薪尝胆 ②匡衡凿壁偷光
(3)你的小组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五个成员分别研究下面人物:
A.范仲淹 B.文天祥 C.诸葛亮 D.杜甫 E.赵云
一个同学找到了下列两副对联(每副对联涉及两个人物),请在括号内帮助他填上相关人物所对应的字母。(4分)
①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D)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B)
②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中,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为酬三顾;(C)
抱孤子,出重围,匹马单枪,长坂桥边,数百千员上将,独我犹能保两全。 (E)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阅十余岁 (经过,经历) (2)竟不可得 (终了,最后)
11.翻译下面语句。(3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2分)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1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二)背叛
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橇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的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着锋利牙齿但精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毫不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己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狗优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橇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顿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橇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雪橇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橇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4.依据选文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空。(4分)
森陷入困境,犬相助相伴—一犬兽性大发,森拔刀相对—一森抛刀放弃,犬起身相扑—一犬回归忠诚,与森依偎获救
15.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写出了森意识到了雪橇犬因饥饿而表现出急躁,为下文雪橇犬兽性大发、背叛主人的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
16.第③段中“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森突然感到了自己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
17.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议论。点明主旨或点明中心。
18.请你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读过本文后的启示。(4分)
结合实例,谈出个人的感悟即可。
(三)断臂余生
——美国登山勇士罗尔斯顿回忆可怕遭遇
作为一家登山用品商店的工作人员及经验丰富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罗尔斯顿攀登过犹他州49座4200米以上的山峰。回忆起当日手臂被巨石压住的情景,他说自己一度感到绝望,以为必死无疑;但他也曾努力自我安慰保持平和心态,设想种种获救的可能。在那段艰难的时间里,他还不断地活动肢体:避免血管被冻僵。在自断手臂之前,他尝试了一切能够想得起来的求生方法。
他把自己“扔”下巨石,悬在半空一次次摇动身体,指望能够从石底拉出手臂;他又用随身携带的登山工具中的绳子和滑轮做成杠杆,企图抬起巨石;最后,他又用小折刀一点点地去削巨石,希望削出一条缝来移出手臂,这些方法都没有成功。
3天后,罗尔斯顿带的食物——两个墨西哥玉米饼、几颗糖果及1公升水都快吃光了,原本他只计划出来一天。此时他意识到除非割断自己的手臂,否则无法活下去。他说:“想到现实的效果,我的勇气变得更大了。”
在开始动手断臂前,罗尔斯顿为自己准备了一条止血带,从背包中扯出短裤准备包住伤口,并且把其他物品都包好、捆好,那样一旦断臂解困他就可以立刻下山向外走。
但是他第一次尝试割断手臂没有成功,他用的就是那把削不动石头的小刀。这是一种常见的多用途折刀,上面除了刀刃之外还有钳子、螺丝起子及各种小工具。这把刀是如此的钝,“我难以割开自己的手臂。”
第四天,他喝光了最后一滴水,决心再试一次。这次他割开了自己手上的肌肉,却发现刀子太钝割不断骨头。
到了受困的第五天早上,即5月1日上午,他得出结论:只有1次逃生的机会,不会再有机会了。他说:“我意识到这是最后的机会,现在断臂我还有力气走出峡谷到搜救人员可能发现我的地方。”
这一次,他拼命扭转手臂直至拗断自己的骨头。“我先折断了桡骨,几分钟后又折断了手腕处的尺骨,然后我拿出刀子和止血带开始切割,”他事后说,“整个过程大约用了1个小时。”
然而罗尔斯顿的磨难还未结束,他知道所处的地方太偏僻,只有拖着简单包扎仍在淌血的断臂步行数公里,才有可能获救。于是,他只用一只手顺着绳子爬下18米深的峡谷向外走,走了8公里才碰上两名荷兰旅游者。其中1名旅游者回忆说:“当他开始和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他说:‘我叫阿伦,我从上周六就一直被困在峡谷里。3个小时前,我不得不断了自己的手臂逃生。’”
这两名游客使劲向空中盘旋的搜救直升机挥动衣服,才引起机上警官注意。当飞机把罗尔斯顿送到医院时,他相当清醒,而且十分镇静,自己走入急诊室向医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警方后来说,如果他不这样做可能已经丧命,因为他受困的地方太偏僻不可能被发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经受了如此痛苦的磨难,罗尔斯顿和他的父母都表示,他不会就此放弃户外运动,躺在家里做个闲散的人。他的父母说:“对他来说,失去手臂当然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与改变,他必须调整自己的生活。但是有一样事情不会变,他将重新投入户外运动。”
19.断臂前,罗尔斯顿曾尝试了哪些求生方法?(3分)
①把自己“扔”下巨石;②用滑轮抬起巨石;③用小刀削巨石。
20.断臂之前,罗尔斯顿做过哪些准备工作?(3分)
①准备了一套止血带;②扯了一条短裤准备包扎伤口;③把其他物品包好、捆好。
21.罗尔斯顿动手断臂后又经过了怎样的过程?(3分)
第一次割开了皮肤,发现刀太钝了;第四天割开了肌肉,发现难以割断骨头;第五天他拗断了自己的骨头;然后又用刀切割骨头。
22.读完此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分)
提示:只要是赞颂主人公顽强的毅力,求生的欲望,舍小求大,表达敬佩之情均可。
三、作文(50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读书·实践·收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据报道,在3D虚拟现实的校园实验室里,可以让屏幕里的蝴蝶飞到眼前,可以模拟在不同星球的重力实验,可以置身于恐龙生活的白垩纪,可以探索原子内部的无穷奥秘……在这样奇妙的实验室里学习,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呢?请你发挥想象,以“奇妙的实验室”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少于600字。
(3)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