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综合复习一 与声音相关的问题
一、综合概述
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在中考中考查时,常涉及生产、生活的实际应用问题,或者与声音的探究性实验有关。题型多为填空题和选择题,综合性试题出现较少,分值一般为2~3分。近年来中考考查的热点问题有:(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速问题;(3)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噪声的危害与控制问题;(5)声的利用,特别是回声测距和超声、次声的应用问题。所考查的题目难度一般不大,因此,复习时应注意加强对基本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探究的方法。
二、典题剖析
【例1】以下几个探究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21世纪教育网( )
A.放在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21世纪教育网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有关声音的实验现象的理解。题目要探究的问题是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通过某一选项可以判断出发声体发声的同时在振动,则这个选项就是正确的。A项,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表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B项,放入水中仍能听到声音,表明水可以传声;C项,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影响的是声音的音调;D项,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表明琴弦发声的时候在振动。
解:D
规律总结: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只要一个物体正在发声,那么这个物体一定在振动。因此,我们通过分析A、B、C、D四个实验探究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即可得出答案。
【例2】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
B.在马路两旁植树造林
C.在耳孔中塞入棉花
D.关闭所有声源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噪声的控制。噪声污染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本题中A项是在声源处减弱;B项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C项是在人耳处减弱;D项从理论上讲是在声源处减弱,但不符合实际。21世纪教育网
解:D21世纪教育网
规律总结:噪声的控制是近几年中考所考查的热点问题之一,此类问题要想解决必须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物体,并且会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综合提升训练
(一)经典题训练
1.如图2—1—1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纸屑、纸片、水花的作用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2—1—1
2.如图2—1—2(a)所示,李明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实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钢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钢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2—1—2(b)、(c)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08-09年中考真题精选21世纪教育网
3. 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B.“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昕到声音
D.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能直接对话
5.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21世纪教育网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21世纪教育网
C.在校园内植树可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D.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参考答案:
三、l.振动;将微小现象放大,便于观察点拨:利用辅助器材将不便于观察的现象展现出来,是实验中常用的方法,鼓面、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不便于观察,按题图那样做以后,我们可以通过纸屑、小纸片的跳动和音叉激起的水花来说明它们在振动。
2.响度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点拨:比较题图(b)和题图(c)可知,两次振动的幅度不同,第一次较大,第二次较小,由此可以说明响度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C点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可以通过音色来判断不同人发出的声音。21世纪教育网
4.A点拨:“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B错;物体振动时,若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我们就听不到声音,若没有传声介质,则我们也听不到声音,C错;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D错。
5.C点拨: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发声,但不一定能听到声音,例如次声波和超声波我们就听不到;另外要听到声音还要有传播的介质,如果没有介质即使物体发声我们也听不到,例如在太空中宇航员就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校园内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了噪声;超声波的频率很高,次声波的频率很低,都不在我们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我们听不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