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学号 班级 姓名
1. 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C )
A.漏斗B.量筒C.试管D.烧杯
2. 以下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你认识吗?请用它们的名称回答以下问题。
(1)B是__漏斗__,D是__烧瓶__。
(2)滴加溶液常用__胶头滴管__;取用粉末状固体常用__药匙__。
3.实验室取用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C )
4.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D )
A.用手拿着试管加热
B.试管要竖直加热
C.试管底部要接触灯焰温度最高的焰心
D.加热时先在灯焰上来回移动,再对准试管内物质的部位加热
5.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C )
,A.长劲漏斗),B.量桶),C.坩埚钳),D.椎形瓶)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
A.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悬在试管口上方,并不接触试管
B.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
C.加热后的试管应立即用冷水冲洗
D.为了便于观察,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对着自己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C )
,A.振荡试管) ,B.闻气体气味)
,C.加入固体粉末) ,D.点燃酒精灯)
8.实验时,不宜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仪器是( A )
A.量筒B.集气瓶
C.烧瓶D.烧杯
9.下列仪器都是玻璃仪器的一组是( D )
A.烧杯、蒸发皿、量筒
B.试管、酒精灯、铁圈
C.水槽、试管夹、漏斗
D.试管、锥形瓶、集气瓶
10.为保证某些玻璃仪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常把玻璃的接触面处磨毛(也称磨砂),下列仪器经过磨毛处理的是( B )
1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
A.用嘴吹灭酒精灯
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为避免浪费,实验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D.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直接用手拿
1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C )
,A.加块状固体) ,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 ,D.夹试管)
13.给50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下列中的( A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
⑥石棉网 ⑦铁架台(带铁圈) ⑧玻璃棒
A.②④⑥⑦B.②④⑦
C.①③④D.④⑤⑧
14.用酒精灯给试管内的溶液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是:
①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
②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
③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
④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⑤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
⑥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液体的中下部。
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C )
A.①③⑤⑥B.②④
C.②③⑥D.③④⑤
15.现有下列仪器,用仪器的名称等填空。
(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用__胶头滴管__,用于洗试管的仪器是__试管刷__。
(2)酒精灯应用__灯帽__盖灭。
(3)可直接被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试管__。
(4)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__1/3__处。
(5)家庭小实验通常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一些实验仪器的替代品,你认为医用注射器可以代替上述仪器中的__胶头滴管__。
16.根据图回答问题:
(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通常采用图A的加热方法,即将试管倾斜大约45°,其原因是__增大受热面积,有利于液体回流__,避免采用图B的加热方法,原因是__防止试管底部温度过高,出现暴沸导致液体喷出__。
(2)图C或图D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固体时,用长柄药匙或纸槽伸到试管底部,原因是__防止粉末状药品粘在试管内壁上(或可使药品集中在试管底部)__。
(3)给试管里的液体药品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原因是__液体太多,加热时容易喷出__。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本单元复习练习
学号 班级 姓名
1.区别以下各组变化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铁生锈和铁受热熔化
(2)咬碎食物和消化食物
(3)火柴折断和火柴点燃
(4)蜡烛受热熔化和蜡烛燃烧
2.下列变化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
A.石油分馏B.火药爆炸
C.粮食酿酒D.矿石炼铁
3.①水的沸腾;胆矾研碎;③铁丝燃烧;④食物腐败等四个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D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4.加热某种固体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B )
A.是化学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是物理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5.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D )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蜡油流下,说明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物理变化
D.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6.控制变量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C )
A.用两个相同型号的塑料瓶各收集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再分别注入等量的水,旋紧瓶盖,振荡,通过观察塑料瓶变瘪的程度,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强弱
B.用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和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混合,测定收集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探究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取等体积不同地区的两种天然水,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同种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的多少,比较两种天然水中Ca2+、Mg2+含量的高低
D.在相同规格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在其中加一滴红墨水,比较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率,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7.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下列需要燃烧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①③⑥⑦⑨⑩__(填序号)。
①自顶端起约1cm以内的烛体是温的、柔软且易塑型;
②原料是半透明、微臭的白色固体;
③蜡烛顶端、烛芯底部周围有无色液体,呈凹状;
④一白色烛芯贯穿中轴,并延长至蜡烛顶1cm;
⑤形状是圆柱形,顶部为圆锥形尖出;
⑥烛芯周围和烛焰上端呈明亮的黄色;
⑦吹熄后,能看见烛芯周围有白烟上升,并慢慢消失;
⑧质软,可用指甲刮出痕迹;
⑨若风吹至蜡烛一边,另一边凹形顶端的蜡烛将熔成液体并沿烛体落下;
⑩受空气流的影响,火焰会闪动,且生出黑烟。
(2)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水雾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石灰水__变浑浊__。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有__水和二氧化碳__。
(3)如图所示,将桌面上两支燃着的且高低不同的蜡烛用一个大烧杯罩住,最先熄灭的是__高的蜡烛__,其原因是__蜡烛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受热,从而其密度减小且小于空气的密度,上升到烧杯的上部,使较长的蜡烛因缺氧而熄灭__。
8.下列行为中,符合实验室安全规则要求的是( A )
A.酒精灯被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实验结束后,剩余药品要倒入下水道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他人,要对着自己
D.为提高实验操作效率,没有毒性的药品可以直接用手抓取
9.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B )
A.量筒可用作反应容器
B.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
C.温度计可用于搅拌溶液
D.熄灭酒精灯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
10.下列仪器与其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D )
A.量筒——配制溶液
B.烧杯——贮存气体
C.长颈漏斗——过滤
D.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1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
,A.取用固体药品) ,B.闻药品味道)
,C.点燃酒精灯) ),sdo5(D.滴加液体))
12.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防止药品污染B.防止试管破裂
C.防止实验误差D.防止液体溅出
(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__B__
(2)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__A__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班级 姓名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2.下列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火箭点火升空 ,B.燃气燃烧做饭
,C.水力发电 ,D.太阳能发电
3.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 )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 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 ④得出可靠的结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吴平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获得结论
5.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
A.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 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 D.取用粉末状固体——镊子
6.给3 mL液体加热,需使用的仪器有( )
①试管 ②烧杯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蒸发皿 ⑥石棉网 ⑦铁架台(带铁圈)
A.①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⑦
7.下列是小明在实验室里的一些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小明取用的固体药品没用完,为了不浪费,他将剩下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中
B.小明滴加液体时,为了防止液体滴出来,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进行滴加
C.取用稀硫酸时,小明为了现象更明显,向试管中倾倒了10 mL稀硫酸
D.小明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为了防止试管炸裂,先进行预热
8.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变色 ②发光 ③燃烧 ④爆炸 ⑤铁生锈 ⑥水蒸发 ⑦植物光合作用获得氧气
A.③④⑤⑦ B.③⑤⑦
C.①②⑤⑦ D.除⑥以外
9.如图是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那么能表示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70分)
二、填空题(共47分)
11.(7分)请你指出在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下列各种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
上述仪器中,可用于加热的玻璃仪器有__ __(填字母,下同),量取一定量液体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 __。
12.(4分)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酒精灯加热时,应该使用酒精灯的__ __焰加热;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__ __(填“口”或“底部”)夹上、取下。
13.(11分)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为__ __,使用过程中应保持橡胶帽__ __,不要__ __或__ __,防止__ __。用它取用一种试剂后,未经__ __不可再吸取别的试剂。实验室取用药品不要__ __,不要__ __,严禁__ __,不能__ __。实验剩余药品要放入__ __。
14.(4分)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 __。
①镁带消失了 ②看到耀眼的白光
③放出大量的热 ④有白色粉末状固体生成
这一变化告诉我们__ __(填序号)。
A.镁能和氧气反应
B.镁是金属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光、发热
D.镁能和氮气反应
15.(9分)碱式碳酸铜是一种绿色粉末,受热易分解为黑色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某同学想验证其分解物中确有二氧化碳,于是将碱式碳酸铜装入试管,并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将试管口塞紧后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里。
(1)根据上述描述,该实验用的主要仪器有__ __(写5种) 。
(2)估计可能出现的现象为__ __。
(3)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炸裂,分析可能的原因:__ __(写3条)。
16.(12分)为探究酒精灯火焰不同部位的加热效果,李明同学取来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向试管内各加入3 mL水,进行了如下实验:
A.把A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 cm处加热;
B.把B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
C.把C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灯芯处加热。
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管编号
A
B
C
水沸腾所用时间/s
90
30
45
(1)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__ __,根据这一结论你对用酒精灯加热的建议是__ __。
(2)灯焰的焰心温度较低,其原因是__ __。
(3)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 __;禁止向__ __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免__ __;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__ __另一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__ __盖灭,不可用__ __吹灭酒精灯。
三、实验探究题(共14分)
17.(14分)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
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
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③用火柴去点白烟;
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⑤熄灭蜡烛;
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参看(2)的实验记录,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__ __。
(2)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
探究步骤
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浮于水面,未溶于水__。
燃着时
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 __(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此处温度__ __;
②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__ __,澄清的石灰水__ __,说明有__ __生成。
熄灭后
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
四、计算题(共9分)
18.(9分)一块面积为50 000 m2的绿化区域,种植了夹竹桃、垂柳、大叶黄杨等绿化植物,它们对有害气体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晴天时,通常每天每平方米叶片约吸收2.5 g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试计算,在一个月(以30天计)内这片绿化区域至多能吸收多少吨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D 6.C 7.D
8.B 9.B 10.D
11.试管 烧杯 胶头滴管 试管夹
12.外 底部
13.在上 平放 倒置 液体倒流 清洗 用手接触药品
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 品尝药品 将食品带进实验室 指定的容器内
14.④ AC
15.(1)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管、橡皮塞、烧杯(任选5个) (2)绿色粉末变为黑色,试管口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①试管外壁有水;②未预热;③试管接触到灯芯;④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生成的水倒流至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⑤实验完毕,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石灰水中取出,致使石灰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任选3条)
16.(1)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 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 (2)与空气接触面积小,酒精燃烧不充分,放出热量少 (3)2/3
燃着 引起火灾 点燃 灯帽 嘴
17.(1)④①②⑥⑤③ (2)浮于水面,未溶于水 a 最高 水珠 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18.能吸收3.75 t有害气体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第1课时 化学改变了世界 观察化学变化
学号 班级 姓名
1. 化学研究的问题涉及各行各业,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C )
A.研究新型催化剂,降低水分解产生氧气和氢气的成本
B.探究金刚石的内部结构
C.研究航天飞机在太空中的运行轨迹
D.研究新的合成材料代替钢铁材料
2.下列变化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D )
A.水结成冰B.玻璃破碎
C.石蜡熔化D.酒精燃烧
3.对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D )
A.镁条红热、熔化,生成氧化镁
B.发出明亮火焰,生成白色固体
C.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白色固体
D.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4.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下列领域:
①环境保护 ②能源开发利用
③新材料研制④生命过程探索
其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D )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
5.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A.镁带燃烧B.海水晒盐
C.粉笔折断D.干冰升华
6.下列过程仅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A )
A.矿石粉碎B.钢铁生锈
C.食物变质D.葡萄酿酒
7.把少量胆矾研碎后溶于水,配成澄清的溶液,然后向该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有关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胆矾晶体呈蓝色B.胆矾溶液呈蓝色
C.最终有白色沉淀产生D.氢氧化钠溶液呈无色
8.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你认为下列各项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 )
A.物体的运动状态
B.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C.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D.物质的制取和应用
9.下列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的是( B )
A.石蜡熔化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D.冰雪融化
10.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C )
A.在甲骨上刻文字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D.用石块修筑长城
11.下列对化学科学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B )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天体运动的研究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12.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__物理__变化,如点燃蜡烛,石蜡熔化是__物理__变化;同时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与水,是__化学__变化。(均填“物理”或“化学”)
13.物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电灯通电发光B.石块粉碎成石子
C.粮食酿酒D.苹果榨汁
14.下列对于化学这门新学科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 )
A.在研制新材料的过程中,化学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B.生产、生活中所用物质都来自于自然
C.所有的自然现象都可以归属化学研究的范畴
D.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15.2011年3月12日,日本福岛海域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燃料棒露出水面,高温下覆盖在燃料棒外管道上的锆与水蒸气发生反应,放出大量氢气并扩散到空气中,从而发生爆炸。关于这一爆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属于物理变化B.属于化学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D.放出大量的热
16.“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实际化学反应中,常常根据反应伴随的现象来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请根据你对本节课实验的观察,填写下表:
实验
主要实验现象
(1)点燃镁条
__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出热量__
(2)稀盐酸加到装有锌粒的试管中
__锌粒不断溶解,同时在液体中看到有气泡产生__
(3)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__有蓝色沉淀生成__
。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物质构成的奥秘
学号 班级 姓名
1. 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如图所示,酒精灯的燃烧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塞被冲飞,这种现象主要能说明( A )
A.化学能最终可转化为机械能
B.内能可转化为化学能
C.化学能最终可转化为光能
D.化学能可转化为内能
2.如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C )
A.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之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3.“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成功,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它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天宫二号”由“长征二号”火箭运载,火箭升空的动力来源于( C )
A.太阳能B.电能
C.化学能D.风能
4.下列化学符号与物质名称不对应的是 ( C )
A.氧气—O2B.氢气—H2
C.一氧化碳—CO2D.水—H2O
5.下列过程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D )
A.利用炸药爆炸开山炸石
B.利用煤燃烧发电
C.利用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D.利用水力发电
6.据报道,某市光伏电池产能将突破7000兆瓦。下列有关“光伏电池”能量形式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太阳能转化为电能D.风能转化为电能
7.下列符号中不含有氢原子的是( A )
A.COB.H2
C.H2SO4D.H2O
8.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 )
A.蓄电池放电 B.风力发电
C.水力发电 D.太阳能发电
9.下列能量的转化中,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C )
A.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
B.水力发电
C.燃烧天然气做饭
D.电取暖器取暖
10.对能量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太阳能热水器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新能源汽车不需要任何能量
C.食物在人体内消化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燃烧只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11.下表是今后学习中将要涉及的部分物质,据此写出下列物质的微粒符号。
物质
化学符号
氧气
__O2__
二氧化碳
__CO2__
镁
__Mg__
水
__H2O__
氢气
__H2__
二氧化硫
__SO2__
12.下列生产生活现象中,不是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能量的是( C )
A.人用食物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
B.家庭用煤气煮饭
C.办公室用空调取暖
D.工人用炸药拆除危旧建筑
13.关于物质的构成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B.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D.一个氢分子由一个氢原子构成
14.为了解释水电解的微观变化,小丽做了许多分子、原子模型,下列能表示水分子模型的是( C )
15.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D )
,反应前 反应后)
A.参加反应的微粒“”和“”个数比为3∶2
B.此反应将两种分子变为了三种分子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D.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改变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学号 班级 姓名
1. 化学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想通过做实验探究蜡烛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在蜡烛火焰中平放一根火柴,一秒钟后取下”。就“在蜡烛火焰中平放一根火柴,一秒钟后取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B )
A.猜想与假设B.进行实验
C.提出问题D.获得结论
2.【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颗粒。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探究】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__A__(填字母)。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刚吹灭的蜡烛附近尚有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存在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蜡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C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A、B__,因为__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不能燃烧__。
3.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科学实验的设计,设计科学实验的步骤有:①充分收集资料;②设计合理的方案;③明确实验目的;④进行科学实验;⑤准备实验器材。其正确的步骤是( C )
A.①③④B.③①②
C.③①②⑤④D.①⑤②④③
4.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基础是( B )
A.假设B.实验C.讨论D.推理
5.某同学在科普书上看到,淀粉遇碘会变为蓝色。他在做此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并未变蓝色。面对此“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 )
A.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向老师请教
6.某学生在做石蜡成分探究实验:
(1)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可观察到杯壁上有__一层水雾____,由此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__氢____元素。
(2)移走蜡烛,向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石灰水变浑浊__,由此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__碳__元素。
7.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猜想”,猜想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下列对“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C )
A.温度高低B.氧气含量
C.食物多少D.食物种类
8.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D )
A.猜想B.实验C.推理D.归纳
9.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D )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假说,重新设计实验
10.关于煤气燃烧,小明发现和提出了以下问题,你认为无意义的是( B )
A.为什么煤气能燃烧且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
B.点燃煤气时可以用电子打火、火柴或打火机吗
C.煤气有很难闻的特殊气味是原来就有的气味吗
D.煤气的成分是什么
11.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小__。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a__(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__外焰__温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C__。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12.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D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
13.在点燃蜡烛时,小红发现有一支沾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请你跟小红一起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食盐是否能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
【猜想假设】一定量的食盐可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
【实验探究】探究不同量的食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
【实验方案】取6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5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量的食盐,另一支作为对照实验,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
【实验结果】
食盐质量(g)
0
0.1
0.5
0.7
0.9
1.0
燃烧时间(分钟)
10
15
18
23
25
27
燃烧稳定性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易灭
极易灭
【实验结论】从所得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出两个结论:
(1)__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__;
(2)__所加食盐并非越多越好,从此次实验来看,加入0.7__g时效果最好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