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4.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教学难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1、 力的概念
学生观察图7—1的九副图片,给学生下列几个问题:
1、 每幅图都有力吗?
2、 每幅图有几个物体?
3、 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 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而且通过图片j和h的认识,知道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 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图7-2、3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情景举例: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 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3、 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通过图7—5、6
1、 学生挤压铁尺。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 足球比赛的图片。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师生共同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
4、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
师生评估。
四、课堂小结
学生参与,教师重点点拨。
五、板书设计
1.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3.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变化
5.力的作用效果 由静到动
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由运到静
快慢和方向变化
六、布置作业:
典中典第一节内容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3).知道什么是力的图示,什么是力的示意图,会做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重 点:
1、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
难 点: 力的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力的作用能产生哪些效果?
生: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回答正确,说明同学门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很好。
怎样描述力呢?
板书: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二、新课内容
(一)、力的三要素
师:哪些因素能影响力的作用的效果?请大家看图7-2-2思考、讨论
生甲:力的大小会影响力的作用的效果。
师: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生甲: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弹簧,弹簧的伸长长度不同。
师:讲得很好,还有例子吗?
生乙:一个人可以提起一大桶的水,而一个小孩只能提起一小桶的水。
师:肯动脑筋,正确,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力作用的效果吗?
生丙: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不同,例如: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会缩短。
师:讲得很全面,还有吗?
生丁:向右运动的小车,如果施加一个向右方面的力,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施加一个向左方向的力,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慢,可见,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
师: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吗?
生戊: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作用在扳手不同的地方拧螺母,力的作用点离螺母越近越不容易将螺母拧紧,离螺母越远,越容易将螺母拧紧。
师:平时很善于观察,动手能力也很强,讲得也很好,大家掌声鼓励,还有吗?
我还有一个例子与大家交流,写字、用筷子夹菜,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笔、筷子不同的位置,产生的效果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有点不同,说明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效果不同。
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师:对,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板书: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作用的效果。
(二)、力的单位
师:大家知道,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是怎么规定的?请大家阅读课本。
生:在物理学中,力的单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师:IN的力有多大?
生:拿起两个鸡蛋的力的大约是1N。
师:我也知道:物理课本约3N,一瓶600ml的矿泉水重约12N,1kg的物体重约10N,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对地面的压力约为500N。
板书: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三)、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科学概念是抽象的,为了使抽象的概念便于理解,表述和交流,人们常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图样或模型去表现它们。在前面学习光学的时候,我们曾用光路图形象、具体、直观的反映光的传播情况,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我们的课本中,配了不少的插图把许多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给了我们许多比文学叙述更清楚的印象,因此,我们在研究力的时候,是否也应当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请大家讨论?
教师点拔: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作用点,用数字能将这三要素完整的表达出来吗?
生:不能。
师:如何用作图的方法将力的三要素表达出来,请大家阅读课本。
示范:杯子对桌面的压力,如课本图7-2-4,
4、请一位同学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教学用的刻度尺(米尺),使尺面沿水平方向提起来,第一次捏住尺的一端,第二次捏在尺的中间,比较其难易程度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作用点不同,效果不同)
三、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还知道了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力的示意图,可以将力的二个要素或三个要素表达出来。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堂练习
1.人坐在沙发上,沙发会往下凹陷,这是力作用在沙发上产生的效果,但大人和小孩坐同样的沙发时,沙发凹陷的程度不同,这说明 。
2..你注意到洒水壶有两个把手吗?当用洒水壶提水时,应该用 把手;当用酒水壶洒水时,应该用 把手。说明 。
五、作业:典中典第二节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F)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线段长度适当、沿力的方向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
第三节 弹力 力的测量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预习反馈,出示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导学阶段
(一)、弹力
学生观察图7-3-1和7-3-2,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叫做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图7-3-4和7-3-5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实验室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相互作用力
观察图7-3-6:拔河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引导学生对拔河进行分析。
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板书设计
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叫做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范围内,弹簧伸长越长,它受到的拉力越大。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先在竖直方向拉动几次防治与外壳摩擦
(2)调零
(3)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一致
(4)读数实现与刻度垂直
5、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点分别在两个物体上。
第四节 重 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重力
导入:由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引出重力的概念,学生感觉自然熟悉,易于理解接受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7-4-2,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
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呢?
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大小
大家说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分析一下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苹果受到重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苹果。
重力也是一种力。我们学过力有三要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吗?
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桌上不同质量的物体,比如厚度不同的书、铅笔盒、书包等,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真的有关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定量关系是什么?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补充一个例题,让学生利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后,再进行讲解。
三、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现象猜想一下。演示实验:从空中释放粉笔,粉笔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重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大家利用桌上的铁架台做个小实验,看看在铁架台抬起的过程中,重力的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
各种情况下观察的方向是否一致呢?重力的方向是否与地面情况有关?是与当地地面垂直呢,还是与水平面垂直?
我们观察到的细线的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它垂直于水平面,而不是垂直于地面,我们称这个方向为“竖直向下”。观察图8-4-3到8-4-4,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讲解,介绍重垂线的使用。
简单介绍水平仪,让学生简单分析水平仪的原理。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直接给出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
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小结:
1、重力产生的原因;
2、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 = mg 。
作业:
典中典第四节
板书设计:
1、 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3、G=mg
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5、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6、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第五节 摩擦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2) 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3)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 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
1、 滑动摩擦力
通过图7-5-1和7-5-2导入新课:
滑雪运动员停止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下来;
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
① 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
② 改变手按在桌面的力的大小,再在桌面上滑动,体会与 ① 有什么不同;
③ 用手在衣服或者头发上滑动,体会看看与在桌面上滑动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④ 用脚在地上蹭一蹭;改变脚蹭地的力的大小,体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在刚做过的小活动中,体会到了摩擦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了解的有关知识,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把你的猜想写下来,然后与组员讨论,提出共同猜想的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将学生主要提出的猜想列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排除掉一些不必要的因素,确定出需要探究的猜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情况,适时提出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控制变量法。
得到结论:
① 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②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 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与滚动摩擦
生活中除了滑动摩擦力,还有另外两种摩擦现象。我们先来看两个小实验。
演示: ① “筷子提米”的实验;
② 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
教师解释,这种摩擦叫做静摩擦。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活动,利用圆铅笔代替滚木,把圆铅笔垫在木块下,拉动木块,比较直接在桌面上拉动木块。
教师给出滚动摩擦的概念,进行解释。并告诉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阻碍作用小得多。所以在古代,人们常用树木当作滚轮搬运巨石。给学生介绍滚动轴承。 用幻灯给学生展示图8-5-6和滚动轴承。
四、摩擦的利弊
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
生活中存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我们要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摩擦。谁能提出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都有什么方法。
轮胎印上花纹,增大摩擦;
用手握紧瓶子,可以增大手与瓶子间的摩擦;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
在自行车轮的轴承中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摩擦。
教师总结。
增大摩擦的方法:① 增加压力; ② 使接触面更粗糙。
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 减小压力; 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④ 使摩擦面分离。
课堂小结
1. 生活中存在三种摩擦现象:滑动摩擦、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2.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3.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 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作业:
典中典第五节
板书设计
1、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在两个物体接触之间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所受到摩擦叫静摩擦
4、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物体所受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
5、增大摩擦的方法:① 增加压力; ② 使接触面更粗糙。
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 减小压力; 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④ 使摩擦面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