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打包4套)中图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版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打包4套)中图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8-19 10:32:08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二三一、全球气候变暖
1.表现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 0.3~0.6 ℃。
2.原因一二三3.影响 一二三思考讨论 上网或查阅资料,看一看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哪些气体?分别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除了二氧化碳之外,还有甲烷、一氧化碳、氟氯烃、臭氧等。一二三二、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的作用
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免受紫外线杀伤,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破坏现状
(1)地球臭氧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空洞。
3.危害
(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影响人类的健康,使白内障、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一二三思考讨论 南极臭氧空洞是怎么回事?臭氧空洞形成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提示:“南极臭氧空洞”指的是在南极上空出现了全球臭氧最低值。它在南极地区的春季(9—10月)最明显,持续一个月左右。氟氯烃化合物是臭氧空洞形成的“罪魁祸首”。一二三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1.大气污染2.酸雨
(1)定义:pH值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即为酸雨。
(4)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一二三思考讨论 为什么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酸雨特别严重??
提示:①我国长江以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大多是含硫量高的煤,酸性气体排放量大;②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③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④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全球气候变暖?
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由于海平面上升,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一直传出的“举国搬迁”消息再次得到该国总统的证实,他表示基里巴斯已经在邻国买地,为不得已时的举国“体面移民”做准备。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基里巴斯“举国搬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地势较低的岛屿将被淹没。
(2)为此,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上述现象?
提示: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利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误区警示易错点:温室气体的增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辨析:温室气体的增多,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火山喷发、太阳活动、海水增温等都会对气候的冷暖有所影响,属于自然原因;而矿物燃料的燃烧、砍伐森林、制冷设备及泡沫塑料的使用等,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属于人为原因。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题1】研究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在20年内融化。2006年12月9日,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而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和  。?
(2)引起乞力马扎罗山“雪冠”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其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哪些?其解决措施是什么?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3)气候、石油、粮食等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写出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
甲: ,?乙: 。?
(4)(多选)下列现象中,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是(  )
A.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B.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C.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D.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解析:解答本题需围绕全球变暖理清思路,分析过程如下。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答案:(1)气温 降水量
(2)全球气候变暖
影响:①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会使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会引起土壤盐渍化等;②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暖热气候向极地扩展,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使世界各国改变农牧业结构;③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中低纬海区台风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还会加剧传染病的流行。
措施: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
(3)CO2大量排放 石油资源的短缺
(4)BCD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臭氧层的破坏?
伞破难遮阳
近年来,科学家根据卫星资料发现,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臭氧洞”。臭氧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臭氧层位于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哪一层?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平流层。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2)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是什么?臭氧层破坏有什么影响?
提示:氟氯烃化合物。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增加,影响人类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3)面对臭氧层空洞,人类如何才能“补天”?
提示:限制使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误区警示易错点:臭氧层空洞只危害人类健康
辨析:臭氧层空洞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而臭氧层中的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将增加2%,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7%,白内障的发病率会增加0.5%。紫外线辐射增强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例题2】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大气臭氧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引自《大气科学辞典》)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1)就纬度而言,图中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  )
A.赤道附近上空 B.北半球中高纬度上空
C.南极上空 D.北冰洋上空
(2)就季节而言,图中南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均出现在(  )
A.夏季 B.冬季 C.春季 D.秋季
(3)臭氧含量的减少,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  )
A.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B.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
C.导致海面上升,危害沿海地区
D.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解析:首先读图时要注意,图中有两个横坐标,一个是月份,一个是平均臭氧总量,纵坐标是纬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臭氧总量赤道最小,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在赤道北侧的低纬度地区,数值小于240;就季节而言,图中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出现在3—4月份,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出现在10月,均为所在半球的春季。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臭氧含量的减少,会导致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大量的紫外线透过大气到达地表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皮肤病发病率升高,会造成农、林、牧、渔业减产。
答案:(1)A (2)C (3)B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酸雨?
下表是欧洲部分国家的二氧化硫量及从别国传入的比重。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挪威、瑞典、波兰和捷克从别国传入的二氧化硫比重很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欧洲地处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西南风。欧洲工业发达国家(英、法、德等国)工业生产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在西南气流的作用下,远距离移动到下风向的欧洲北部和东部周边国家。
(2)二氧化硫量过多会产生什么问题?有哪些危害?
提示:形成酸雨。酸雨能毁坏森林,使湖水和土壤酸化,还能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等。
(3)如何防治酸雨?
提示: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具体措施有发展脱硫新技术,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加强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加大环保力度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酸雨的成因和危害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3】读pH值等值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图示下述国家中,该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是(  )
A.西班牙 B.冰岛
C.意大利 D.瑞典
(2)上题所选国家该环境问题严重与英、法、德等国排放的二氧化硫有关,原因是(  )
A.该国位于西风带内
B.该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该国距英、法、德等国太远
D.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题目所给四个国家中,瑞典的pH值最小,酸雨最严重。第(2)题,西欧地处西风带,瑞典地处英、法、德等国的下风向。
答案:(1)D (2)A123451.读下面漫画图,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 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 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解析:图③反映了水污染问题,不属于生态破坏问题。
答案:C1234512345(2017·天津文综,10)读图文材料,完成第2题。
全球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123452.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 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解析: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读图可知,近年来,海洋表面和陆地表面增温趋缓,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仍在波动上升。图中显示,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并没有发生火山喷发。故选B项。
答案:B3.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破坏臭氧层
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减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解析:臭氧层被破坏的因果链是人类使用电冰箱等制冷设备→排放氟氯烃→上升到平流层并破坏其中的臭氧层→对地球生命造成威胁。
答案:D123454.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我国西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要是因为(  )
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解析:酸雨容易导致土壤酸化、建筑物遭到腐蚀;紫外线强烈会损害人及其他动物的皮肤;沙尘暴导致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浊;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答案:A123455.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345(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仅限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命题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 C B 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的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等。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国际合作等。12345课件33张PPT。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一二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一二思考讨论 结合教材P89图4-2-3“工业革命”,指出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人地关系”的改变。?
提示:该图说明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各种机器、设备竞相发展,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人类对自然资源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一二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背景: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影响经济顺利发展。
(2)提出: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纲领。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一二(2)内容: (3)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一二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责任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
(3)共同性原则: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奋斗,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思考讨论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提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采取节水措施;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给需要的人;以节俭为荣等。以上生活方式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下面一组图是人类与环境相处的演变图。
①某一地区气候十分干燥,除了紧靠河岸的地方和泉水涌出的绿洲有人类定居外,其他地方大多人迹罕至,十分荒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②后来人们学会了开凿深井,加上开发自然资源,荒凉的土地有了生机。为了发展生产,人们又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坝,农业由此发达了,原来没有人烟的地方也兴旺起来了。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③继续发展下去,这个地区却因为人口膨胀,河水出现污染,水源严重不足,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居民纷纷外迁。人类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④这里的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行环境整治,家园又变得美丽了!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四个时期分别对应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哪个阶段?
提示:①——史前文明,②——农业文明,③——工业文明,④——后工业文明。
(2)图中四个时期的人地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①——适应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可持续发展。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拓展延伸 人类社会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后工业文明时期,由于许多国家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迅猛增长后速度下降,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人类在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从而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但是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仍很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很突出。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例题1】 下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
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思路导引:
答案:(1)B (2)C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于鱼类的漫画。结合材料探究:
图①、图②各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
提示:图①反映老汉过度捕捞,违背了公平性原则。由小孩的担心还可以看出来这种做法也违背了持续性原则。图②反映了环境污染严重,违背了公平性原则。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共有四个方面,如下图所示。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可持续”与“发展”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发展”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可持续”是发展的最佳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任何片面强调“发展”或片面强调“可持续”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方法技巧掌握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方法
(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中,“公平性”强调享有的平等,侧重的是“权利”;“持续性”强调发展的协调,侧重的是“发展”;“共同性”强调保护的必然,侧重的是“义务”。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2】某年1月16日,某网站微博认证用户在该网站微博发起“光盘”行动,该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降低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生态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社会可持续发展 D.生活可持续发展
(2)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
行动中,我们实际上就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
哪个原则?(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解析:第(1)题,只要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就时刻践行着可持续发展,“光盘”行动实际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其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第(2)题,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里,对可持续发展我们都作出了贡献,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答案:(1)B (2)A1-23-456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适应自然 B.改造自然
C.主宰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①草原退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3-456解析:据图可知,该阶段为农业社会阶段,由于劳动工具的不断发明,人类开始改造自然,并由此引发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B 2.A1-23-456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第3~4题。1-23-4563.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4.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1-23-456解析:第3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化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得出结论。第4题,②阶段是工业化社会时期,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答案:3.A 4.D1-23-4565.下列人类发展的原则,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是 (  )
①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他国环境造成损害 ②鉴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需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环境 ③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④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等自然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可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责任公平。例如,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等。所以A项正确。
答案:A1-23-4566.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甲 乙 1-23-456(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23-456解析:第(1)题,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开始并已激化。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第(2)题,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造成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由于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第(3)题,古代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往往直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第(4)题,影响人地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类的思想认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能力(科技、生产工具)以及人口数量等。1-23-456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等。课件29张PPT。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二三一、转变观念
1.发展观2.资源观 一二三3.环境观 4.伦理道德观 一二三5.消费观 思考讨论 为了满足个别人的消费需求,各种野生动植物成为各大商家和消费者的新宠,你认为这样合适吗?为什么??
提示: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不合适。因为人类的不合理消费,市场的不恰当行为,很有可能破坏人与自然生物界的和谐与平衡的关系。若过度消费其他生物,则会带来更多的生态破坏,产生更多环境失衡问题,最终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一二三二、调整行为
1.政府行为
(1)概念:政府行为是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
(2)对环境影响:政府的政策和规划行为,尤其是涉及资源开发利用或经济发展的规划行为,会对环境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2.市场行为
(1)概念:指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在市场规律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2)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一二三3.公众行为
(1)概念: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旅游等方面的行为。
(2)对环境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3)倡议:一二三思考讨论 我们能为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提示:为实现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节能节水,选购环保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拒食野生动物,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积极宣传环保知识等。一二三三、加强国际合作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
2.《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思考讨论 加强国际合作,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一个原则??
提示:共同性原则。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清洁生产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下图是我国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流程图。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结合材料探究:
(1)清洁生产属于哪种社会行为的调整?其主体是什么?
提示:市场行为。主体一般是企业。
(2)清洁生产与传统生产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提示: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控制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传统生产通常不考虑生产的每个环节所造成的污染,或者仅仅关注某个环节对环境的污染,如生产环节或产品消费环节对环境的污染。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3)该酒精厂是如何实施清洁生产的?
提示:该酒精厂在生产全过程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所有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废弃物”都进入到了新的生产环节,成为新的资源。污染物充分利用,减量到最小,最终排放的消化液作为农肥回归大地,得到永续利用。该酒精厂的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了生物能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4)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节约了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1.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比较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2.循环经济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拓展延伸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差异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例题】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思路导引:
答案:(1)D (2)C1-234-56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改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改变损害环境的各种行为,尽快地恢复被损害了的环境,减少以至于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新损害。据此完成第1~2题。
1.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包括可持续的、区别于传统观念的 (  )
①发展观 ②资源观 ③价值观 ④环境观 ⑤消费观
⑥伦理道德观 ⑦生育观 ⑧世界观 ⑨健康观
A.①②④⑤⑥ B.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⑦⑨
2.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坚持(  )
A.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B.多投入,多产出
C.多利用,少排放 D.不投入,不产出1-234-56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包括可持续的、区别于传统观念的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消费观和伦理道德观。第2题,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坚持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答案:1.A 2.C1-234-563.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是(  )
A.自然资源随着科技进步将变得具有无限性
B.资源的价格应反映资源开发所耗费的劳动
C.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
D.资源的价格应为资源开发的劳动力价格加上本身的价值
解析:传统的资源观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资源的价格只反映了人们对这种资源开发利用所耗费的劳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认为资源本身是有价值的,资源的价格应为资源开发的劳动力价格加上资源本身的价值。
答案:D1-234-56 (2017·江苏地理,11~12)“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完成第4~5题。1-234-564.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5.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解析:第4题,读图可看出,2011年后小汽车占比明显下降,公共交通占比明显增长,自行车占比略有增长。第5题,由于小汽车在市民出行方式中占比明显下降,交通的拥堵现象会缓解,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答案:4.D 5.B1-234-566.清洁生产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读下图并分析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河南某酒精厂的清洁生产流程图。材料二 车用乙醇汽油是酒精(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这种新型燃料排放的CO2等废气明显减少。经过几年的试用,我国一些省市开始推广这种车用燃料。1-234-56(1)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相比,清洁生产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有?? ,?
清洁生产实现了    效益和    效益的双赢。?
(2)在河南省建酒精厂的区位优势是?
           ;将玉米转化为酒精,再将酒精转化为车用燃料,其意义是 ?? 。?
(3)与吉林省相比,河南建设酒精厂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4)该酒精生产厂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好处是??? 。?1-234-56解析:第(1)题,传统的末端治理是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全过程来控制污染,产污量减少,资源消耗减少,也消除了污染转移。第(2)题,酒精是用粮食发酵制成,其作为燃料使用,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大气环境保护。第(3)题,由材料可知,酒精生产需要蒸煮、发酵、蒸馏等环节,在气温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生产。第(4)题,该生产流程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注重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现了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要求。1-234-56答案:(1)污染物排污量减小,资源消耗减少,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且不存在污染物转移的问题 经济 环境
(2)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原料丰富 有利于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有利于大气环境保护;有利于解决卖粮难的问题
(3)河南省纬度较低,气温较吉林省高,能耗较少,可降低生产成本
(4)有利于延长农业生产链,增加就业和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课件8张PPT。本章整合①臭氧层破坏 ②农业文明 ③资源观 ④伦理道德观 ⑤市场行为调整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典例】 (2015·课标Ⅱ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尝试解答:第(1)题,近年来乌梁素海的污染严重,一方面是排入的农田退水,由于       的使用使湖水污染加重,同时当地    和城乡废水也排入该湖。另一方面是湖泊本身        较差,由于其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造成污染物在湖中积累,    日趋严重。第(2)题,治理乌梁素海的污染要从“减排、清污、执法、增意识”等方面来回答。“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一是减少        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发展    农业;二是严格控制入湖废水的排放量。“清污”就是要及时    ,采取生物措施净化。“执法”就是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增意识”就是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尝试解答答案:(1)化肥、农药 工业 自净能力 污染 (2)化肥、农药 绿色 清淤题目答案:(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日趋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