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二三一、世界人口增长 一二三二、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变动的原因: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2.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经历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一二三(1)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一二三(2)死亡率下降较快的时期是B(填字母),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下降较快的时期是C(填字母),原因是婚育年龄提高、养育子女成本增加,以及养儿防老的观念发生变化;该时期死亡率下降主要是由于社会医疗水平的进步。
(3)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仍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处于A阶段;发展中国家大多处在B和C阶段,部分已进入D阶段;发达国家已基本上进入D阶段。(填字母)一二三思考讨论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增长模式逐渐向“三低”模式转变。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进入“三低”型,因而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都非常低,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提示:不赞同。一般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为老年型,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较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比较高。一二三三、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1.原因: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
2.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1)1750—1940年,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总体上要高,人口增长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快。
(2)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3.20世纪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差异一二三思考讨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等原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生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速。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人口达98亿。报告说,预计2024年内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人口增长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图示阶段,印度的人口增长比我国快还是慢?描述人口增长快慢的参量有哪些?
提示:印度的人口增长比我国快。描述人口增长快慢的参量主要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其中自然增长率最为重要。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世界人口是持续增长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如下图所示。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影响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而引起的人口变动)和人口的机械增长(由人口移动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人口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它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方法技巧1.如何阅读人口增长曲线
人口增长曲线坡度的陡缓、起伏的大小能反映出人口增长的不同特点。在同一幅图中,曲线坡度越陡,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曲线起伏坡度大,说明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越剧烈,反之则平缓。
2.分析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的思路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分析原因的思路如下。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甲 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图乙 不同大洲和地区人口增长情况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的时间在 ,原因是 。?
(2)从图甲中可以得出,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 ,原因是 。?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图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确定大洲和地区的名称。
A ,B ,C ,D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思路导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使得这两类国家面临着不同的人口问题(如下图)。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答案:(1)缩短 人口总量越来越大
(2)发展中国家 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使死亡率下降
(3)经济、文化、教育发达;人们婚育年龄较晚,生育意愿不高。
(4)欧洲 非洲 拉丁美洲 北美洲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拓展延伸人口老龄化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人口增长模式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计算方法是什么?
提示: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首先下降的是什么?
提示:死亡率。
(3)C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增长缓慢,出生率开始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较低水平。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世界主要人口增长模式的对比分析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它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率”的升降上,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方法技巧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结合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掌握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差别,是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关键。
(1)“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的区别:“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过渡模式的死亡率迅速降低,使自然增长率上升,且明显高于“高高低”模式。
(2)过渡模式和“三低”模式的区别:过渡模式和“三低”模式的死亡率逐渐接近,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过渡模式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于“三低”模式,“三低”模式的自然增长率一般低于10‰。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2.人口变动的相关计算
(1)人口计算中常用的“三率”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是人口计算中常使用的统计数据。“三率”是指一定时期(一般情况下,“一定时期”是指一年)内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三率”概念如下图所示。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2)一年内人口数量增加的计算
人口增长数=该年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新增人口数-死亡人口数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例题2】读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历史变化示意图和某国人口金字塔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1)a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
A.30‰ B.15‰ C.20‰ D.47‰
(2)人口金字塔图所示国家的人口增长处于( )
A.阶段Ⅰ B.阶段Ⅱ C.阶段Ⅲ D.阶段Ⅳ
(3)有关人口增长模式阶段Ⅲ的人口增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总数减少
B.新增人口数量急剧上升
C.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
D.人口压力更为严重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思路导引: 答案:(1)B (2)D (3)C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一种把人口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在一起,形象直观地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的方法。下图是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人口金字塔图。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三幅图中,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哪一幅图?该图所代表的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
提示:图甲。该图所代表的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过大。
(2)三幅图中,老年人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哪一幅图?该图所代表的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
提示:图丙。该图所代表的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缓慢。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人口金字塔图的三种基本形态
人口学专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此种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如下表所示。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特别提醒 判读人口金字塔图时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1)关注塔型。不同的塔型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型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型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2)关注某年龄段所占人口比重。由此可以推知该年龄段人口出生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或推知其人口发展中的变化因素。
(3)关注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对比状况,由此可判断某时期男女性别比例状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3】 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图中信息反映出( )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 )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解析:第(1)题,判断人口比重和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0~14岁人口的比例是1982年高于2009年,所以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14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是2009年大于1982年,所以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小于2009年;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年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低;1982年20~24岁年龄组人口的比例虽然高于2009年,但是2009年人口总数高于1982年,所以本年龄段的人口数是2009年大于1982年。第(2)题,判断人口发展趋势。自1982年至200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因此造成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下降,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变化,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图中2009年20~59岁劳动人口比重上升,结合我国人口总数不断增长的现实,该年龄段劳动力资源数量上升。
答案:(1)B (2)B1-23-4567(2015·山东济南期中)下图为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B.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
C.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D.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2.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27年左右我国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B. b曲线自2015年后逐渐上升可能是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造成的
C. 2015年后我国人口数量逐步减少
D.中国人口最多的年份出现在2015—2020年间1-23-4567解析:第1题,图中a、c线均呈下降趋势,且a始终大于c,说明a、c分别为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b线表示死亡率。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大约2027年之前,该地自然增长率一直大于0,人口数量一直增加;大约2027年,自然增长率为0,人口数量保持不变,此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人口数量开始减少。b曲线自2015年后逐渐上升主要与我国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有关。
答案:1.A 2.A1-23-4567读图,完成第3~4题。 1-23-45673.在1950—2005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亚洲 B.大洋洲 C.非洲 D.欧洲
4.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
A.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B.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问题
C.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少年儿童比重大的问题
D.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的转变
解析:第3题,结合图中所给数据,可以计算出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第4题,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的转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少年儿童的比重较大。
答案:3.C 4.C1-23-45675.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此政策的实施可以缓解我国人口(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B.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
解析:“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可以缓解我国当前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引起的老龄化问题。
答案:D1-23-4567读下图,完成第6题。 1-23-4567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 1-23-4567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省1990—2000年间常住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说明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长率较高,2000年之后,人口数量增加速度放缓,人口增长率较低,D选项符合要求。
答案:D1-23-45677.下图是欧洲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 、 和 。?
(2)曲线②在20世纪80年代后有上升的趋势,原因是 。?
(3)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型,其特点是 。?
(4)这类国家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有哪些??1-23-4567解析:本题侧重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由题干和图示可知,①为出生率曲线,②为死亡率曲线,③为自然增长率曲线。正确读图及掌握欧洲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和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3)“三低”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4)人口老龄化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等。课件39张PPT。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一二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一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一二4.国内人口迁移
(1)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
①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地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边疆工农业建设。
④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主要表现为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一二(2)城乡间的人口迁移: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思考讨论 结合教材P12图1-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向欧洲的移民”,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和迁出地并说明原因。?
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劳动力渐不足,而且由于经济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吸引了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移民,甚至是欧洲南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移民。一二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二思考讨论 阅读下面两种现象:一种是许多留学生学成后不愿回国,而在国外生活和发展;另一种是早期流落国外的华人、华侨总想“叶落归根”,纷纷回国定居。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角度分析,这两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留学生不愿回国,是因为国外有更优越的生活、就业、经济收入等条件,这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华人、华侨归国定居,则反映了一种思乡的民族情感。上述两种现象说明任何一种特定的条件都可能促成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人口迁移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闯关东”的移民主要来自哪些省区?导致居民“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山东、河北等省。一是因为山东、河北等省人多地少,自然灾害、战争频繁;二是因为东北地区人口稀少,土地、森林、矿产资源丰富,从而吸引移民迁入。
(2)近年来,我国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地区有哪些?上述地区吸引大量流动人口迁入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原因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3)近年来,四川省有大量人口迁出,人口大量外迁对当地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提示:缓解了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1.国际人口迁移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2.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以上因素的不同,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也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3.我国“民工流”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方法技巧判断人口迁移的标准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例题1】 读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务工经商的人口迁移图(图1)和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图1 图2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1)两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 (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2)根据图1,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 和 。?
(3)由图2可知,美国人口主要向 和 地区迁移。?
(4)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是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思路导引: 答案:(1)国内人口迁移
(2)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
(3)西部 南部
(4)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拓展延伸 人口迁移的影响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了这片灾难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材料二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据估计目前因叙利亚战争向欧洲逃难的难民人数已达400万左右。
材料三 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巴基斯坦两国。为了躲避宗教歧视和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空前的人口迁移。印度境内约有1 500万人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约有200万人迁入印度。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材料四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结合材料探究: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提示:材料一——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因素),材料二——战争(政治因素),材料三——宗教(社会文化因素),材料四——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
提示: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因素,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等。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方法技巧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的判定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很多,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出现人口迁移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对人口迁移现象的主导因素判定可依据下面的思路进行。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2】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2)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3)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思路导引: 答案:(1)D (2)D (3)C 12-34-56-78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
解析: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不一定改变居住地,不一定为人口迁移;国际旅游没有改变居住地,不属于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距离并没有一个限制标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判断依据。
答案:C12-34-56-78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第2~3题。
2.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
3.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的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12-34-56-78解析:第2题,西亚石油输出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快,吸引大批外籍工人。第3题,民工流向主要是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答案:2.C 3.A12-34-56-782017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超过29.7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2%。由于春节前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出现重叠,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客流压力最大。据此完成第4~5题。
4.春运期间北京、广州、上海、杭州地区的客流压力,反映出 ( )
A.这些地区主要为人口迁出区
B.这些地区主要为人口迁入区
C.春运客流方向主要在城市之间
D.春运客流方向主要在农村之间
5.北京等地的务工流和学生流,说明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 )
A.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B.政治因素、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其他因素12-34-56-78解析:第4题,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地区经济、科技发达,有大量人口前来务工、求学,为人口的迁入区。第5题,北京等地务工流的形成主要与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有关,学生流的形成主要与科教发达、高等院校众多有关。
答案:4.B 5.A12-34-56-78(2017·江苏地理,13~14)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完成第6~7题。12-34-56-786.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7.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12-34-56-78解析:第6题,由图中老年人口比重可看出,上海、北京、天津等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较高;贵州、云南、甘肃等中西部地区城镇老年人口占比较低;经济发达的省市并未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如天津的农村和城镇老年人口占比均低于7%;东北地区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低于城镇老年人口占比。第7题,考查人口迁移。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如贵州、湖南等,由于人口密集,山区经济落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经济收入较高的城镇务工,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占比较高。
答案:6.A 7.B12-34-56-788.(研究性学习)上海学生张锋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多选)爷爷迁到新疆属于( )
A.永久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2)爸爸的迁移原因是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类似于张锋爸爸的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是 。
(3)(多选)叔叔的迁移属于( )
A.永久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国际人口迁移12-34-56-78(4)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这种迁移的原因是? 。?
这种迁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
解析:第(1)题,由题意可知,爷爷一直定居新疆,是永久迁移;爷爷迁到新疆,是因为响应国家号召,属于政治因素迁移和国家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第(2)题,爸爸是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是经济因素引起的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第(3)题,叔叔迁移到美国属于永久迁移,是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属于经济因素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第(4)题,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追求优厚的经济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这种人口迁移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外流,影响经济发展等。12-34-56-78答案:(1)ABD
(2)经济因素迁移 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3)ACD
(4)为了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追求发达国家的优厚经济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使经济的发展潜力受到严重影响课件31张PPT。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一二一、环境承载力
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又称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类文化水平。
(1)土地资源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 根据农业生产提供的粮食或其他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进行估算
(2)人类文化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①有利:人类文化可以改变环境,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生存,这在客观上增加了环境承载力。
②不利:人类文化往往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产生生态危机,导致环境承载力降低。一二3.估算
(1)单个要素考察估算,如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粮食等。
(2)多要素综合考察,如资源、科技、社会文化等要素的综合。
思考讨论 结合教材P18图1-3-2“城市的出现扩充了人口容量”,说明不同时期环境承载力的变化。?
提示:灌溉农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可以获得的资源较少,环境承载力较小,人口少;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人类获得的资源增多,环境承载力增大;随着劳动分工的出现,集市初现并逐渐演变为城市,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增大。一二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思考讨论 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数值的大小关系如何??
提示:人口合理容量一般要小于环境承载力。一二2.意义
人口合理容量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3.影响因素一二4.相对性
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科技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不同;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也不相同。
5.中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必要性及措施
(1)必要性。
①中国几乎所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②人口增长态势依然严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措施: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提倡适度消费。
思考讨论 为什么要提倡适度消费??
提示:人类的消费水平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之一,如果过度消费,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
木桶效应图
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桶板,这就是“木桶效应”。环境承载力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提示: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的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提示: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环境承载力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如下图所示。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误区警示易错点: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环境承载力一定很小
辨析:“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环境承载力一定很小”,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尽管资源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还有其他因素,如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等。如果一个国家开放程度高,经济、技术力量强,能充分利用区域外的资源,就会大大提高自身的环境承载力。如日本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大量进口资源和能源,出口产品,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承载力高。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例题1】 下图为某城市2017年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1)该城市2017年的环境承载力为( )
A.351万 B.105.6万
C.97.3万 D.85.4万
(2)图中制约该城市环境承载力最根本的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市政
C.教育 D.劳动就业
解析:木桶中最短的桶板限制了木桶的容量,因而木桶效应示意图的最短板——劳动就业对应的人口数量即为其环境承载力。
答案:(1)C (2)D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人口合理容量?
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人均500千克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应控制在7亿之内。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结合材料探究:
(1)如何理解材料中“16亿”与“7亿”的区别?
提示:材料中的16亿是指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是我国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材料中的7亿是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材料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人类应如何做?
提示:人口合理容量减小。应提倡适度消费。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最大,如下表所示。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3.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温馨提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人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宜人口(最佳人口);环境承载力大于人口合理容量。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2】读我国某区域图(甲图)和人口密度分布图(乙图),完成下列各题。甲图 乙图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人口合理容量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人口合理容量较大
(2)本区北部人口合理容量低的原因是( )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 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 ③科技水平低 ④对外开放程度低 ⑤人口受教育水平高,消费水平低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思路可参考下图。
本题考查的是人为原因,B、C为自然原因。当人口密度超过人口合理容量时,会产生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继而引发水土流失。第(2)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可从自然环境和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地域开放程度等方面分析,其中地区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
答案:(1)A (2)B123-4561.下列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
B.环境承载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
C.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D.环境承载力就是目前各国、各地区的人口数量
解析:A项所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规模,一般情况下要小于该国或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B项没有从环境角度出发考虑最大人口数;D项指现阶段人口数,明显和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不符。
答案:C123-4562.下列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是一个警戒值 ③具有相对性 ④其数值主要受土地资源的限制,变化不会太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具有相对性。
答案:A123-456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第3~4题。3.表中反映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8亿~9亿 D.14亿~15亿
4.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123-456解析:第3题,依农业资源或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为环境人口容量;而合理容量即该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据表可知,我国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8亿~9亿,即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第4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歉、地区开放程度的高低、科技和消费水平的高低等,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无关。
答案:3.C 4.D123-4565.有些学者以每平方千米陆地可承载的人口合理数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得出:渔猎时期为0.02~0.03人/平方千米,农业时期为40人/平方千米,工业时期为160人/平方千米。该材料反映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
C.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位面积陆地的人口合理容量以较大的幅度增加,其主要影响因素应是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利用资源的方式及可利用资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答案:B123-4566.分析下表中有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计算澳大利亚的人口数A为 ,巴基斯坦的人口密度B为 。
(2)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3)表中四个国家中,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原因是 。人口容量最小的是 ,原因是 。?123-456解析:计算澳大利亚人口数,用国土面积乘以人口密度即可,计算巴基斯坦人口密度可用人口总数除以国土面积,二者在计算时需注意单位的换算。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无明显的相关性,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资源、科技水平、地域开放程度、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因素有关。日本地狭人稠,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大,但人们生活质量高,这与日本科技发达,地域开放程度高有关。蒙古地处内陆,干旱、水源短缺,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这些都是其人口容量小的原因。
答案:(1)0.18亿 176人/千米2
(2)D
(3)日本 科技发达,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蒙古 地处内陆,区域相对封闭,自然条件较差,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缺乏,科技落后课件23张PPT。本章整合①过渡模式
②环境承载力
③经济
④社会文化 一二一、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1.线性图(曲线图、折线图)
(1)分析线性图的一般思路。
①确定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地理事物
↓
②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
③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地理事物与横坐标地理事物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小
↓
④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进行分析、评价一二(2)案例分析。
中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
此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千分比。图中a、b、c三条曲线需要我们根据人口“三率”的特点判断其分别代表什么。我国人口死亡率因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而上升,所以b代表死亡率;我国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结合“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这一公式,可确定a代表出生率,c代表自然增长率。一二2.柱状图
(1)分析柱状图的一般思路。
①了解纵、横坐标的含义,出现左、右纵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析
↓
②思考各项目之间的联系
↓
③对数值的高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纵坐标地理事物随横坐标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
④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一二(2)案例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四城市不同年份人口比重变化图
首先明确横坐标表示北京、天津、唐山、廊坊四座城市,同时根据图例明确每座城市都有三个年份的数据;纵坐标表示各城市人口在环渤海经济圈总人口中的比重。从图中可分析得出,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北京人口比重一直上升,天津、唐山人口比重一直下降,廊坊人口比重先升后降。最后再逐一分析各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原因。一二3.圆形图(扇形图、饼状图等)
圆形图是以圆形的面积大小表示地理数据资料的统计图。这种图在反映总体内部结构时,比柱状图更为清晰。
(1)分析圆形图的一般思路。
①看图例或者注记,了解该图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
↓
②看图中比例的排序关系
↓
③思考每一图例所对应的地理事物,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联系相关知识
↓
④揭示反映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一二(2)案例分析。
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图
该图以圆心为起点,轴线为时间坐标轴。分析“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可知,我国0~14岁人口比重在1964年为40.7%,1982年为33.6%,1990年为27.7%,2000年为22.9%;1964—2000年,0~14岁人口比重一直在下降,说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在持续下降。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变化亦可根据图判读出来。一二4.二维坐标图
(1)分析二维坐标图的一般思路。
①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和内容
↓
②判断图中所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
↓
③思考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看清纵、横坐标的单位数值一二(2)案例分析。
四个国家人口统计图
右图纵坐标表示人口死亡率,横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首先判读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再结合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就可判断出四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状况。一二5.三角坐标图
(1)读准三个坐标轴的原点及变化趋势,即图中的箭头A、B、C所示的方向。一二(2)找到与所要判读坐标轴原点相交的另一个坐标轴,称为邻轴。如图中A轴的邻轴是C轴。过所求点作邻轴的平行线a、b、c(即转为所求判读坐标轴原点处的二维坐标,简称“转三为二”)。
(3)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出数据。
如图中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数据依次是:0~14岁约27%,15~64岁约46%,65岁及以上约27%。一二6.平面正方形坐标图 一二平面正方形坐标图的其中两条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另外两条边表示一个变量。在表示人口增长时,常用底边表示人口死亡率,其中相邻的一条边表示人口出生率,剩余两条边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此类图形中,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据较容易读取,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过程较复杂,但可以作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可沿对角线方向读取。
如“世界部分大洲和地区人口增长动态统计图”(上图),先弄清坐标含义,下横坐标表示人口死亡率,左纵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上横坐标和右纵坐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再结合图例,可读出各大洲不同时间段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如亚洲在1960—196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也可比较同一时间段各大洲人口增长差异,如1995—200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为负增长。一二【典例1】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一二(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5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一二尝试解答:第(1)题,从图中可以得出,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零,故人口死亡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人口出生率。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填“上升”或“下降”),人口死亡率从28‰下降到12‰左右,出生率一直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出生率从45‰下降到38‰左右,所以出生率的下降幅度 (填“小”或“大”);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第(2)题,从图中可以得出 和 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又 (填“低”或“高”)于北美洲,故③代表北美洲。?
尝试解答答案:(1)大于 小于 上升 大于 小
(2)北美洲 欧洲 低
题目答案:(1)D (2)C一二二、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的关系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若人口结构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是由于过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状况造成的,而现在的人口年龄结构又影响以后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分析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于了解人口再生产状况至关重要。一二一二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在其总人口中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文化总体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一二【典例2】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下列各题。一二(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一二尝试解答:第(1)题,图示表明人口的性别比相差不 ,老年人及青壮年人口比重有一定的差异,但少年儿童比重差异 ,a方案比c方案小得多。第(2)题,a方案少儿比重太小,将来会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 问题;c方案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小, 过重;而b方案老年人口比重、青壮年人口比重和少儿人口比重都较合适。?
尝试解答答案:(1)大 最大
(2)老龄化 社会负担
题目答案:(1)D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