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一二三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根本热源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一二三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一二三思考讨论 结合教材图2-1-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是如何选择性吸收的。?
提示: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一二三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地暖大气:上图中①为地面辐射,它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2)大气暖大地:上图中②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共同意义
缩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思考讨论 为什么晴朗夜晚后的早晨,比多云夜晚后的早晨更凉一些??
提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少,大气的逆辐射较弱,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差,所以夜晚降温幅度大。一二三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2)B、C两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压;F、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请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图略(按A→D→E→C→A、A→D→F→B→A标注)。一二三思考讨论 读教材图2-1-6“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分析A地近地面为低气压,A地高空为高气压,A地高空的气压比A地近地面气压高吗??
提示:根据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因此A地近地面的气压高于A地高空的气压。之所以A地高空为高气压是与同一水平面上其他点相比较而言的。一二三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二三1.三种作用力
2.风向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其辐射的热量绝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点燃柴草产生烟雾预防霜冻主要是增强了图中的哪个环节?原理是什么?
提示:c环节。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通过大气逆辐射将更多热量返还给地面,弥补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削弱方式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影响地面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此外,大气透明度、海拔和天气状况等也对太阳辐射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各因素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见下表: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又叫温室效应,如图所示,大气温室效应可分为三个过程。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太阳暖大地
大气通过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太阳辐射,但由于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短波部分很少被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仅是一定程度的削弱,太阳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
(2)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3)大气还大地
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一部分能量返还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方法技巧利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题1】 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上图中A表示 辐射,B表示 辐射,C表示 辐射。?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 使大气增温,同时又以 的形式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3)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相对而言,辐射波长较长的是 ,较短的是 。?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稻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解析:利用所学地球表面的受热过程知识可以轻松完成(1)(2)题。太阳表面的温度达6 000开,辐射波长较短;地面温度较低,辐射波长较长。第(3)题,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稻草,产生大量的烟雾,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使大气逆辐射加强。
答案:(1)太阳 地面 大气逆
(2)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3)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4)燃烧大量的稻草,制造人造烟雾,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使大气逆辐射加强,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热力环流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缸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缸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缸内壁顶面中部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缸内壁底面中部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B是如何偏动的?
提示:纸片A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
(2)试解释纸片A、B偏动的原因。
提示: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
(3)该实验验证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1.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可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方法技巧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要抓住“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如海洋),白天温度较低,夜晚温度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如沙地),白天温度较高,夜晚温度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2.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1)概念: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常用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状况及差异。
(2)分布规律和特点。
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越向高处,地球引力越小,导致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不同高度的大气密度不同,导致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右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空气柱L2中,PB>PB'>PC'>P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上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3)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地记忆为“高凸低凹”。并且高空和近地面同一地点气压高低相反,即等压面凹凸相反,如下图所示: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4)综合应用。
(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等压面有以下主要用途:
①判断气压高低。
A.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气压值。
判读依据:由近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
如图中PA>Pa>Pc,PB>Pd>Pb
B.比较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
判读依据:等压面高凸低凹,如Pa>Pb;近地面与高空气压高低相反。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②判断近地面的气温高低。
判读依据:近地面温压相反。
Pa高?PA低?TA高(A地热,B地冷)
③判断下垫面性质。
A.判断陆地与海洋、季节或月份。
判读依据:夏天热,陆地比海洋更热,陆地形成低压;冬天冷,陆地比海洋更冷,陆地形成高压。
例如,若上图为北半球7月份图?北半球为夏季?近地面低压的为陆地
Pa高?PA低?A为陆地,B为海洋
若上图B为陆地,则Pb低?PB高?TB低?陆地冷,为冬天?南半球为夏季或北半球为冬季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B.判断城区与郊区。
判读依据:城区是“热岛”,气温高的为城区。
例如,Pa高?PA低?TA高(热)?A为城市
C.判断绿地与裸地。
判读依据:绿地同海洋,裸地同陆地。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例题2】 导学号11464046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解析: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热低压,海洋反之,近地面吹海风,A项错;夜晚,山坡冷却快,近地面的风从山坡吹向谷底,形成山风,B项对;城市市区因为废热多,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形成“城市风”,C项错;地面受热,气流上升,D项错。
答案:B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读图技巧常见热力环流及其图的判读
(1)海陆风。
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海洋上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空气由海洋流入陆地,形成海风(如甲图)。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上低,气压比海面高,近地面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如乙图)。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2)山谷风。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辐射多,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爬升,形成谷风(如丙图);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形成山风(如丁图)。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3)城市风。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区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当大的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如戊图),称为城市风。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风的形成受哪些力的影响?
提示:风的形成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
(2)“过江千尺浪”说明风力较大,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提示: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就越小。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风向的判定
(1)画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气压梯度力(画成虚线)。
(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
(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的气流则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偏转30°~45°);若是高空气流,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近地面风(单位:百帕):
高空风(单位:百帕):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3.风力大小的判定
(1)风力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反之,则风力较小。如下图,风力:A>B。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要注意不同图幅上的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和比例尺的大小两种情况的变化,单位距离(实际距离)的气压差越大,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如下图(单位:百帕),风力:A>B>C>D。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3】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解析:第(1)题,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为⑥;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即⑦。第(2)题,高空空气不考虑摩擦力,所以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由于不确定此图所在的半球,所以北半球高空应为③,南半球高空应为⑦。第(3)题,在近地面,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和风速,两个力的合力与另一个力的方向成180°角。
答案:(1)A (2)C (3)D1-234-56导学号11464047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读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码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⑤
2.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图中所示的( )
A.② B.③ C.④ D.⑤1-234-56解析:根据图示,图中⑤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①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答案:1.C 2.A1-234-563.下图所示的大气环流形式中,正确的是( )
解析:A项图,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下沉,故错误;B项图,白天陆地气温高,空气上升,海洋气温低,空气下沉,故错误;C项图,白天山谷升温慢,气温低,空气下沉,山坡升温快,气温高,空气上升,故正确;D城市由于热岛效应气温比郊区高,空气上升,故错误。
答案:C1-234-56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4~5题。
4.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的方向,则F1、F2、F3依次为( )
A.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B.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5.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1为气压
梯度力方向,则风向是( )
A.① B.②
C.③ D.④1-234-56解析:第4题,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与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故F1为气压梯度力,只有B项符合该要求,所以可以判断B项正确。第5题,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又因位于北半球,所以可以判断④表示的方向正确。
答案:4.B 5.D1-234-566.导学号11464048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A、B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冷却的是 地,空气 。?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5)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1-234-56解析:依据图示等压面可知,①~⑤的气压高低为④>③=②=①>⑤,故⑤为低压,其对应的近地面A地为高压,空气冷却下沉;④为高压,其对应的近地面B地为低压,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城区人为热释放多,气温高,空气上升。A处气温低,白天海洋上空气温较低。
答案:(1)④ ⑤
(2)B 膨胀上升 A 收缩下沉
(3)图略(热力环流的画法应是近地面由A→B,高空由B→A,垂直方向A地下沉,B地上升)。
(4)B B地受热,空气上升,为市区。
(5)白天课件49张PPT。第二课时 大气环流一二三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
2.三圈环流一二三(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气压带:A为赤道低气压带,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为极地高气压带。
(2)风带:H为东北信风带,K为东南信风带,I、L同为中纬西风带,J、M同为极地东风带。一二三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的差异
思考讨论 结合教材图2-1-10“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分析赤道与极地之间本应形成单圈环流,为什么会变成三圈环流呢??
提示: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赤道与极地因冷热差异产生的单圈环流变为三圈环流。一二三2.季风环流
思考讨论 南亚夏季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提示:夏季因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形成西南季风。一二三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气压带和风带
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地球表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它们相间分布,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变化。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低气压带,它们成因相同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呢?
提示: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均是气流上升形成的低压,但赤道低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属于热力成因;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抬升形成的,属于动力成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均是气流下沉形成的高压,但副热带高气压带是高空气流聚集被迫下沉形成的,属于动力成因;极地高气压带是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的,属于热力成因。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有什么规律?
提示: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季节性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三圈环流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所示: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地球自转使其偏”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3)“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上图风压带移动规律可简单概括如下: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如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再如,热带草原气候区,处在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地区,干、湿季明显交替。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方法技巧气压带、风带的性质的判断方法
地表各地在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下,气流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风带中气流的水平运动;二是气压带中气流的垂直运动。气压带、风带的性质见下表。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题1】 导学号11464051下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某气压带。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北半球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下列有关图中①~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①影响的地区常年云量小
B. ②风带影响的地区均少雨
C. ③气压带气流干冷下沉
D. ④风带盛行温和湿润的西北风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解析:由图示气压带的位置南移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季。①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云雨。②为东南信风带,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气流温暖干燥,但处于东南信风迎风坡的沿海山地多地形雨。③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温暖干燥。④为盛行西风带,南半球西风带风向为西北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温和湿润。
答案:(1)D (2)D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016年1月17日,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北京、太原等地的气温都刷新了2016年入冬以来的新低。不过,这只是冷空气发威的序曲,本周,今冬来最强冷空气来袭,我国各地经历入冬后最冷一周,尤其是南方地区遭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贵州、湖南还出现入冬首轮大范围冻雨天气过程。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名师精讲典例剖析结合材料探究:
(1)本次冷空气的发源地在哪里?
提示: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亚洲高压中心。
(2)冷空气所在地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提示: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势力强劲的冷高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由于地表并不均匀,北半球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下,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夏季风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冬季风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2】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各题。
(1)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
A.50°N、副极地低气压带
B.90°N、赤道低气压带
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
D.60°S、赤道低气压带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2】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各题。
(1)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
A.50°N、副极地低气压带
B.90°N、赤道低气压带
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
D.60°S、赤道低气压带
(2)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 )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名师精讲典例剖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思路导引:
答案:(1)A (2)D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的。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该季节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而形成的;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3】 读某地区1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两地气压高低状况比较:A B。(填“>”“=”或“<”)?
(2)A气压中心名称是 ,B气压中心是 发生断裂而保留在海洋上的部分。?
(3)C点此时风向是 风,其成因是 。?
(4)南亚的夏季风为 季风,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名师精讲典例剖析解析:本题以1月份的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A、B的气压类型是解题的关键。由于图示为1月份的等压线图,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降温快,形成高气压,把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此时,位于东亚地区的C点应吹西北风,东亚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南亚地区的夏季风为西南季风,主要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而成的。
答案:(1)>
(2)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西南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从世界地图上看,北回归线及其南、北两侧地区几乎都是茫茫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或戈壁,而我国的亚热带地区湿润多雨,森林繁茂密集,植物盛多,相对其他地区的沙漠或戈壁而言,就是名副其实的绿洲了。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北回归线及其南、北地区形成大面积沙漠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可以看出,北回归线及其南、北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东北信风带的控制,气候干旱。
(2)为什么说我国亚热带地区是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
提示:我国处于世界上最大大陆的东部,面朝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夏季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比北回归线上其他地区多。因此被称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及分布
在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通过大气环流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会形成不同的气候。具体分析如下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征
(1)热带气候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亚热带和温带气候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3)寒带和高山气候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3.概括比较单一风压带或风压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4】 导学号11464052读某地的气候资料表,完成下列各题。(1)该气候类型为 ,其最典型分布区在 。?
(2)该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是 ,其成因是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3)下图所示的气候类型与该地一致的是( )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解析:结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判断气候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思路展示:
答案:(1)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2)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3)D123-451.下图表示地球上的三圈环流,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为极地东风带,④为中纬西风带
B. ①⑤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较多;③⑥以下沉气流为主,不易形成降水
C. ④在北半球为西北风,在南半球为西南风
D. ①位于两极地区
解析:由图示气流运动方向和气流上升高度可知,①处气流上升最高,为赤道低气压带;⑥处气流下沉,为极地高气压带;④为中纬西风带,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气流上升容易形成降水,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答案:B123-452.下面四幅图中,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 123-45解析: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判断所处的半球和风带。A图越往北纬度越高,判断位于北半球,故图示表示北半球中纬度的西风带;B图越往北纬度越低,判断位于南半球,图示表示南半球中纬地区的西风带;C图越往南纬度越高,判断位于南半球,故图示表示南半球低纬地区的东南信风带;D图越往北纬度越高,故判断位于北半球,图示表示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极地东风带。
答案:A123-45导学号11464053读两区域位置图,完成第3~4题。
3.对①②两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地是热带沙漠气候
B.①地是热带草原气候
C.②地是地中海气候
D.②地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4.形成①②两地降水的盛行风或
气压带分别是( )
A.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
B.西南季风和西风带
C.东北信风带和东南信风带
D.赤道低气压带和西风带123-45解析:第3题,①地位于孟加拉湾沿岸,为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为地中海气候。第4题,①地降水主要是受西南季风的影响,②地降水主要受西风带的影响。
答案:3.C 4.B123-455.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表示的是 月的 季风,其形成原因是 ? 。?
(2)C地气压中心名称是 ,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为 。?
(3)此时,澳大利亚西北部吹 风,是怎样形成的??123-45解析:从图上看,C处气压高,风从北吹向南,并且C处在亚洲大陆,应为亚洲高压,此时为1月(冬季),澳大利亚西北部吹西北风。
答案:(1)1 冬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寒冷干燥
(3)西北 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而成。课件48张PPT。第三课时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一二一、气团和锋
1.气团
(1)定义: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思考讨论 冬季从海洋向大陆移动的气团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
提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的温度高于陆地,所以从海洋向大陆移动的气团是暖气团。一二2.锋
(1)定义: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之间的过渡带称为锋。
(2)冷锋及其天气:一二(3)暖锋及其天气: 一二思考讨论 结合教材图2-1-17“冷锋及其天气”、图2-1-18“暖锋及其天气”,分析冷锋和暖锋雨区位置有何不同、过境后气温变化的不同。?
提示:冷锋的雨区主要在锋后,暖锋的雨区主要在锋前。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暖锋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
(4)准静止锋及其天气:
①定义:移动缓慢的锋或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②天气特征:阴雨连绵。一二二、气旋和反气旋
1.气旋
气旋是指低压中心周围形成一个空气的漩涡。
在水平方向上,北半球气旋的气流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气旋的气流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在垂直方向上,气旋中心的空气被迫上升,因而,气旋过境时,云量会增多,常常出现阴雨天气。一二2.反气旋
反气旋是指高压区出现的空气漩涡。
在水平方向上,北半球反气旋的气流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反气旋气流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垂直方向上,反气旋中心的气流以下沉为主,因而,反气旋过境时,通常会带来晴朗、干燥的天气。
思考讨论 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有何差异??
提示:受气旋控制多阴雨天气,受反气旋控制多晴朗天气。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锋与天气
下面是《水浒传》“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对天气状况的描写。
“是日,日无晶光,朔风乱吼”“其时正是仲冬天气,连日大风,天地变色,马蹄冰合,铁甲如冰”“次日彤云压阵,天惨地裂”“当晚云势越重,风色越紧。吴用出帐看时,却早成团打滚,降下一天大雪”“那雪降了一夜,平明看时,约已没过马膝”。
结合材料探究:
(1)上面描写反映的是冷锋过境还是暖锋过境?
提示:这段话反映的是冷锋过境。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哪些描写为此锋过境前的天气?哪些描写为此锋过境时的天气?哪些描写为此锋过境后的天气?
提示:“是日,日无晶光……铁甲如冰”,描述的是冷锋过境前的天气状况。此时,此地在干燥的暖气团控制下,大气不稳定,多大风天气。
“次日彤云压阵……降下一天大雪”,描述的是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锋面过境时,天气活动频繁,先是云,后为雪。
“那雪降了一夜……约已没过马膝”,从叙述上看,降雪过程已经停止,由此推断此时是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3)根据描写判断,此锋移动速度是快还是慢?为什么?
提示:根据描写判断,此冷锋移动速度很快,一是天气过程时间很短;二是强度很大,有“大风”“大雪”为证。该冷锋移动速度较快,是因为冷气团势力强大,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锋面上出现剧烈的天气变化。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锋与天气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拓展延伸1.锋面的共同特点
由于暖气团暖而轻,冷气团冷而重,故二者相遇时,暖气团总是在锋面之上,而冷气团总是在锋面之下。
2.锋面经过时一定带来降水吗?
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的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降水的形成过程是水汽凝结,再受到上升气流的顶托、抬升,形成降水并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题1】 导学号114640562017年2月21日9时许,北京延庆飘起雪花。随后,房山、门头沟出现小雪天气。中午时分,北京城区大雪纷飞。随着雪越下越大,城区能见度快速下降。目尽之处,一片白茫茫。不出半小时,屋顶、枝头、草地,早已落满了皑皑白雪。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1日北京最有可能处于图示哪个位置?( )
A.① B.② C.③ D.④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北京处在④位置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冷锋移出北京市,天气晴朗
B.暖锋移出北京市,天气晴朗
C.风力开始增大,气温开始回升
D.天气已转阴,出现降水迹象
(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北京气压变化的是(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解析:第(1)题,由材料知,21日北京出现大范围降雪,为冷锋过境,最有可能处于锋后③位置。第(2)题,北京处在④位置时,冷锋已过境,北京受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风力较冷锋过境时减弱。第(3)题,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答案:(1)C (2)A (3)D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2015年第9号台风“灿鸿”(超强台风级)的中心,7月10日10时位于浙江省温岭市东南方大约470千米的东海东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35百帕。我们把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 ℃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位于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界线以西,东经100°以东)的地区通常称其为台风。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台风是由哪种天气系统引起的?
提示:热带气旋。
(2)台风的运动状态有何特点?
提示:水平方向上逆时针向中心辐合,在垂直方向上上升。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方法技巧用左右手法判断气旋与反气旋
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判断: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方法与北半球类同,如图所示。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2.锋面气旋的判读
气旋常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此种天气系统在北半球温带地区比较常见,判读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锋面位置的判断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冷暖气团在此相遇,而高压脊水平气流辐散,冷暖气流不可能相遇,不可能形成锋面。如下图气压场中,OA、OB部位为低气压伸出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锋面一定出现在低压槽处。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2)锋面类型的判读
根据气旋的水平气流运行规律,先画出低压槽线两侧的气流运动方向,然后结合气旋的位置,根据槽线附近气团的冷暖状况,确定锋面类型,如上图,①气团从高纬移来,为冷气团;②气团从低纬移来,为暖气团,故锋面OA为冷锋,OB为暖锋。而且还可确定,锋面应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3)天气特点
由图中可知,气旋的前方为暖锋控制,故在锋前C处等地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冷锋控制,故在锋后D处等地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例题2】 下图是某日8时和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题。
由8时到20时,图中( )
A.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
B.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
C.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
D.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解析:由题图可知,由8时到20时,①地的海平面等压线密度增大,表明该地的气压梯度力增大,风力逐渐增强,选项A错误。而②地在8时左右时,处于单一的暖气团控制下,为晴朗天气,但是在20时,②地已经位于冷锋锋后,“冷锋降水在锋后”,②地为阴雨天气,选项B错误。从两图中的低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可以明显看出,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且呈增强趋势。8时时,图中低压中心气压值为1 000百帕,并且等压线相对较稀疏,而在20时,低压中心的气压值为995百帕,并且相邻的等压线相对密度较大,气压梯度力增强,风力大,选项C正确。从两图动态变化中看出,图中的冷锋移动速度快于暖锋,选项D错误。
答案:C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甲、乙两锋面分别为哪种性质的锋?
提示:甲为冷锋。乙为暖锋。
(2)甲、乙两锋面过境时分别带来怎样的天气变化?
提示:甲:大风、降温、暴雨等;乙:连续性降水。
(3)我国东部受甲图中锋面影响时,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长江下游伏旱 B.华北平原春旱
C.北方寒潮 D.江淮梅雨
提示:C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锋面类型的判读
锋面性质不同,产生的天气现象也不相同。如下图所示。
箭头指向表示气流运动方向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冷锋与暖锋的判断方法
(1)看符号(2)看冷气团运动方向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3)看锋面坡度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4)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6)根据过境时降水特点判断
冷锋、暖锋过境时,产生了不同的降水特点。因冷锋移动速度快,降水强度大而历时短。因暖锋移动速度慢,降水强度小而历时较长,多连续性降水。
(7)根据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差异判断
冷锋、暖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不同。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主要是冷锋过境造成的。因而冷锋对我国天气影响大,而暖锋影响较小。
(8)根据气温判定
暖锋过境后气温会升高,冷锋过境后气温会降低。若感觉气温比前几日高,那么,很可能有暖锋过境;反之,很可能是冷锋过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9)根据降水判定
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强降水现象是快行冷锋的表现(当然也可能是对流雨);连续几天下雨或有雾是暖锋的显著特征。
(10)根据风向的变化判断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若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则多为暖锋过境;反之,则多为冷锋过境;风向摇摆不定,多为准静止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3】导学号11464057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各题。
(1)若图中出现锋面天气系统,则锋面出现的位置及锋面的类型是( )
A.①—冷锋 B.②—暖锋
C.③—冷锋 D.④—冷锋
(2)有关图中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蒙古地区一定出现沙尘暴天气
B.天津将可能出现降温和阴雨天气
C. M点的气压值为995百帕
D.④处风力较②处小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若图中出现锋面天气系统,则锋面出现的位置及锋面的类型是( )
A.①—冷锋 B.②—暖锋
C.③—冷锋 D.④—冷锋
(2)有关图中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蒙古地区一定出现沙尘暴天气
B.天津将可能出现降温和阴雨天气
C. M点的气压值为995百帕
D.④处风力较②处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锋面类型的判读及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思路导引:
由图可知,③处为低压槽→冷、暖气团在低压槽处交汇,形成锋面→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③处附近的中心为低压中心,即气旋
③处锋面的移动方向和冷气团移动方向一致←北半球气旋逆时针向中心辐合
③处锋面向偏东方向移动→受其影响,天津可能将出现降温和阴雨天气
答案:(1)C (2)B1-234-56导学号11464058中央气象台2017年2月20日发布的最新天气预报显示,受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预计未来几天,我国北方和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出现大风、降温以及雨雪天气。据此完成第1~2题。
1.造成材料中降温与降水的天气系统为( )1-234-562.下列现象与本次天气变化成因相同的是( )
A.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
B.秋高气爽,天高云淡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午后黑云滚成团,风雨冰雹一齐来
解析:第1题,由降水、大风、降温天气可推知是冷锋过境。A图为暖锋,B图为准静止锋,D图为气旋。第2题,A项沙尘暴为冷锋天气,B项为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C项为准静止锋天气,D项为强对流形成的雷暴天气。
答案:1.C 2.A1-234-563.读2017年某日8时地面天气图和文字信息,完成下题。 1-234-56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天气的空间变化。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从图中分析,a、b区域正受到冷锋系统的控制,a在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压较低,气温较高,风速较小,云量较少,以晴天为主;b在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较高,气温较低,风速较大,云量较少;同时冷锋雨区气压较低,云量较多。
答案:B1-234-56读图,完成第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图近地面的水平气流呈顺时针
方向辐合
B.甲图近地面的水平气流呈逆时针
方向辐散
C.乙图中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合
D.甲图中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可能形成台风或飓风
B.长江中下游地区受甲图所示天气系统控制时形成伏旱
C.中南半岛盛行东北风时,夏威夷群岛受乙图所示天气系统控制
D.我国夏季北方的暴雨就是受甲图所示天气系统的影响1-234-56解析:第4题,甲图所示天气系统为气旋,北半球气旋近地面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乙图所示天气系统为反气旋,北半球反气旋近地面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第5题,台风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反气旋控制形成伏旱;中南半岛盛行东北风时为冬季,夏威夷群岛受低压(气旋)控制;我国夏季北方的暴雨是冷锋形成的。
答案:4.D 5.A1-234-566.读某日近地面天气形势局部简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由高到低排序是 。?
(2)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小的是 ,甲地此时风向为 。?
(3)锋面过境后,北京的天气变化是气温 ,气压 ,阴晴变化为 。?1-234-56解析:读图可知,甲地气压为1 020百帕,乙地气压在1 015~1 020百帕之间,丙地气压在1 000~1 005百帕之间,丁地气压为1 010百帕。四地中乙处等压线最稀疏,气压梯度力最小,风力最小。甲地位于高压东侧,吹西北风。图中锋面为冷锋,过境后的天气变化是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答案:(1)甲>乙>丁>丙
(2)乙 西北风
(3)降低 升高 转晴课件32张PPT。第二节 水的运动第一课时 水循环一二三四一、水循环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一二三四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思考讨论 结合教材图2-2-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析在水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施加影响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提示:人类通过修建水库、围湖造田、跨流域调水等影响地表径流环节。一二三四三、水循环的成因
1.水循环的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2.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一二三四四、水循环的意义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水循环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止,上不竭,下不满……”——摘自《吕氏春秋》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吕氏春秋》这段文字主要涉及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提示:文字的前半部分涉及了水汽输送,后半部分则涉及径流。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什么?
提示: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
(3)水循环联系了自然界的哪些圈层?
提示: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4)人类活动或多或少地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提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能够干预水循环的蒸发和蒸腾、降水、径流和下渗等环节。其中对地表径流环节影响最直接,也最广泛。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1.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地球上的水主要集中在水圈中,部分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水循环就是指水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特别提醒水循环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三种水循环类型都包括蒸发和降水环节。
(2)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3)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4)海洋同时参与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水利措施:①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2)农林措施:“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但是,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例题1】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都有的环节是 和 。?
(2)人类可以通过影响水循环中的 环节,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如 。?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 。?
(4)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拟研究所在城市“河水的自然净化”课题。你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应包括哪些内容?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解析: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可知,蒸发和降水是各大循环均有的环节。地表径流环节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人类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的时间分配;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配不均。丁环节为地下径流,通过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可以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下渗,从而增加地下径流量。
答案:(1)蒸发 降水
(2)地表径流 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等
(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
(4)河水污染现状;河水自然净化的过程(河水的补给与排泄);影响河水自然净化的因素;本地天气变化的规律与河水水位变化等。(写出两点即可)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面值50元人民币的画面上那翻江倒海、奔腾跌泄、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就是黄河壶口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勾画出了大河奔流的壮观景象。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结合材料探究:
(1)从河水补给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为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
提示:大气降水。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奔流到海不复回”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提示:海陆间水循环。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河流的补给类型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都有两种以上的补给形式,但往往以某一种补给形式为主。不同地区的河流水源补给侧重点不同,同一地区的河流,在不同季节水源补给也有明显的差异,列表比较如下: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方法技巧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依据河流所在地区判断: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②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③我国的长江、黄河源头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④东北地区的河流的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是雨水补给形成的。
(2)依据径流变化特点判断:
①径流的变化随降水而变化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②随气温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③径流常年较为稳定平缓的多以地下水补给为主;④湖泊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使河流径流变化较小。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2】 导学号11464061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降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
(2)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南地区
(3)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早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库
B.①早于② 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库
D.①晚于② 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思路导引:(1)由图可知,降水量与径流量呈正相关→河流的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降水集中于4、5、6月份,7、8月份降水相对较少→河流位于东南地区
(2)①曲线变化比较平缓,②曲线的陡直变化显著→①流量变化小→说明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利工程(如水库),水利工程(如水库)对下游径流起到了调节作用
答案:(1)A (2)D (3)C12-34-561.下列地理现象中,仅属于陆地内循环的是( )
①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冬季和春季的凌汛 ②夏季,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冰雪融水汇入塔里木河,形成丰水期 ③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引冰川积雪融水灌溉农田 ④所有流经热带沙漠地区的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黄河属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属内流河,不注入海洋,参与了陆地内循环;坎儿井引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水也不注入海洋,也只参与陆地内循环;并不是所有流经沙漠地区的河流都不注入海洋(如尼罗河),也就不一定只参与陆地内循环。
答案:B12-34-56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第2~3题。
2.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参与水循环的圈层有( )
①水圈 ②岩石圈 ③生物圈 ④大气圈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2-34-56解析:第2题,南水北调工程改造了水循环中地表径流这一环节。第3题,“汇入大海”“彩虹”“渗入地下”“根系吸收”分别表示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参与了水循环。
答案:2.D 3.D12-34-56导学号11464062读我国某地区某河流实测流量和降水量统计图,完成第4~5题。12-34-564.该河流的补给主要来源于( )
A.降雨和少量地下水
B.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
C.地下水、融雪和降雨
D.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
5.该河流所在的地区可能是( )
A.东北三江平原 B.浙江南部
C.新疆塔里木河流域 D.青藏高原
解析:由图可知,该河流径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故降雨是该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另外,降水量较少时该河流也存在一定的径流量,所以该河流可能还有地下水补给。该河流并无明显春汛,故无融雪补给。该地雨季较长,应位于我国东南地区。
答案:4.A 5.B12-34-566.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地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循环,B地的水循环类型有 循环和 循环。?
(2)a、b两条河流中,水量较稳定的是 河,判断依据是什么??
(3)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 城市,原因是 ? 。?
(4)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 ;外因是 。?12-34-56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A地位于内陆地区,水循环主要发生在陆地内部,应为陆地内循环;B地位于沿海地区,参与的水循环应该有两种,即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此处切记不要认为陆地内循环只发生在内流区。第(2)题,由图中可知b河流的水来自于大气降水,因此b河主要靠雨水补给,靠雨水补给的河流一般水量的季节变化比较大。第(3)题,乙城离海洋近,降水量大,水循环比较活跃,水的更新速度快,故水资源较丰富。第(4)题,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是水循环的外因。12-34-56答案:(1)陆地内 海陆间 陆地内
(2)a a河位于断层处,地下水补给量大而稳定,b河主要靠雨水补给,季节变化大。
(3)乙 该城市离海洋近,水循环活跃,降水丰沛
(4)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的作用课件37张PPT。第二课时 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一二三一、洋流的形成和分类
1.海洋水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海浪、潮汐、洋流。
2.洋流
(1)定义:海洋表层海水大规模地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运动。
(2)主要动力:盛行风。
思考讨论 暖流水温一定比寒流高吗??
提示:不一定。若在相同纬度,则暖流水温比寒流水温高;若在不同纬度,则暖流水温不一定比寒流水温高。一二三二、世界洋流的分布 1.洋流名称。 一二三2.分布规律。
(1)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南极大陆外围:陆地很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思考讨论 南半球中高纬度为什么没有形成大洋环流??
提示: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陆地面积小,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形成了强大的西风漂流。一二三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巨大的洋流系统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2.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
洋流对世界渔场的地理分布有显著影响。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易形成较大的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和北海渔场。
3.对航海的影响
顺着洋流航行比逆着洋流航行的速度要快。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利于近海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和净化,但使污染范围扩大。一二三思考讨论 为什么欧洲西侧北极圈附近的摩尔曼斯克港口为世界上纬度最高的不冻港??
提示: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影响。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世界洋流的分布
世界各洋流的分布,用想象法分数式“ ”联想记忆:中间线为赤道,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如图所示: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向是怎样的?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向是怎样的?
提示: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流向是怎样的?东西两侧的洋流性质有何差异?
提示: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1.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图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2.世界洋流的分布
(1)分布示意图
记忆各大洋洋流名称时,注意洋流命名规律:洋流名称往往用流经地区的地名命名,如东澳大利亚暖流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加利福尼亚寒流靠近加利福尼亚半岛,拉布拉多寒流靠近拉布拉多半岛,加那利群岛附近有加那利寒流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2)分布规律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3)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①该海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图1)
②该海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2)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方法技巧洋流分布规律的判断应用
(1)依据环流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如果大洋环流方向呈顺时针方向,则该海域肯定位于北半球。
(2)依据洋流性质判断纬度位置。
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的,位于中低纬海域;大陆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的,位于中高纬海域。
(3)依据洋流流向判断季节。
北印度洋海域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为北半球冬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为北半球夏季。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例题1】 导学号11464066读某大洋环流局部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AB线是30°纬线,则这个海域肯定位于(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如果该海域是太平洋的一部分,则下列洋流属于此环流的是( )
A.北赤道暖流 B.东澳大利亚暖流
C.拉布拉多寒流 D.加那利寒流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思路导引:
(1)AB线是30°纬线→大洋环流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大洋环流流向为逆时针
↓
说明该海域位于南半球 答案:(1)A (2)B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走图中①线用了37天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走图中②线仅用了20天。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图中③线)比哥伦布航行大西洋早了整整半个世纪。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结合材料探究:
(1)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的航期比第一次缩短了17天,原因是什么?
提示: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逆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航行,航速较慢;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顺东北信风和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航速较快。
(2)郑和下西洋一般选择在秋冬季出发,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东部沿海秋冬季吹偏北风,此时出发可顺风顺水;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也是顺风顺水。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寒暖流与海水等温线
在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上,经常遇到有关洋流流向及对其热力性质判断的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步骤主要有:
(1)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
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降低,则该海域在南半球。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则该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3)确定洋流名称
下图若为大西洋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低值(高纬地区)→暖流→巴西暖流。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方法技巧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
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由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即多位于热带和副热带大陆沿岸的海域,如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2】 导学号11464067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图中N表示的洋流名称是( )
A.南赤道暖流 B.北赤道暖流
C.赤道暖流 D.赤道逆流
(2)图中J表示的洋流名称是( )
A.加那利寒流
B.秘鲁寒流
C.本格拉寒流
D.西澳大利亚寒流
(3)图中阴影区表示渔场,其成因是( )
A.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
B.位于大陆架
C.上升流
D.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4)关于渔场的变化与N洋流之间的相关性叙述,正确的是( )
①N强盛则渔场范围变小 ②N强盛则渔场范围变大 ③N减弱则渔场范围变小 ④N减弱则渔场范围变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据图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N为赤道逆流,J为秘鲁寒流。图中阴影部分渔场为秘鲁渔场,其成因是上升流。如果赤道逆流势力增强,导致秘鲁寒流离海岸较远,沿岸地区的上升流减弱,致使渔场范围缩小,同理可知,赤道逆流减弱,渔场范围变大。
答案:(1)D (2)B (3)C (4)D1234-561.下列关于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啸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
B.海啸是由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造成的
C.洋流表层的平均流速较大,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D.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海水涨落各一次
解析: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它是由风力作用引起的,而海啸则不是由风力作用造成的,也不是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造成的,而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气压的突然变化引起的。一天中,人们通常可以观察到海水涨落两次。
答案:C1234-562.下图表示两股洋流和海水表面温度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南半球暖流
B.乙是大陆东岸的寒流
C.甲是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
D.乙是暖流,为赤道逆流
解析:从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看,甲在北半球,乙在南半球。箭头经过处,受洋流的影响海水等温线发生弯曲,可以看出,甲、乙两图中洋流经过处都比同纬度两侧水温高,故甲、乙两图中的洋流都是暖流。
答案:C1234-563.下图中,正确表示大洋洋流模式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该图表示的是洋流模式,既然是模式,就先排除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再进行正确的判断。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在南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
答案:B1234-56导学号11464068下图为世界四大渔场附近洋流分布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四渔场中成因与其他三大渔场不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1234-565.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洋流加快了海洋污染净化速度,缩小了污染范围
B.在b、c、d洋流影响下,大陆沿岸降水增加
C.在b洋流影响下,沿岸热带沙漠气候所跨纬度范围变大
D.④位于洋流交汇处,该地洋流对海轮航行有利
解析:第4题,图中①渔场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渔场;②为沿岸上升流形成的渔场;③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渔场;④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寒流交汇形成的渔场。四渔场中,成因与其他渔场不同的是②。第5题,a洋流既加快了海洋污染净化速度,又扩大了污染范围;b洋流为秘鲁寒流,它使沿岸大陆降水减少,在其影响下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直逼赤道,跨纬度范围变大;④位于暖寒流交汇处,易产生海雾,不利于海轮航行。
答案:4.B 5.C1234-566.读世界大洋环流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234-56(1)该大洋环流模式图中,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的是 半球以 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洋流中,④洋流名称是 ,根据形成原因划分类型,其属于 流;根据性质划分类型,其属于 流;该洋流的流向是 。?
(3)图中字母所示海域,能够形成渔场的是 处,原因是什么??
(4)若此图为太平洋洋流图,则图中洋流名称是:③ ,⑤ 。?
(5)若此图为大西洋洋流图,⑧洋流对沿岸气候起 、 的作用。西欧 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该洋流。?1234-56解析:依据图示洋流所处的海区可确定各洋流名称,联系风带、风向可完成洋流循环模式图,进而依据洋流流向确定洋流的寒、暖性质。
答案:(1)北 副热
(2)西风漂流 风海 寒 自西向东
(3)A 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搅动,海底营养盐类被带至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丰富,从而形成渔场。
(4)东澳大利亚暖流 秘鲁寒流
(5)增温 增湿 海洋性课件41张PPT。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一课时 地质作用和内力作用一二一、地质作用
1.定义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按能量来源分类
(1)内力作用:由地球内能引起的。
(2)外力作用: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等引起的。一二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一二2.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剖面图
(1)分类:按照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壳变形、变位。
(3)褶皱:如图中A、B处,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形成褶曲,一系列褶曲称为褶皱。岩层发生褶皱,就会出现高山和谷地等地貌形态。一二一二思考讨论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喜马拉雅山脉是地壳在水平挤压下形成的巨大的褶皱山脉。
3.变质作用
(1)概念: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
(2)结果:形成变质岩。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地质作用及类型
长江三峡地跨重庆、湖北两省市,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也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另外还有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它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诗句犹然在耳。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长江三峡的形成包括哪些地质作用?
提示: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2)简要分析长江三峡的形成过程。
提示:先是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后是经过流水侵蚀形成峡谷。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地质作用的概念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注意:地质作用必须是自然力的作用。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但它不是自然力,也就不属于地质作用。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地质作用的分类
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注意: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外力同时起作用,它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只不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而已。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题1】 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B.地壳始终在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
C.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D.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解析: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地壳自形成以来,一直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造成这种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变化。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A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素来以险著称。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华山是怎样形成的?属于哪种地质构造?
提示:华山是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形成的块状山地,属于地垒构造。
(2)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也与断层有关,其成因与华山有何区别?
提示:东非大裂谷是由于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而形成的。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方法技巧褶皱山与断块山的区别方法
一看坡度:褶皱山坡度缓,断块山坡度陡;
二看岩层:褶皱山的岩层是连续的,断块山的岩层是不连续的。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说明: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的帮助。
(1)石油、天然气的储油构造以背斜最适宜,地下水的含水层以向斜最合适。
(2)在背斜的山坡上修建大型工厂、铁路易产生滑坡,而打隧道以背斜为好。
(3)在断层交切部位,有利于矿体的形成,而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
(4)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例题2】 导学号1146407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2)图中丙地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3)有可能在该处找到石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解析:根据图中岩层的弯曲状况可以判断:乙为背斜,丙为向斜。甲处两侧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位移,为断层。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答案:(1)B (2)B (3)B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北京时间2015年9月17日早上6:54,智利中部沿海发生里氏8.2级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测定为里氏8.3级,大地震后发生了里氏6.8级、里氏6.0级、里氏6.1级和里氏6.6级余震,智利是世界上地震最频繁、震级最强的国家之一,世界全部地震能量的四分之一在智利释放。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智利为什么经常发生地震?
提示:智利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因此智利地震频发。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观点: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成若干个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断地运动。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①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②板块与板块之间彼此分离。它们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见下表。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3】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图中数码①代表 板块,②代表 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图中板块③与 (板块名称)相撞形成的。?
(2)图中字母A处与B处相比,地壳较稳定的是 处,因为 。?
解析:第(1)题,结合板块分布图可回答。第(2)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则比较活跃。
答案:(1)美洲 太平洋 印度洋板块
(2)A A位于板块内部,B位于板块交界处12-34-561.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
D.外力作用的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解析: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有些外力作用,如台风、龙卷风、海潮等强度不小,速度很快,而有些内力作用如一些地壳运动并不激烈,速度也非常缓慢。
答案:C12-34-56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第2~3题。
2.图示内容反映的是( )
A.断层 B.地垒 C.地堑 D.褶皱
3.关于图示构造,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地形是谷地,因此应是向斜构造
B.乙处地形是山地,因此应是背斜构造
C.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是背斜构造
D.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因此是背斜构造12-34-56解析:第2题,由岩层的形状可以看出,岩层主要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弯曲,所以为褶皱。第3题,甲处底部未被侵蚀的岩层向上拱起,应是背斜构造,乙处底部未被侵蚀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
答案:2.D 3.C12-34-56读图,完成第4~5题。
4.图中所示的山岭是( )
A.背斜形成的山岭
B.向斜形成的山岭
C.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岭
D.断层形成的山岭
5.以下地形区中,如同该图所示形成的是( )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夏威夷火山
解析:第4题,注意图示岩块相对移动的信息思考。第5题,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属于褶皱山脉,夏威夷火山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
答案:4.D 5.A12-34-566.导学号9610007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C、D处,属背斜的是 。?
(2)从地形上看,C处是 ,形成原因是 ?
;D处是 ,形成原因是 。?12-34-56(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B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 )
①渭河谷地 ②长江三峡 ③汾河谷地 ④雅鲁藏布大峡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C、D两处如果有油气,应在 处;如果有地下水,应在 处。?
(5)A、B、C、D四处适宜建地下隧道的是 处,原因是 。?12-34-5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及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第(1)题,从形态上看,中间岩层向上隆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第(2)题,向斜槽部由于长期受挤压,岩性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第(3)题,A、B处岩层错动,A处岩块上升,为地垒;B处岩块下降,为地堑。第(4)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易于储水。第(5)题,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构造稳固,不易积水,适宜修建地下隧道。断层处构造不稳定,不宜修建大型工程。向斜处易积水,不宜修建隧道。12-34-56答案:(1)D
(2)山岭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3)B
(4)D C
(5)D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构造稳固且不易积水课件36张PPT。第二课时 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二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1.总体表现一二2.主要类型
(1)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2)侵蚀作用:风、流水、海水、冰川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思考讨论 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
提示: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侵蚀而成,后者为沉积而成。一二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
(1)岩浆岩:由地下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在强大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或侵入到地壳之中,冷却凝结形成。
(2)沉积岩:出露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作用变成碎屑物质;碎屑物质经过搬运作用迁移到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区,再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3)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一二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字母所代表作用:A重熔再生,B变质作用,C外力作用,D冷却凝固。
3.对地貌的影响
(1)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差异加大。
(2)外力作用:夷平地表,减小差异。一二思考讨论 结合教材图2-3-13“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总结侵入型岩浆岩与喷出型岩浆岩的区别。?
提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遇冷而凝结。喷出型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家乡海南三亚进行的,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提示:图B。海浪侵蚀作用。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学生乙绘制的是哪幅图?该图所示地貌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提示:图C。冰川侵蚀作用。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3)学生丙说:“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分别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提示:图A、图E。图A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图E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4)学生丁来自我国最大的城市,他绘制的是哪幅图?他的家乡在哪个地形区?形成的地质作用是什么?
提示:图D。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坦。其中侵蚀和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最为显著,具体见下表。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2)不同沉积方式的沉积特点的差异:①对于风力、流水、海浪沉积来说,沉积过程中颗粒粗、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细、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形成砾石、砂、粉砂、黏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②而冰川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方法技巧(1)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2)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注意:接受风化、侵蚀的裸露岩石可能是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但固结形成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例题1】 导学号11464075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两图中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岩浆活动
(2)甲图中峡谷的成因是( )
A.断裂下陷 B.地壳上升,河流下切
C.冰川侵蚀 D.流水溶蚀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解析:甲图为峡谷地貌,其成因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是地壳不断抬升后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乙图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冰斗地貌。两者都受到了外力的侵蚀作用。
答案:(1)B (2)B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日光岩”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而“日光岩”是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结合材料探究:
(1)形成“日光岩”风景的岩石属于哪类岩石?
提示:由于“日光岩”是典型的花岗岩风化景观,所以该岩石属于岩浆岩。
(2)图中“巨石”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首先地下的岩浆侵入冷却凝结成花岗岩,然后地壳上升,出露地表,最后经过风化侵蚀,形成图中景观形态。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岩石按其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其形成及特点如下表。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含义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循环过程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①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岩浆,上升过程中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
②裸露于地表的各种岩石经过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③已生成的各种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④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3)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该图又有以下四种变式: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方法技巧 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例题2】 导学号11464076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Ⅰ、Ⅱ、Ⅲ与岩石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Ⅰ——沉积岩 B.Ⅱ——岩浆岩
C.Ⅲ——变质岩 D.Ⅰ——变质岩
(2)图中箭头体现岩石圈诞生与消亡的是( )
A.①② B.③② C.⑤④ D.⑤⑥探究一探究二主题活动名师精讲典例剖析解析:第(1)题,由图中熔融环境、变质环境、沉积环境可以推断,Ⅰ表示岩浆岩,Ⅱ表示沉积岩,Ⅲ表示变质岩。第(2)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岩石形成的地质环境,可知①表示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②表示重熔再生,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⑥代表外力作用,岩石圈诞生是指岩浆岩的生成(岩浆活动③),岩石圈消亡是指各类岩石变成岩浆的过程(重熔再生②),故选B项。
答案:(1)C (2)B1-234-56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是在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却是8 844.43米。据此完成第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 )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
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 844.43米的主要原因是( )
A.搬运作用 B.内力作用
C.地壳运动 D.侵蚀作用
解析: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使地壳抬升隆起形成的,属内力作用。珠穆朗玛峰只有8 844.43米是外力侵蚀使高度降低的结果。
答案:1.B 2.D1-234-563.导学号11464077下列四幅图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解析:A表示岩石的风化,它是因气温变化、日晒雨淋、生物作用等形成的,风化作用不等于风力侵蚀作用;C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B、D均为风力作用形成的,但D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B1-234-56图甲所示景观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花岗岩石柱。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结合相关知识完成第4~5题。
4.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侵入 ②地壳运动 ③外力作用 ④火山喷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形成图甲风景的岩石属于图乙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1-234-56解析:第4题,花岗岩属于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是一种侵入型的岩浆岩,后在地壳的抬升运动作用下,露出地表经外力作用形成花岗岩石柱。第5题,图乙中,有3个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岩浆,而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故乙为岩浆岩。
答案:4.A 5.B1-234-566.读三种地貌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A地貌是 ,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 。?
(2)图B地貌是 地貌,它是由 侵蚀作用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河流的 游地区。?
(3)图C为 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 高原,该地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 ? 。?1-234-56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图A地貌为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于干旱多风沙的沙漠地区。第(2)题,图B为河流峡谷地貌,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多分布于地势落差大、水流侵蚀作用强的河流上游地区。第(3)题,图C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观,成因要从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1)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 干旱沙漠地区
(2)峡谷 流水 上
(3)沟谷 黄土 自然原因:黄土质地疏松且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植被破坏严重课件28张PPT。本章整合①热力环流
②气压带、风带
③气旋、反气旋
④洋流
⑤沉积岩
⑥外力作用 一二三四一、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把气温值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所以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值相同。
1.等温线的特征
(1)等温线不能相交,两条相邻的等温线可以相差一个温度差,也可以相等。
(2)等温线稀疏表示水平方向上温度变化小,等温线稠密表示水平方向上温度变化大。2.等温线的判读技巧
(1)等温线走向。若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是海陆位置。一二三四(2)若两条等温线之间出现闭合曲线,判读原则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即它的值若与温度值大的相等,则闭合区域气温值高于温度值大的那条等温线值;两条等温线之间的闭合曲线的值若与温度值小的相等,则闭合区域气温值低于温度值小的那条等温线值,如图1所示。图1 一二三四(3)等温线弯曲。判读原则是“高高低低”,即等温线凸向高纬度表示该地区气温高于同纬度的两侧地区,等温线凸向低纬度表示该地区气温低于同纬度的两侧地区。
在不同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等温线弯曲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受洋流和地形影响的分析如图2所示:若表示海水温度,则A处有暖流经过;E处有寒流经过;从地形考虑,A处凸向高纬则为谷地,E处凸向低纬则为山脉。图2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的主要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距海远近
C.大气环流
D.地形因素
(2)甲、乙、丙三地1月均温比较( )
A.甲地最高
B.乙地高于丙地
C.丙地高于甲地
D.乙地最高一二三四尝试解答:甲、乙两地等温线 ,甲地中间气温高,四周气温低,可能是 ,乙地中间气温低,四周气温高,可能是 ,说明甲地可能是受地形的影响。?
尝试解答答案:闭合 盆地 山峰
题目答案:(1)D (2)A一二三四二、等压线(面)图的判读及应用
1.气压及等压面概念
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就是等压面,气压单位一般为百帕。一二三四2.判断气压场类型(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为例) 一二三四(1)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2)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3)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气压高于两侧地区,称为高压脊,脊的最高部分的连线称为脊线。
(4)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气压低于两侧地区,称为低压槽,槽的最低点的连线叫槽线。
(5)鞍部:两个高压脊之间或两个低压槽之间的部位称为鞍部。
3.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风力
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一二三四4.判断风向
(1)方法:先判明高低气压,然后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从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半球确定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2)根据风向可判断
①等压线数值大小:风从高值线吹向低值线,顺着风向等压值越来越小。
②南、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为北半球,左偏为南半球。
③近地面和高空: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则为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则为高空。(高空不考虑摩擦力)一二三四5.判断天气状况
(1)低压中心地区:气流以上升为主,多阴雨天气。
(2)高压中心地区:气流以下沉为主,多为晴朗天气。
(3)由低纬海面吹向高纬陆地的风,多为温暖湿润。
(4)由高纬内陆吹向低纬海区的风,多为寒冷干燥。
6.垂直方向等压线(面)的判读
(1)气压值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值越低。
(2)不论高空或低空,等压面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3)近地面的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不是两者绝对气压数值相反)。【典例2】 导学号11464081读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各题。
(1)按气压状况,①地为 中心,③地为 中心。?
(2)图中②地吹 风,②与④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原因是 。?
(3)图中④地的天气状况是 ,试简述其原因。?
(4)试述图中⑤地的天气变化过程。
(5)③地周围形成的锋面,会不会在①地周围存在?为什么?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尝试解答:第(1)题,读图可知,①地为 中心,③地为 中心。第(2)题,根据等压线分布,②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侧,所以判断②地吹 风;②地比④地的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 ,所以②地风力较 。第(3)题,④地在冷气团和高压脊控制下,所以天气低温 。第(4)题,⑤地将受 过境影响形成大风、降雨(雪)、降温等天气。第(5)题,①地周围不会形成锋面,这是因为该 的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一二三四尝试解答答案:(1)高压 低压 (2)西北 密集 大
大 (3)晴朗 (4)冷锋 (5)反气旋(高压)
题目答案:(1)高压 低压
(2)西北(偏北) ② ②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3)低温晴朗 冷锋过境后,④地受高压脊控制多低温晴朗天气。
(4)受冷锋活动影响,将经历一次大风、降雨(雪)、降温等天气。
(5)不会。因为①地为高压中心,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一二三四三、气候类型的判读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来判读,判断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步:“以形定位”——判定半球一二三四第二步:“以温定带”——判定所属热量带 一二三四第三步:“以水定型”——确定气候类型 一二三四(1)图中四种气候类型中,终年温和多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乙、丙 B.乙、丁
C.丙、丁 D.甲、乙【典例3】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尝试解答第(1)题,结合图中四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温和多雨是 气候的显著特点。第(2)题, 的夏季风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是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尝试解答答案:(1)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 (2)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题目答案:(1)B (2)C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四、地质图的判读
1.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地形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有无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以下五图中A、B、C、D均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下图)。一二三四(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下图)。一二三四(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如下图)。一二三四(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如下图)。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年代(如下图)。一二三四2.分析图中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走向,分水岭所在位置、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度差等。若没有等高线,则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一般来说,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情况。一二三四下列物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褶皱、岩浆喷出、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断裂【典例4】导学号11464082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题。一二三四尝试解答:由图可知,该地区首先受到水平 作用,形成 ;然后 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接着又发生岩浆 ,将喷出岩切断;最后该地区地层发生断裂,形成 。?
尝试解答答案:挤压 褶皱 岩浆 侵入 断层
题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