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学问和智慧 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学问和智慧 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9 09:37:45

文档简介

11 学问和智慧 学案
学习目标: ?? 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导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塞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文中为我们揭示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希望大家仔细揣摩,并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1.作者: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任校长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
2.学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冶( )???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
探骊得珠( )??犀锐( ) 晦塞( )
(2)解释词语。
寸积铢累:
融会贯通:
通达:
豁然贯通:
浮光掠影:
3、积累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
1)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总是从新生到枯黄,蝉联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天新的叶芽,而智慧则宛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赵金珊
2)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池田大作】
3)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珀
4)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英】培?根
4.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词句,并能尽可能的理解其含义。


?二、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2.读完后思考课后第一题。

3.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二)再读课文,理清结构。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6):
第一层(3-4):
第二层(5-6):
中心意思:

三、交流展示 师生评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加深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懂得智慧比学问更重要的道理。 2.分析品味记忆文中警策睿智的语言。
3.能说出文中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导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3、文章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本文会让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智慧的语言,试写一句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进行点评。



5.品味了本文的语言,请仿照句式,根据文章内容写全下列句子。 若是把学问比作起锚的航船,那智慧便是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智慧便是 ??。 二、交流展示 师生评讲。
三、总结全文。
写作特色:
①????辩证分析?,说理透彻。
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
语言优美。
结语:《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四、拓展练习
学校开展“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你作为其中的一员,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一:班级拟办一期“我读书,我快乐”主题班刊,请你为这起班刊策划两个栏目。
栏目一: 栏目二:
活动二:班级开展“我读书,我快乐”的演讲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你写一段开场白。要求:引用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



四.课后反思。
课件35张PPT。议论文学问和智慧11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塞
今天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和智慧》。 3. 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1. 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难点)(重点)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绍
兴柯桥镇江头人,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其代表
作有:《新人生观》《逝者如斯集》《新民族观》
《文化教育与青年》等。 作者是五四运动时的学生领袖,后来从事学
术研究,成为著名学者、教育家,先后做过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颇多建树。他研究中国的教育,发现了其中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本文针对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立论文
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
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
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议论文的分类
驳论文
1.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
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2.方式: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点。 我国古人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信息载体。用于书写的竹片叫做“简”,又称“策”;用于书写的木片,叫做“札”,又称“牍”。“五车”语出《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很有才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等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五车”的典故 王安石《赠外孙》:“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用“读五车”来表示要多读书。“五车”的典故,反映了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所使用的传播手段。这么多的简册,运输、存放都很麻烦,人们常形容说:“汗马牛”“充栋宇”。因而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语典故。魔法记忆之记少余多法: “蚌”只在地名蚌埠中读(bèng),其余情况下读(bàng)。陶冶??? 寸积铢累??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蚌埠
yě zhū kū lí bèng bàng 河蚌 高zhān远瞩 ( ) shàn( )养
屋yán ( ) 慷kǎi( )激昂
gài( )括 灌gài( )赡檐慨概溉瞻1.寸积铢累:
铢,古代重量单位,24铢为一两;累,积累。形容点点滴
滴地积累。例句:甲骨文的发现,与其说是王懿荣冥冥之
中的运气,不如说是他一生寸积铢累的个人修为使然。
2.食古不化:
读书人一味学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
例句:互联网时代,手机企业墨守成规、食古不化,即使
像诺基亚一样的巨头,也难免会遭到惨败。3.无关宏旨 :
不涉及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例句:如果
说PS照片是民间的一种游戏,无伤大雅,也无关宏
旨,但PS照现于官场上,则非同小可。
4.探骊得珠:
骊,黑龙。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例句:老舍先生的《茶馆》聚国事家事、世态人情
于一室,整篇戏剧探骊得珠,让我们在啼笑中感知
着民众的无奈以及时代的黑暗。
5.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贯通,全部透彻了解。参合多方面的知识
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辨析:
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举一反三”强调由此及彼的类推,如:习近平指示,
要认真吸取输油管爆燃教训,注重举一反三,落实安全
生产。“融会贯通”强调对知识的融合,从而得到全面
的透彻的理解,如:大多数文科高考状元都强调学文科
重在融会贯通。
6.鞭辟入里:
眼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
深中要害。例句:鲁迅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
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总结性的批判。
7.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
样,一晃就消逝。例句: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
所获得的思想只是浮光掠影。导思1.联系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什么叫“学问”与“智慧”?导思2:“学问”与“智慧”有何联系?作者是如何论证两者的关系?论述对象论证方法导思3.在阐述清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作者向我们倡导了什么?文章论点关键词:
知智并举
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答案】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2. 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
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
与智慧呢?
【答案】第一种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
先生”。
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
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
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
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3. 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
论证方法?
【答案】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庖
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
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4. 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
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答案】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
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的关系。 重点品析第二部分5. 在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
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答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
书要有智慧。6. 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阅读方法解密 议论文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其作用是:①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②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③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④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启发人们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本文就是在结尾归纳总结全文,再一次强调中心论点。重难点小结 本部分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理念十分吻合,对我们很有启发。 【答案】文章首先用生动的比喻对“学问”和“智慧”这两个概念作了比较,第2段批驳了“学问就是智慧”这种错误的看法。接着第3、4段,作者从“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的角度论证“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第5段从“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的角度来论述“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最后得出全文的中心:“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1.【难点探究】本文内涵丰富,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的?【答案】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2.【难点探究】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
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学问和智慧概念
不同学问是知
识的聚集
智慧是陶冶
原料的熔炉 辩证
关系有区别
有区别
需要学
问更需
要智慧学问不能
离开智慧
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文章针对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
误区,对二者的关系作了准确的阐释: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的学习理念,对重视知识、忽视能力培养的旧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有力的批判。1.观点针对性强,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议论文提出的论
点要有价值,如本文所涉及的学问和智慧的关系,的确是
一般学习者说不清楚或是没有引起重视的,积弊已久,为
害不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充满了智慧和雄辩。
2.辩证地分析问题,说理透彻层次分明。 作者在论述学问不
能离开智慧时,列举了三个杰出人物的事迹,引用赫胥黎
和爱因斯坦的话,说明“发现”本是每个人都可能具有的
禀赋,因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智慧者才具有发现能
3.说理生动形象,语言充满了智慧 。说理最忌枯燥,但是说理
也很容易流于枯燥,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
点,还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作者是饱学之士,也是有大
智慧的人,行文之际,旁征博引,意趣盎然,不失幽默。力,只有有发现能力的人才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
这就防止读者产生误解,以为智慧者在生活中只是极少数,从而使论证更加严密。另外文中先说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再说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最后归结到中心论点上来,这样处理,文章的层次更清晰。 智慧之言,精辟之语
(1)智慧是勇敢者的翅膀,依赖它才能飞向希望
的蓝天。
(2)学问如一朵盛开的花,智慧是土壤、水分、
气候等适宜的自然条件,凭借它,学问之花
才越开越灿烂。
(3)学问是营养,缺乏营养的人不会有健康的体
魄;智慧是对营养的精心配制,经过这种配
制,人才能达到最佳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译文】因此,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溪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上古的圣贤之君遗留下来的话,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